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用户 史晓生 的回答

很简单,因为陆逊干的事,确实该死。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公元245年,被誉为东吴“社稷之臣”的陆逊,在被孙权接二连三派来的使者连番责问后,深感不胜愤忿,继而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三岁。

而曾经,孙权和陆逊这一对君臣,关系之密切,堪比刘备与诸葛亮。

甚至就在陆逊去世的前一年,他和孙权还处在关系的蜜月期之内,不仅被拜为东吴丞相,同时孙权还让他总领三公事务。

更重要的是,孙权还批准陆逊“领武昌事”,这就意味着,陆逊在东吴已经位极人臣了。

但仅仅一年后,陆逊就被孙权活生生给逼死(准确的说是责骂而死),那么,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造成这样的结局呢?

这其中的缘故,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陆逊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和做了不该做的事。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孙权晚年的“二宫之争”说起。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定国号“吴”,并在不久之后,将国都由武昌迁至建业(今南京)。

而在称帝同时,孙权也将自己的长子孙登,册立为了皇太子。

对于长子孙登,孙权还是相当满意的,史料记载孙登不仅在处理事务方面谨慎得体,同时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并且最重要的是,孙登对于父亲一向极为恭敬。

总之,孙登就像我们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优秀,因此,孙权对于自己这个继承人那是相当满意。

但不幸的是,孙登却英年早逝了。

公元241年五月,东吴皇太子孙登病逝于武昌,年仅三十三岁,而孙权在听闻消息后,一度震惊悲惋,乃至无法抑制悲伤之情。

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建康实录》

而在料理完孙登的丧事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孙权面前,那就是这继承人之位,让哪个儿子来比较合适呢?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孙登已经去世,而次子孙虑则比孙登死的还早,而在剩下的五个儿子中,则以三子孙和最为年长。

并且,孙和自幼就聪明伶俐,孙权对其十分宠爱,时常带在身边,其所受的赏赐以及待遇等,均远超其他皇子。

因此,经过孙权考虑,最终在公元242年,也就是孙登去世的次年,孙和被立为太子。

按理说,既然已经确立了太子,那自然就应该没啥事了,但实际上,正是确立孙和为太子,才是孙权晚年“二宫之争”的开始。

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当时百官们上书孙权,请他对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也进行册立,也就是分别授予王爵,不过在最开始,孙权表示了拒绝。

他认为,此时天下未定,不宜过多宠爱其他皇子。

孙权的这个表态,让一些大臣认为不合礼制,毕竟在以往不管哪一个朝代,一旦登基称帝,对其他皇子分封那是历来的规矩,因此,在不久之后,锲而不舍的大臣再次上书,仍旧请孙权分封诸皇子。

这一次,孙权思虑良久,最终答应,只不过,他只册立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其他皇子依旧没有分封。

而二宫之争的主角,便是孙霸与哥哥孙和。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册立完孙霸之初,孙权出于宠爱,依旧让太子孙和以及鲁王孙霸居住与宫中,包括在各种礼仪上也没有厚此薄彼,这在孙权看来倒没什么,但大臣们却不干了。

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就是太子,而藩王则是藩王,不管是在礼制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要分出高低区别,不然的话,岂不是乱了章法?

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应上下有序,礼秩宜异。—《殷基通语》

在群臣的要求之下,孙权同意为儿子孙和、孙霸二人各设宫殿和幕僚,但这么一来,就让孙霸觉得十分不是滋味。

为何?他认为自己的地位下降了。

并且,孙霸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地位下降,都是哥哥孙和以及他的党羽所害,所以至此,孙霸就开始对孙和充满了敌意。

在此之后,孙霸时不时的召集自己的幕僚商量如何诋毁太子孙和,并且在此期间,孙霸广交知名人士,甚至放下身段,与官员亲近,这么一来,当时东吴内部不少年轻人基本上都团结在孙霸身边。

