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用户 史晓生 的回答

冒充官员这种事,在古代确实有过。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比如,明朝成化年间,有个叫杨福的人,冒充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汪直,一路穿州过县,所到之处官员不辨真假,纷纷对其进行孝敬。

还有,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两个人,一个冒充光绪皇帝,一个冒充亲随太监,在武汉街头四处招摇,连张之洞都差点被骗。

不过,这些只是个例,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少有人敢去冒充官员的。

之所以不敢,是因为在古代,官员上任不仅有独特的防伪凭证,还有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古代身份证”,更重要的是,就算糊弄了一时,也糊弄不了一世。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般人认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身份识别技术,那么把一个即将上任的官员杀掉,然后自己伪造一份委任状,不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上任了吗?

如果这么想,只能说真的是想多了。

先不说古代官府和朝廷是如何防范这种事情的,也不说古代的防伪技术,单说想这么做的话,需要满足的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条件,这个被冒充的官员,必须是偏远地区的小官。

最好是找那种前往云贵两广地区赴任的小官,因为只有这种地方,才会不被揭穿,如果找那种去往顺天府等大城市上任的,没等官位坐安稳,就会被人发现。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能见领导。

古代的官员,都有类似于“京察”这样的考核,可能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不用参加京察,但总得去省城述职吧,而省城的官员里,总有见过被冒充官员本人的,一旦撞见,就会露馅。

而这仅仅是先决条件,即使侥幸满足,还有别的难题需要解决。

比如,如何伪造官员本人的“身份证”。

很多人认为,只有现代人才有身份证,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变法的同时,就发明了一种能够让民众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这个东西,商鞅为其取名为“照身帖”。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所谓照身帖,是由一块竹板制成,上面清晰的刻有持有人的画像和籍贯,同时还有持有人从事的工作等信息。

商鞅发明这种东西,本意上是为了更好的管控民众,当时秦国的每个人都必须有这个,一旦没有,就会被视为黑户,或者是非法滞留秦国境内的人。

并且,为了防范敌国奸细,商鞅还规定,民众出行要随身携带“照身帖”,不然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

不过,令商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发明和规定,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

据记载,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在秦孝公死后,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就准备对商鞅清算,闻听消息的他,趁着夜色跑路,结果在投宿旅店时,因为他不敢拿出自己的照身帖,导致旅店老板说什么都不敢收留他,理由是秦国有相关规定。

而在秦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这种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尤其是朝廷的官员更是人人皆有,唯一的区别就是形状和叫法不一样。

比如在唐朝时,官员们证明身份的东西,叫做“鱼符”,也就是一块刻成鲤鱼状的牌子。

鱼符的材质,在当时分为金银铜三种,其中,三品以上的官员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五品以下则为铜。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而到了武则天时代,因为鲤鱼的”鲤“字音通”李“,这就让武则天颇有些不满,于是,一道诏令,鱼符改成了”龟符“,自此,龟符又成了官员们的身份象征。

在此之后,宋朝使用腰牌,明朝则采用牙牌,虽说形状一变再变,但其证明官员身份信息的基本功能,一直没有变。

那么说,这鱼符也好,腰牌也罢,会不会被仿制呢?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呢?以唐朝的鱼符为例,制作一块鱼符时,会做成左右两块,左符放在宫廷之内,而右符则交给官员携带,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左右鱼符是否契合来判断鱼符的真假。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劫杀官员而冒名顶替的事情发生。

另外,到了清朝时,为了避免被人冒用,在腰牌上除了要写明持有人的姓名、工作、官位等信息外,还会写上此人的面部特征,比如脸上长了几个麻子,以佐证持有人就是本人。

光是这“身份证”就让冒充之人极为头大了,因此,想冒充官员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即使是有人有高超的伪造技术,将上述条件都满足,从而蒙混过关走马上任,但早晚会被发现。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代的官员,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其背后的宗族以及社会关系是很难完全摆平的。

一名官员,都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同学、老师,以及同僚等,这些人或多或少,与这个官员皆有交情。

另外,这个官员的宗族,也就是子侄叔伯之类的亲戚,这些人都算是该官员的社会关系其中一种。

既然有社会关系,那么就会有人情往来,而冒充之人,面对这种人情往来该如何处理呢?

比如,这个官员的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到了冒充之人手上,是回信还是不回信?如果回,那么字迹之类肯定不一样,如果不回,就必然会引起对方的怀疑。

一旦怀疑,就会引来调查,而一调查,必然会露馅。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像在明朝时,就曾经发这样的例子,根据《雷州志》的记载,在崇祯年间,有一个被委派到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走到半道,遇到了一伙山贼,结果是官员连同随行的人全部被截杀,而山贼的首领,则拿着官员的委任状和牙牌,大摇大摆的去往雷州。

到了雷州之后,山贼首领不知用什么办法,十分顺利地通过了身份检验,然后就在雷州堂而皇之地当起知府了。

这个山贼首领,在雷州前后大约干了有一年时间,并且,出人意料的是,此人颇有能力,在这一年里,他把雷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到了年终考核的时候,上级给他的评语,是其“政理严明,奸吏惮之”。

只不过,这个知府,有一点让上级十分不解之处,就是官府征收的钱粮,他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肯运到省里去。

为了问清楚其中缘故,该省的布政使就派人前去调查,这个知府给出的理由是,运送钱粮是大事,他想等筹齐之后,亲自运往省城。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并且,他还陪同前来调查的人,去库房查验,而调查人来到库房后,也确实看到了银两十分整齐的码在库房中,因此,如实向布政使汇报后,布政使很高兴,赞扬这个知府办事妥当,是个难得的人才。

