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用户 上班族158822653 的回答

百里奚呢?百里奚如何排位?

百里奚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用户 减水书生 的回答

商鞅有开新立派之功。按照皇帝庙号排位,商鞅必须属于太祖、高祖的辈分。

李斯属于集大成者。但无论怎么集大成,也是以商鞅变法为基础,所以排位第二。

至于张仪、范雎,纵横之士而已。立当世之功,靠得是运气;称来世之名,靠得是演义。这两个人,跟商鞅、李斯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如果非要找一个与商鞅、李斯并驾齐驱的,那就是吕不韦。没有吕不韦积攒国力,嬴政就没法发动统一战争。李斯是集大成者,但李斯也曾是吕不韦的门客。所以,吕不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说商鞅

那商鞅到底有多厉害?

14世纪的时候,佛罗伦萨共和国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搞了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一个人口花名册。但是,这个花名册没法用。光叫乔瓦尼的就800多个,光叫皮耶罗的就1200多个。对着这么个花名册,你都分不清谁是谁,那还怎么用?

但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在14世纪没做成的事情,商鞅却在公元前4世纪做成了。而且,做得要比佛罗伦萨的人口花名册更精致、更复杂。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商君书》指出,国家必须调查清楚十三项数据,分别是粮仓、金库、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体弱的人、官员、吏员、游士、商人,牛、马、饲料等。

这就是数目字管理。

列国竞争,要知己知彼。但是,七大战国里面,有谁做到了知己知彼?首先这个知己,就做不到。自家有多少人口,谁也数不过来。而商鞅变法却给数出来了。

其他还有军功爵位、编户齐民、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随便拿出一个,都能让前现代的欧洲国家追个几百上千年。

这就是开新立派。后面无论是谁,都要在商鞅这条路上走。秦战国是如此,秦帝国也是如此,其后的历代中央王朝都要照抄商鞅的作业。甚至,抄作业,这些家伙都抄不好。

其次说李斯

李斯是在商鞅基础上的集大成。

法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韩非子集于一身。

啥叫集大成者?不用追问什么概念定义,简单说就是韩非子把该说的话全说完了,后来者照着说或直接引用就行了。比之韩非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小学生的水准。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韩非子侧重于理论,实践没给他机会。在实践上集大成的,则是李斯。这两个人都是荀子的学生,算是同学关系。

这个实践上的集大成,就是把法家的政治实践从关中的秦战国推广到整个帝国层面。

这不是一件小事儿。

王安石在当宰相之前,一直做地方官,从县令当到知府。他有机会验证他的变法主张。但是,当了宰相之后,他就要把自己的这套主张推广到全国,结果却杯具了。一县一府可以玩,放大到整个宋朝就没法玩。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商鞅变法分秦国三十一个县,而秦统一之后则分全国三十六个郡。这完全是数量级的区别。而李斯却能把秦战国的模式套到整个中国。

国家皇帝制度、政府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彻底取消封建制。王翦虽有灭国之功,却不敢奢求一块封地。原因是制度上就不允许。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的作业给出了战略,李斯的作业给出了攻略,以后的历代王朝,全部都要抄这两个人的作业。

那后世王朝就没有开创性的制度吗?有。科举制就是。但科举制要服务谁?科举制服务的对象是君主,也就是皇帝。法家就是主张强君,这是抄其战略。科举制对接的标的是官僚,也就是官僚制。法家就是要建立官僚制,这又是抄其攻略了。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最后说张仪和范雎

如果法家是道,那么纵横家就是术。

道是一把重剑,重剑无锋却无往不破。术是一把利剑,游刃有余而四两破千斤。但是,没有术就不行吗?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宰牛都能宰出艺术来,我们必须得服。然而,没有庖丁的技术,我拿把斧子就不能宰牛了吗?当然可以。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这就是道与术的区别。

道,没有不行。没有法家思想的指导、没有法家制度的实施,秦战国就无法统一天下。

术,锦上添花。道对了,术就是时间和效率的问题;道错了,术得作用是争取时间,然后等待对手犯错误。

张仪一语点破要害,要连横。

但是,不点破,秦战国就会跟个傻似地不找盟友吗?

范雎一下找到了关键,要远交近攻。

但是,没找到,秦战国就非要隔着三晋去打齐国吗?

而且,这两个人的操作,也没到庖丁解牛的水准。

就那张仪来说,他把楚怀王骗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确聪明伶俐了、的确手腕高超了,但是秦国的人设也崩了。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张仪这个丞相主要是搞外交,但外交的根本是人设啊!你总盯着大白馒头而不讲武德,就是拿到利益却失去道义。这是自毁人设。

秦武王继位后,张仪这个丞相就没法当下了。原因就是人设太差,没法用了,秦国怕丢脸。

而在大政方针的谋划上,张仪完全是二流水准。

张仪主张攻韩,司马错主张攻蜀。如果秦惠王采纳张仪的建议,去攻韩。立即出现的结果,是连横必然废而合纵必然成。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的连横谋划,全要付之东流。

你都把韩国拿下来了,天下诸侯还怎么跟你搞连横?而司马错的伐蜀,才是真正给秦国加了一波厚血。以前的秦战国是个战士,现在则是战士加坦克。没有吞并巴蜀,削弱楚国和消灭楚国,几乎不可能。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这就是差距。张仪非常聪明,却不够智慧,不具备全盘解读战国竞争的能力。至于重剑无锋的大道至简,张仪完全玩不了。

那范雎呢?