这其中,包括大都督全琮次子全寄、丹阳太守诸葛恪之子诸葛绰、孙权堂兄孙辅之孙孙奇等,总之孙霸笼络了不少重臣之后。

此外,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历来与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担心如果将来孙和登基,那绝对没自己的好日子过,因此,她也加入了诋毁孙和的行动之中。

总之,当时在孙霸的暗中操控下,不少人对开始明里暗里反对孙和当太子,而随着这种声势日趋增多,孙霸意图取代孙和的想法也逐渐强烈。

而孙权这边对于下面人的这一番闹腾是什么反应呢?最开始,他是试图平息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的。

比如他下令孙和与孙霸不准和官员结交,让他们各自居家安心学习,但收效甚微,孙霸该怎么样还继续怎么样,只不过改为暗中行动而已。

并且,孙霸与孙和之间的相争,已经演变成了朝堂上两大派系的争斗,一方面是孙霸的“鲁王党”,他们寄希望于孙霸能替代孙和,这样自己就可以有拥立之功,未来变回出人头地。

而作为支持孙和的人,则是希望孙和能保住太子之位,毕竟他们已经是被打上标签的“太子党”,如果孙和被替代,这些人将来未必有好结果。

因此,这两拨人相互攻击,纷纷指责对方,期间还掀起了不少政治斗争。

那么当时的陆逊,又是属于哪一个党派的呢?他是支持孙和继续当太子,还是支持孙霸取代孙和呢?

实际上,在最开始,陆逊是站在中立立场,持中立态度的。

比如当时出任大都督的全琮,曾写信给陆逊(陆逊当时驻守武昌),将朝中“二宫之争”的情况对他告知,并提及朝中不少官员均分别派遣各自的子弟去侍奉孙霸或者孙和,试图争取日后的政治利益。

言外之意,全琮就是想让陆逊表态,看他究竟是支持孙和还是孙霸。

而陆逊在回信则说道,这些官宦子弟,理应凭借才能争取职位,而不是参与到二宫之争内谋取利益,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

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三国志·陆逊传》

由此就可以看出,对于二宫之争,陆逊最开始真的是抱着中立态度,他也知道过多的参与,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尤其是在当时他身居要位的情况下。

并且,针对全琮的次子全寄极力支持孙霸的行为,陆逊还专门给全琮写了一封信,要全琮效仿西汉时的金日磾,杀掉可能会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的儿子。

对此,全琮自然不爱听,因此自此便于陆逊交恶。

不管怎么说,在二宫之争的初期阶段,陆逊是站在中立一方的,原本这么下去的话,他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灾祸,但就在不久之后,他却办了一件极其错误的事情。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什么事情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太子孙和。

孙和这个太子,当得确实有点憋屈,刚当上没多久,就开始被弟弟孙霸攻讦,然后还被那些支持孙霸的官员,整天在孙权面前诋毁,这就让孙和的日子颇为不好过。

加上前文提到的孙权长女全公主和孙和母亲王夫人不和,继而在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更让孙和处境难受。

更要命的是,已然老迈的孙权,在身边人夜以继日的不断游说下,也开始逐渐疏远了太子孙和。

其实到这时候,孙权并未表达出要废黜孙和的意思,但孙和却极为担心,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被废黜。

而和宠稍损,惧於废黜。—《三国志》

就在这种情况下,孙和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知父亲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会不会废黜自己,而他接下来的行动,彻底算是葬送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什么行动呢?史料记载,某次孙权召见大臣杨竺谈话,而这个杨竺恰好是支持孙霸的人之一,因此在两人谈话期间,不可避免的就说起关于孙霸的事情。

当时,孙权为了不让人偷听谈话内容,特意屏退左右,只留下杨竺一人,然后孙权询问杨竺孙霸的才能如何,而杨竺自然是极尽溢美之词,并在最后直截了当的表示,孙霸有英武之姿,适当被立为太子。

而孙权在听了之后,也觉得可以,加上那一段他对于孙和确实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就在口头上答应杨竺(注意,仅仅是口头上答应),要立孙霸为新的太子。

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三国志.吴书》

原本这件事,只是出了孙权的口,而入了杨竺的耳,换而言之,就是只有他们二人知道,但让孙权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和杨竺在屋内秘密谈话时,他的床底下藏了一个人。