但就在布政使为自己有个得力的下属案子高兴的时候,一个农民装扮的人来到省城,击鼓鸣冤,说要告那个知府。

这个农民告诉布政使,说他是知府的亲戚,在知府一年之前赴任之后,就再也没给家里写信,期间,老家亲戚来探访知府,结果,探访之人自此却杳无音信。

直到不久前有一天,这个农民亲自来探视知府,远远地看到坐在轿子里的知府大人,并不是他的亲戚,为了弄清事情原委,他化妆成乞丐,混入府衙,一番调查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亲戚,早已死在这个假知府的手中。

而那些曾经前来探视知府的老家亲戚,也都一个个被这个假知府杀死在府衙里。

农民所说的话,让布政使目瞪口呆,他赶忙安排以请知府前来议事的名义,将其骗至省城,最终将其擒拿,一番审讯之后,才知道农民所说句句属实。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至于那些钱粮之所以一直不运送,则是因为这个假知府计划捞够十万两之后,带着银子远走高飞,因为目前还没攒够,因此才会借故推脱。

最终,这个假知府,以及他的同伙,全部被验明正身后一一处死。

当然,这件事的真实程度还有待考证,但从其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官员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假冒者不可能完全清除掉的,而这些关系,也是证明官员身份的关键。

像前文所说的冒充汪直的那个杨福,就是被一个曾经见过汪直的官员发现不对劲后,将其揭穿的,最终此人同样也是被处以极刑。

也就是说,在古代各方面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的冒充,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时间一长就必然会被人揭穿。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所以说,假冒官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能假冒一时,但却假冒不了一世,露馅被抓,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用户 西岭散人 的回答

从理论上来说冒充官员短期还是可行的,老舍的父亲当时在紫禁城当禁军,出入皇宫的凭证就一个腰牌上面写着“面黄无须”,这腰牌上面没有任何姓名、户籍、职位,只有一个特征。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你说皇宫作为世界上最森严的地方都这样,到民间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能严格到哪里去。

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不算严格,很容易被冒充。

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职,所谓走马上任就是这个意思,并且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人事档案。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而能证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传递信息基本靠马,来回走一次快则一个月,慢则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这东西验证起来极为不易。

而古代官员到地方任职也就两样东西,委任状和身份证明,这合起来叫“官凭”。

委任状其实就是古代朝廷用来人事变动,身份证明就是身份证,用来证明我就是即将上任的官员。按朝廷正常手续,委任状是由吏部颁发,官员自己一份,吏部存档一份,上面注明了委任者的资料。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这些东西以后就是自己保存,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被罢官了,官印给下一任官员即刻,而你的委任资料就会被吏部注销,你也不在是官场中人。

那么,官凭会被比人冒充走吗?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会的,并且这也不是一两次的事。

崇祯年间,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在带着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贼打劫,官员和他的家人都被杀。

而离奇的是,这批山贼的首领竟然想当官了,然后他就用官员的官凭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样的上任了。

这个山贼慢慢还当上瘾了,一直当了两年的知府,没想到百姓对其评价还不错。直到有天,被杀的官员的儿子来找父亲,发现了这伙山贼的身份。

他到锦衣卫保安,最后锦衣卫安排了宴席,把这伙山贼骗到埋伏好的地点一举抓获,而山贼们也如实交掉了事情的所有经过。

假冒官员需要什么条件。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第一、天下府县虽然很多,但能抢劫官员的地方只能是周边的县,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的不同,估摸也就1500个县左右。所以,就算山贼的山寨对着城门口,一年估计也劫不了几个官员,如果天天估计要饿死。

第二、说是劫官,但并不简单,古代上任的官员在正式接任前都不是八抬大轿送走的,基本都是起码车,简单点的骑驴带着书童,到地方了再把家眷接过来。因此,正常来讲很多人并不知道马上面的人是什么身份,古人也知道即使走官道也会遇到匪徒,所以都不会鲜衣怒马打扮,如果是这样就等着被抢吧。

第三、做官员起码得识字吧,并且还要对本朝的官制、律法有所了解。你杀掉的那个官员,他要去哪里赴任,是个什么官等等。话说如果有这般能力的劫匪,何必去犯杀头的大罪?

第四、既然冒充了官员,那么再怎么不像也要装。古代官员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团体。偶尔吟诗作赋、品茶论道什么的都是信手拈来。但一般的山贼哪里懂的这个,一旦有人请你参加饭局立马就露馅。

为什么没法长期冒充。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你就变再怎么冒充也无法完全掌握被杀官员的全部信息。上面说过,官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利益群体。

官员金榜题名后为官上任前都有自己的老师,也有同僚等,还有一些宗族亲人投靠你,这是一个非常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靠一个临时被杀而冒充的山贼顶替,怎么可能把原来主人的身份全部摸清?

如果有人问你的恩师是谁?

有亲戚投靠?

家人写信往来?

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法解决,一旦出现任何纰漏锦衣卫那边就会得到消息。要知道古代的锦衣卫遍布天下,除了刺探周边国家军情外,剩下的都在监控天下官员,他们可不是吃素的。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所以说,古代冒充官员做一阵子跑路是可行的,如果做久了就回露出马脚。有人说唐僧的父亲不就是被杀后,被人冒充还当了很久的地方官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个杀唐僧亲生父亲的人并非一般的水贼,其中原因大家可看我另一篇问答,有详细解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