一个邯郸退兵和赐死白起,就能抵偿他所有功绩。范雎的主张是远交近攻,颇有几分地缘政治的味道。但,你秦国不远交近攻,还想能怎么风骚走位,隔着三座塔就要偷水晶吗?

之前的确是干了二百五的事,但主要是因为魏冉这家伙太自私。他拿着秦国的兵,去宋国给自己家抢了一块封地。这是外戚乱政。而范雎所做的,也就是拨乱反正。

但是,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芈八子和魏冉也快被老天收走了。昭襄王专政也就是眼巴前几年的事情。关键是芈八子和魏冉并非一无是处。这两个人都是狠角色。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而秦赵长平之战,是你范雎谋划的吗?前面搞输出的是白起,后面疯狂补血的是昭襄王。而至于怎么打起来的,以及怎么打死这么多人,完全出乎秦赵两国君臣的意料。

等仗打胜了,你范雎开始担心白起功劳太大了,然后死命煽风点火,硬是让秦国从邯郸撤兵了。白起撤兵之后,秦国立即出现王将不和的局面。这是大事。上纲上线的说,这是阴阳失和了。

丞相有调和阴阳、率领百官的重任,那你范雎是不是该处理一下这起大事件呢?并没有。然后,昭襄王就把白起赐死了。国之干成,就这么死了。秦国要范雎这么个丞相还有啥用?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所以,商鞅和李斯,是一个水准的。

如果非要论个先后,那就是商鞅第一、李斯第二。这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历史决定的。商鞅比李斯早出生了一百多年,然后就当了法家老祖(真正的老祖应该是李克),李斯再厉害也要往后排。

至于张仪和范雎,完全不入流。

张仪可以做个外交部长。至于安邦定国,司马错论伐蜀这件事,已经证明张仪的水准了:不入流。范雎陪王伴驾,做昭襄王的首席政治秘书,勉强可以,而位列朝堂则少了气度和格局。

张仪和范雎,这两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人设差。张仪是在外面坑蒙拐骗,范雎则是在内部煽风点火。同样都是战国游士,但越到后面就越没底线。

等秦末乱世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一个鲁仲连之类侠义游士。大家都是削减脑袋往上爬的人。

墨子游走列国,还是在推行自己的一套理想。至于儒家的孔孟,则更是理念先行。这伙人是主义立身的。而后面的全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至于原因,一个是贵族精神越来越淡漠了,礼崩乐坏开始还是坏在形式,后面则是内核塌陷;另一个是竞争太激烈,以前风花雪月就能赢,后来你就是走极端、无底线,也未必能赢。

用户 读书悟道 的回答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这四位每个人都为秦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商鞅在国内实施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张仪奔波在外推行连横策略,范雎为秦王献上远交近功的战略,李斯在推进秦国的统一战争和内政的建设上,都有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他们都是秦国的功臣,那么,在这四个人当中,谁的功劳最大且能力更强呢?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来势汹汹,力度之强,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一文中,对商鞅的贡献这样总结: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这个总结非常到位,特别强调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力之深。谭嗣同也曾指出,两千年来,秦政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从制度改革方面来说,商鞅无疑是历史上的集大成者。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部分历史学家,更是认为商鞅变法使中国社会从腐朽、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过渡到先进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因而把商鞅变法看作是一场中国历史的革命。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可见,商鞅的历史地位之高。但是商鞅变法并不容易,在当时来看,他也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变法颠覆了秦国人的社会理念。

在变法之前,秦国是一个以宗法为纽带的“礼俗社会”,变法后,变成了以国家法律为准绳的“法理社会”。

比如,在变法初期,秦民对商法抱有侥幸心理,对于犯法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他们看到凡是犯法的人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甚至包括贵族在内,如公子虔,而对于告发者也确实得到了奖赏。

由于奖罚分明,使秦国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的稳定局面,故而“秦民大悦”,所以,奖罚分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实现的重要原因。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但也正是由于在变法过程中,他奖罚分明,漠视权贵,办事手段冷酷,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他也遭到旧奴隶主贵族的野蛮报复和陷害,成为旧势力反扑的牺牲品,被五马分尸。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使秦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从而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才有了后来的秦国一统六国。

由此可见,不论从历史影响力来看,还是从现实效果来看,商鞅变法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商鞅的能力不容置疑。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有学者指出,可能就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欠缺,没有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赋予一套系统的文化思想。不过,这个缺憾后来被董仲舒弥补了,于是,才有了绵延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张仪的“连横”策略对秦国有何帮助?