什么人呢?没错,正是太子孙和的下人。

这么一来,孙权在口头上说要废黜孙和改立孙霸的事情,就被第三个人偷听了去,而当时孙权对此不知道,这个下人趁机溜回孙和府上后,赶紧把孙权的意思告知了孙和。

孙和一听,当即惊慌失措,而他第一时间找到了一个亲信来商量该如何应对。

而被孙和找来商量的这个人,名字叫做陆胤,从姓氏上就可以看出与陆逊有关系,没错,他正是陆逊的族侄。

请来陆胤后,二人商议半天,最终得出结论,当下的局势,唯有陆胤的族父陆逊方才能进行解救。

于是,孙和连夜写信,把发生的事情告知陆逊,并在信的末尾,请求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

其实从这里开始,孙和的做法就出现了极大的问题,首先他用非法手段窃取孙权的意思本身就不对,其次在得知消息后,他不应该去找陆逊。

毕竟当时陆逊立足于长江中游,手握重兵,随时都可以率军顺流而下,这个时候去找陆逊,无疑就是把陆逊放在火上烤。

也许是他慌不择路,也许是他病急乱投医,总之当时的他只认为陆逊可以救自己。

与此同时,历来坚持“嫡庶之分”,并坚定支持孙和为太子的太子太傅吾粲,也不断与陆逊传递消息,除了提及朝中“二宫之争”的形势之外,同时一再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原本,就算是朝中因为嫡位问题争斗的再厉害,但陆逊只要保持中立,那么依照孙权对他的重视,自然也不会拿他怎么样,并且,孙权也自始至终没有就嫡位一事问过陆逊,这摆明了就是不想让身居要位的陆逊参与进来。

并且,即便是接到孙和来信,陆逊也完全有其他几种方式化解,但他却选了最差的一种方式。

什么方式呢?我们先来说当时陆逊在接到孙和来信时,都有什么选项:

首先,他可以把告密者绑了交给孙权,然后主动表示拒绝与太子合谋,并誓死效忠孙权,这样就可以打消孙权的疑虑。

其次,他也可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就当没有收到这封信,继续保持中立。

而第三,如果他大胆一点,也可以直接起兵也拥立太子,来一个东吴版的“清君侧”,带着大军顺江而下,把孙和推上位。

不过,这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陆逊的行事风格。

而第四,就是写信质问自己的老领导孙权,为什么要打算废掉太子孙和。

除了第三个选项一看就十分不靠谱之外,剩余的第一、第二两个选项,都至少能保陆逊置身事外,即便是事后孙权追问,那也有应对之词。

但陆逊偏偏都不选,而是选了第四个,也就是质问孙权。

于是,陆续连夜写信给孙权,先是上书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之后又谈及不能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反正就是急切希望孙权改变主意,不要废了孙和的太子之位。

陆逊的本意并没有错,他也不是在帮孙和说话,而是单纯的不想东吴因“废长立幼”而产生朝局动荡。

但他这样连珠带炮的给孙权写信,就产生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第一,让孙权知道了自己和杨竺的秘密谈话,被其他人知道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孙权身边被人安插了眼线,仅凭这一点,这件事就已经不是党争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国君个人隐私,以及人身安全的问题了。

试想,堂堂东吴大帝,居然连自己身边被安插了眼线都不知道,这换谁也惊惧不已。

再往深处想,既然眼线都安插上了,万一这些眼线趁着孙权熟睡之际,来上一个弑君之类的事情,还让孙权怎么活?

平时就算孙和与孙霸闹来闹去,毕竟孙权还在,他尽可以冷眼旁观,但如今这么一闹,孙权就得考虑自己会不会善终了。

所以,这件事就从太子党与鲁王党之间的党争,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因此,孙权必然要愤怒异常。

其次,就是陆逊的态度,陆逊作为驻兵武昌的重臣,本身位置就十分敏感,而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此时连番来信质问孙权,这让孙权看来,分明就是向着孙和。

陆逊当时应该做的,是在接到孙和的信之后,赶紧想办法不让自己卷入这件事,而不是去要求孙权不要废了孙和。

但更要命的是,陆逊不仅写信质问孙权,并且在孙权一直没有回复(当时孙权正为谈话泄密大发雷霆并开始彻查)的情况下,又写了一封性质更严重的信给孙权。

他看孙权一直不回复,就在信中说,你要再不表态,我就去建业找你面谈去。

这下,孙权当时就炸毛了,你陆逊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来建业面谈,你是想带着兵顺江而下,来逼宫吗?

当然,陆逊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在当时的敏感时刻,他的话在孙权看来,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极为愤怒的孙权,一面在处治涉及到此事中的杨竺、陆胤等人同时,一面派使者前去武昌,当面责问陆逊,斥责他打听宫中机密,乃是有不臣之心。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最开始孙权以为是杨竺嘴巴大泄的密,因此将其下狱后严刑拷打,而杨竺不服,就指认说最近看陆胤去了武昌方向,所以孙权又将陆胤下狱拷问,而陆胤却坚持不肯吐露是太子孙和指使,只说是杨竺告诉了他这个事情。

最终,杨竺不胜严刑,屈打成招,之后被斩,而在他被斩之前,又构陷了陆逊二十条大罪。

这么一来,孙权对于陆逊的恼恨更深,便接二连三的派使者前去责问陆逊,最终导致陆逊不堪受辱,愤忿而死。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三国志》

这便是孙权为何会逼死陆逊的过程,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陆逊没有摆好自己的位置。

他作为一个外臣,纵然劳苦功高,但却千不该万不该参与到孙权的家事之中,尤其是参与到极为敏感的嫡位相争上,他以为自己是为东吴政权着想,却不知这么做既让孙权对自己起了疑心,也没有帮助到孙和,最终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一点,他就不如吕蒙,吕蒙同样是位高权重,但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此最终落了个善终不说,还福泽了后人。

而陆逊这个“谋宁社稷”的忠臣良将,最终却因为在不合适的时间说了不合适的话,落了个“正以招疑,忠而获戾”的结局。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至于说有一种说法,是说陆逊为江东士族,所以孙权对其猜忌,因此才会将其逼死的说法,个人认为颇有过分解读的嫌疑,如果孙权对陆逊猜忌,也不会一度对其信任,甚至几乎将东吴的一半都交给他,因此,陆逊被逼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卷入了“二宫之争”,说了不该说的话和做了不该做的事,故而才会让孙权对其连番斥责,继而愤忿而死。

用户 西府赵王爷 的回答

在孙权的眼中,陆逊不得不死。 陆逊是东吴政权中最大的权臣,而且陆逊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孙权一死,朝中将无人能够控陆逊的野心。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谁能保证陆逊不会为陆康报仇?谁能保证陆逊不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届时孙家的权力将会被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孙家祖孙三代所打下的基业,将名存实亡。

三国中的东吴第一名臣,既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而是一代白衣儒将陆逊。

陆逊就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襄樊献计收荆州、夷陵之战败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如此一看,历史的孙权和陆逊也称得上是一对好搭档。

然而陆逊晚年却以悲惨收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常说的孙权昏庸,只是二人中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点原因:功劳和家族影响太大。

陆逊家族在江东一直都是世家大族,其家属和亲戚大多都在朝中或者地方担任过大大小小的职务,比如说他的父亲是九江都尉,祖父是城门校尉陆康,家族的力量就在一代一代的积累之下逐渐厚实起来。陆家乃是江东士族的代表,妥妥的地头蛇,孙权想要坐稳东吴这块地盘儿,前期必然要拉拢。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所以陆逊走上了前台,陆逊在对曹刘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劳,首先在荆州打败关羽,而后带兵灭掉蜀军夷陵重病,最后又在跟曹休和曹丕对战的过程中取得大胜,可以说江东之民没有一个不尊敬这位统帅,有些人可能把他看的比主公都重。