张仪、范雎、李斯,与商鞅一样,都是被秦孝公的招聘广告吸引来的人才。但不论张仪的连横战略,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还是李斯提出的各个击破的办法,这些策略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商鞅变法后的强秦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秦实现大一统的内在驱动,那么张仪、范雎、李斯的政治谋略,就是外在驱动。

在战国中后期,魏、楚、齐相继衰落后,秦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这一形势,纵横家们出动了,他们奔走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外交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战略,就是合纵与连横,张仪和苏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纵横家。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张仪进入秦国时,同僚公孙衍也在,张仪工于心计,且善行不正之术。没过多久,公孙衍就被排挤出了秦国。

从秦国离开后,公孙衍到了魏国,他在魏国谋划合纵,以抗衡秦国。在他的奔走下,先是促成了魏齐联盟,之后魏齐楚也走到了一起。

为了破坏公孙衍的合纵,张仪试图拉拢齐楚两国。面对张仪的咄咄逼人,公孙衍又发起了“五国相王”的合纵,即魏、齐、赵、燕、中山国,但是并未成功。

公元前322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等地,但齐楚两国并未对魏施以援手,在这种情况下,魏王对合纵逐渐失去了信心。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这时,张仪的机会来了,他入魏为相,促成了秦魏连横。不过公孙衍也没闲着,他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合纵,即魏、楚、燕、韩、赵,五国伐秦,但由于各国各怀鬼胎,合纵也以失败告终。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合纵与连横作为外交战略手段,一立一破是对立的关系,其作用重在削弱对方。张仪主张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达成了秦、魏、韩连横,并用欺诈的手段削弱了楚国,为秦国消除了一个劲敌。

但是,张仪在内政上,以及对秦国的内政上,并没有提出有战略性的建议。所以,他对秦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也是短暂的。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范雎“远交近攻”如何促进秦国统一?

进入战国中期,随着合纵连横活动的不断进行,齐、楚、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创造了条件。

此时的秦国,国君虽是秦昭王,但实权却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穰侯、华阳君是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父。当时的魏冉,其财富堪比国库,而他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强令秦军越过韩魏远攻齐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雎出现了。

对外,范雎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简言之,就是交好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其战略精髓并非消极地维持平衡与对抗的现状,而是要积极改变现状,为军事扩张创造条件,分化瓦解各个对手,以大吃小,各个击破,并最终消灭对手。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当时的韩、魏居于诸侯的中央,是天下枢纽,范雎认为要善用“天下枢纽”,先攻打韩、魏,然后从两翼进攻赵、燕,统一北方;再以举国之力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灭齐国。

但是在攻击韩、魏时,要与远国齐、楚交好,以防止他们结盟。秦国这样逐一蚕食邻国领土的战略,逢战则可实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在范雎的主导下,秦国相继攻占了魏国的怀地、邢丘,魏国请求归附;之后秦国又起兵攻打韩国的荥阳,一旦拿下,韩国就会被分裂成三块,有了灭国的危险,所以,韩国也投靠了秦国。

秦国的这一战略,使赵国深感不安。赵国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而秦国要实施远交近攻战略,赵国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后来还是发生了秦赵之间大规模战争:长平之战。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赵国经此一战,之后也衰落了。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到秦始皇时,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

由此可见,与张横的“连横”策略相比,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更胜一筹,其战略意义更加明显,对秦国一统天下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张仪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后来制定出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范雎除了提出这一伟大战略,他对秦国内政也有贡献,对此李斯也有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见,范雎在秦国统一进程上的重要作用。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李斯是如何帮助秦始皇的?

秦国的统一战争,在秦昭王时已经打响了。由白起主导的四场大战,即伊阙之战、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就此四战,白起斩杀三晋和楚军至少在百万以上。

可以说,战争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实力,减弱了他们的战斗力。面对秦国的强势,其他诸侯国试图再次合纵攻秦,进行垂死挣扎。

在这种形式下,李斯为秦王献上了他的计谋,手段与张仪相近,也是损招,但很效。他让秦王派人持金玉珍宝出使各国,游说、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加以消灭吞并。秦王采纳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重用李斯,提拔他为客卿。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后来经《谏逐客书》事件,秦王更被李斯的才华和谋略所折服,在李斯的争取下,秦始皇坚定任用客卿,并招揽了一大批贤才,如王齿奇、茅焦、尉缭、王翦、蒙恬等,都是来自别国的客卿。他们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李期在秦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他在秦国各个方面的建设上颇有成就。

比如,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全国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这一政策的推行,加强了秦国中央集权,也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商鞅张仪范雎排行(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再比如,他还主导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伟大壮举,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此可见,李斯也是划时代的人物。但他与张仪、范雎相似,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秦国的覆灭,他也难逃罪责。

通过以上对此四人的简要分析,现在可以排位了。个人认为,商鞅当之无愧的第一,李斯与范雎也可以同排第二,张仪第三。

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