等到陆逊官至丞相以后,朝中势力基本都依附到了陆逊的身后,加上陆氏一族在江东长久的发展,这让孙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陆逊越是立下大功,他就越是要除掉此人,毕竟他的光芒已经太耀眼了。

事实上,陆家和孙家本就有旧怨,当年孙策曾在袁术指示下,兵围庐江城,陆家饿死上百口人,陆家家主陆康也因此郁郁而终。

第二点原因:陆逊拥护太子。

在孙氏拒收江东而成帝业以后,他们的继承系统中也出现了太子这个位置。虽然说太子一直都是自己家的子嗣,但是历代的君主都有一个“原则性”忌讳,那就是自己在世之时,太子越“安分”越好,对于那些想要提前继位的太子,各位君主也都是极其厌烦(皇帝的待遇太舒服了,亲儿子也不能让)。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孙权自然是希望太子在宫中没有太大的势力。可是此时的陆逊却来“插了一脚”,他跟太子的关系持续“升温”,外界已经对陆逊支持太子的态度非常清楚,而且有很多“陆派”官员也纷纷和太子交好,这种现象君主只要不是傻子就不能容忍,孙权自然要想办法对陆逊动手。

第三点原因:陆逊有另一层身份。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小说之中,都点出了陆逊是孙策之婿的说法,这个说法对分析孙陆间的君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古代的继承制都是父子传承,不过孙策死后其孩子还非常幼小,面对着当时紧迫的局面,他必须安排一个能承担大局的人来交接权利,所以他只好越过儿子找到了弟弟。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虽然兄弟俩对于权利交接一事都是彼此情愿的,但是这件事情毕竟是“坏了规矩”,更重要的一点是,孙策的那个儿子还在一直成长,后期更是健康的成为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就算这个侄子没有夺位的心思,那孙权也是很难安稳度日的。

这从他的行为之中也能看得出来,在自己成吴王之时,侄子的爵位是侯爵,等到自己成帝以后,侄子的爵位还是侯爵,这明显是限制侄子的“事业发展”。在这层心理的推动之下,他对原先孙策的一众姻亲和大臣都有防范之心,对陆逊这位女婿也有些防备,等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住陆逊以后,就果断解决了这个“麻烦”。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综上所述,陆逊的死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立的功劳并不能成为他活命的资本,反而会加快他的死亡,这也是政治博弈中最无奈的事情吧。

用户 围炉煮酒话春秋 的回答

陆逊在周瑜和鲁肃之后横空而出,在吕蒙生病的情况下开始逐渐执掌江东军事,取荆州灭关羽,火烧连营催死刘备,石亭之战又胜曹魏。可以说。陆逊无论是对抗蜀汉还是曹魏都战绩显赫,力保江东平安发展数十年。

不过陆逊晚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因为太耿直而得罪了人,半推半就地参与到太子党争之中,结果遭到了孙权的猜忌,最后郁郁而终。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陆逊出生于183年,21岁的时候成为孙权的幕僚,开始在军政上崭露头角,并一步步依靠自己的表现取得孙权的信任,最终位极人臣,成为吴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陆逊在整个三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他的军事哲学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哪怕是受到欺辱,也毫不放在心上,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给人一种很逊的感觉。然而陆逊其实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局观的人,遇到强敌,他善于在示弱的过程中麻痹对方,直至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一击制胜。

比如说在陆逊攻取荆州的时候,他就毫不在乎关羽对他的轻视,反而处处刻意示弱,以此来打消关羽的戒心。关羽本来性格就傲慢,而且那时候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声名威震华夏,所以更是不把陆逊这个无名之辈放在眼里。

关羽攻打樊城和襄阳,陆逊趁机袭击关羽后方,还策反了糜芳和士仁,得到江陵,进而与曹军夹击关羽,关羽头尾不相顾,最后败走麦城,失败被杀。

有时候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关羽刚愎自用,自视甚高,纵然武力超群,奈何陆逊智高一筹。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而在面对刘备复仇大军的时候,陆逊的军事智慧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时候刘备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东吴,东吴难以抵抗,很多人劝说孙权投降,只有陆逊肯定地说可以一战。

在面对刘备大军的时候,陆逊又采取了示弱的策略,他带领大军主动后撤,引诱刘备大军深入到夷陵驻扎,还拒不与刘备大军交战,以此来消耗刘备大军的士气。

根据刘备大军连营接寨的特点,陆逊找终于到了击败敌人的办法,他实施火攻,然后封锁长江通道,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刘备侧翼,最终蜀汉军队土崩瓦解,刘备逃到白帝城之后不久就死掉了。

刘备在逃走之后,东吴很多将军都说趁机攻打白帝城,但是陆逊处于大局考虑,他觉得蜀汉在夷陵之战中大伤元气,曹魏就又变成了最强大的一方,所以不能再继续与蜀汉作战了,而是要防范曹魏的进攻,甚至还要与蜀汉再次结盟。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曹魏还真的派兵攻打东吴,但是陆逊早就有了防备,所以曹魏计谋并未得逞。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就又派人与蜀汉结盟,吴蜀结盟共同抗曹的格局就又形成了。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东吴一会儿跟蜀汉结盟,一会儿跟曹魏结盟,正应了鲁肃那句话,蜀汉和曹魏谁弱,吴国就与谁结盟,然后对抗强的一方。东吴也正是在这个策略下逐步发展壮大,而陆逊也正是这个策略的坚定支持者。

在夷陵之战之后,陆逊得到了孙权的极大信任,孙权大事小事都要与陆逊商量,所有的政策在下达之前,都要先征求陆逊的意见。孙权甚至还另外刻了一枚自己的印玺放在陆逊的住所,以方便他与蜀汉诸葛亮的联系,这种君对臣的信任程度,历史上少有。

229年,孙权在武昌(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称帝,他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让陆逊担任,以此来表示自己对陆逊的奖赏。后来孙权又迁都建业,留陆逊和太子孙登等皇子在武昌,并让陆逊辅佐孙和,统领武昌的军政大事。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也是孙权儿子中为数不多的贤能之人,然而他寿命短,在241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三十二岁。

孙登去世之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也是个好孩子,喜欢读书,善于骑射,礼贤下士,为人和睦。也正是因为孙和的品格很好,所以孙登在去世前,就举荐孙和担任太子,得到了孙权的认可。

不过孙权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孙和,他最喜欢的是四子鲁王孙霸。孙霸是除了太子孙和之外权势最大的人,也是对孙和最不满的人,因为他觉得,孙权如此喜欢他,应该由他当太子才对。

为了扳倒孙和,孙霸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吴国朝中大臣全部都选择站队,他们要么支持孙和,要么支持孙霸,朝廷中也逐渐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这样的派系,很多大臣甚至让自己的子弟到孙和或孙霸府中效力,以此表达忠心。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陆逊为人正派,所以再开始的时候,他对此是十分不屑的,他不支持搞党争,对于臣子将自己的子弟送去为孙和或孙霸效力这件事,也是极为反感的,因为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投机之举,想要博取功名应该靠正当的手段。

那时候陆逊已经是吴国丞相了,他支持谁就意味着谁有更大的胜算,所以很多大臣就去拜访陆逊,但是陆逊却表示中立,没有说明自己支持谁或者反对谁。

右大司马全琮位高权重,他已经让自己的儿子全寄去为孙霸效力,但是他不放心,所以就给陆逊写了一封信,征询他是否应该继续让全寄为孙霸效力这件事。陆逊在给全琮的回信中却告诉全琮,让他学习一下金日磾杀子以防止羞辱家门的做法。

金日磾是汉武帝的臣子,他的儿子因为得到汉武帝的宠信,竟然在宫中调戏宫女。金日磾得知此事之后,竟然将儿子杀掉,以防止他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

陆逊这话说得也太耿直了,哪怕他为了全琮好,所以不支持全琮让其子效力于孙霸,也不能劝别人杀儿子啊,这不是在狠狠地羞辱了全琮么?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全琮见陆逊这么说,果然很生气,他觉得陆逊太狂妄,还敢羞辱自己,于是决定报复一下陆逊。不就只会,全琮向孙权诬告陆逊的外甥顾承因为虚报军功而得到升迁,孙权便将顾承给流放了,陆逊因此与全琮结下了梁子。

因为与陆逊的分裂,全琮也决心全心全力帮助孙霸扳倒孙和。全琮的妻子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孙鲁班原本是周瑜儿子周循的妻子,后来改嫁给全琮。孙鲁班与母亲步夫人向来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所以在全琮与陆逊决裂之后,她也开始加紧陷害孙和。

孙权在得知孙霸和孙和夺嫡之后,只是命令他们两人不准与臣子来往,但是孙霸还是暗地里联系大臣,让大臣去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

孙鲁班也积极帮助孙霸陷害孙和,她对孙权说,孙和在去祭拜宗庙的时候,不待在庙里祭拜,反而是去妃子家密谋大事。孙权很生气,于是开始对孙和产生疑心,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也忧虑而终。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原本这些事跟陆逊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自从他与全琮闹掰了之后,心里多多少少是支持孙和的,只不过没有表明而已。不过陆逊不出手,但耐不住孙和不去找他。

孙和与孙权父子失和之后,又得知孙权与孙霸的支持者大臣杨竺在宫中商议立孙霸为太子之事,所以他内心十分惶恐,便找到陆逊的族侄陆胤,请他到武昌去找陆逊,让陆逊为自己说情。孙和的老师吾粲也几次写信给陆逊,让其帮助太子稳固地位。

陆逊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孙权已经开始对臣子参与党争十分反感了,但是陆逊认为此事对太子孙和不公平,所以就派人去宫中打探消息,还多次上书为孙和说情,虽然话说得比较婉转,只是以嫡庶之分,国家根本之类的大道理来说服孙权,但是还是引起了孙权的怀疑。

再后来,孙权又得知了孙和和吾粲与陆逊曾有过联系的事情,他便觉得陆逊也参与了夺嫡之事。陆逊是丞相,他如果也参与夺嫡,孙权势必会感受到威胁,所以他决定给陆逊一点警告,便将孙和的老师吾粲和陆逊的族侄陆胤给抓了起来。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再后来,孙权怀疑是杨竺泄露了他们谈话的内容,这才导致孙和找陆逊出面说情,所以就把杨竺也抓了起来。不过杨竺却在狱中细数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孙权得知后,还是不愿意直接降罪陆逊,而是写了封信给他,责备他不该打听宫中机密。

这对陆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孙权对他的不信任,也认识到自己错误地牵扯到了夺嫡之事之中。在这件事情上,陆逊其实心是好的,他知道孙和贤明而孙霸险恶,这才愿意为孙和求情的。

其实那时候孙权已经年纪大了,生性十分多疑,而且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举棋不定,最终朝堂的派系之分。陆逊作为丞相,本想置身事外,但是因为处于公心直言进谏,也终究被动选择了选边站队,也因此踩了孙权的雷。

当然了,鉴于陆逊的功劳,孙权自然不会把他怎么样。不过陆逊在这件事之后,开始变得十分愤忿,再加上年纪大了,又有病,所以不久之后便去世了,享年63岁。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所以说,陆逊这个人一生功勋卓著,却在晚年无意中参与了夺嫡之争,最终遭到了孙权的猜忌,致使君臣产生嫌隙。不过陆逊的结局总体而言还算是不错,孙权没有把陆逊往死里逼,只是陆逊年纪大了,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强,被君臣失和而折磨,最终才因病去世的。

陆逊死后,夺嫡之事其实还没完,诉求南先是废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后来他又发现孙霸图谋害死孙和,所以就赐死了孙霸。而孙权在惊了了旷日持久的困扰之后,最终选择立儿子孙亮为太子。

所以陆逊晚年的遭遇,其实还是与吴国的政治根基不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孙权早点确立太子的地位,而不是左右摇摆的话,陆逊也不至于参与到夺嫡之争当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