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用户 烟郭说历史 的回答

那个猛将叫秦叔宝,李世民登基后,对秦叔宝十分苛刻,十几年不给他升官儿,还排在凌烟阁最后一名,但这是正常的,并无不公之处。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对于秦叔宝这个人,他曾经在李唐创业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十分勇猛,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但李世民登基后,在封赏功臣时,最低一级为300户,最高一级为1500户,秦叔宝得到的仅仅只有700户,排在中下级。

最令人不解的是,到了贞观中期,李世民建立凌烟阁,将大唐的功臣画像放入其中,秦叔宝排在倒数第一。

这些反常的地方,令很多人不解,甚至怀疑李世民猜忌秦叔宝。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后来认真仔细地再去读了几遍唐朝史书后,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秦叔宝的功劳和他拿到的赏赐是成正比的,没有不妥之处。

从秦叔宝的战功就能了解事情的始末

我们来看看秦叔宝的征战经历以及他立过的功劳就会十分清楚明白。

秦叔宝原本是隋末大将来护儿手下一员猛将,隋末天下大乱后,他几经辗转,选择投奔了瓦岗军,深受李密器重。

但李密不久之后,由于决策错误,在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硬碰硬地大战之后,元气大伤,他又不顾这种不利情况,接着又和王世充硬碰硬,结果导致瓦岗军败亡。

秦叔宝正是在瓦岗军与王世充大军激战后被俘,但王世充十分猜忌他们,而且性格人品不佳,秦叔宝干脆就和程咬金一起投奔了李渊。

从这一刻起,秦叔宝才算属于大唐的人,李渊随即就把他分配到了李世民的帐下效力。

注意,秦叔宝来报到后,李世民对他是礼遇有加,随即将其任命为马军总管,起步也不算低。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而我们所说秦叔宝立下有赫赫战功,那么究竟都是些什么样的战功呢?

秦叔宝是619年2月投奔的大唐,这一年的11月,李世民就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宋金刚举兵犯境,连续攻陷李唐不少地盘,河东告急,唐朝多名战将也被俘虏,李渊只好调李世民前去抵挡。

而秦叔宝,则是被李世民安排与殷开山搭档,在美良川截击尉迟恭,这也是大唐两员猛将第一次在战场上较量。

不过,我相信他俩是没机会单挑的,大军厮杀的场景下,他们应该都忙着砍人,没机会单打独斗。

尉迟恭虽然勇猛,但最终还是被秦叔宝击破,唐军斩首2000余级。

此战之后,唐军随即与宋金刚展开了对峙,不久,宋金刚粮草耗尽,向北撤军,李世民率军一路击破敌军,又追击至介休一带。

为了彻底击破宋金刚,李世民决定以秦叔宝、程咬金、李世勣率军攻击敌军阵北,翟长孙、秦武通攻阵南,攻击之时,假装败退,等宋金刚追来时,李世民再率军从后面突袭。

此战,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宋金刚大败而逃,主力被歼灭,尉迟恭被迫献城投降。

而秦叔宝在此战中立的功劳最大,表现最突出,所以受到了李渊的奖赏。

不过,赏赐归赏赐,李渊对秦叔宝说的话还是肉麻了点。

他在赏赐秦叔宝的圣旨上说,你不顾妻子,大老远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如此功勋,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只是区区一些金银珠宝和奴仆。

除了赏赐金银财宝、奴仆以外,李渊还将秦叔宝升职为秦王府右三统军。

宋金刚被歼灭,迫使尉迟恭投降后,秦叔宝也因为立下不小功劳,李渊又赏赐他大量的财物,还加封为“上柱国”。

所谓上柱国,在唐朝是一种勋级,对于在战场上立功的人,一般会给他提升勋级,每个勋级享受不同的待遇,上柱国属于最高等级,享受正二品待遇。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此后,李世民更加器重秦叔宝。

众所周知,李世民手下有一支精锐骑兵——玄甲军,他把玄甲军分成四队,由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翟长孙统领。

这支军队可是李世民的亲兵,也是王牌,秦叔宝刚来一年,就被安排到最核心的岗位,这明显是对他十分器重的。

不久之后,秦叔宝在战场上又第二次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时,王世充打不过李世民,于是与窦建德结成军事同盟,窦建德随即挥师十余万来攻。

双方在虎牢关爆发一场大战,李世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战擒获王世充、窦建德,基本平定中原。

大战开始时,正是秦叔宝在关键时刻亲率数十骑率先攻破窦建德大阵,唐军士气大振,一路掩杀过去,才彻底瓦解了窦建德军队。

所以他立下的功劳也很大,李渊再次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物,并加封他为“翼国公”。

后来,李世民攻灭刘黑闼的那场著名的“洺水之战”,秦叔宝也是亲率一军击破刘黑闼,表现突出,又立下一大功劳。

李渊也再次赏赐了秦叔宝大量的财物。

李唐平定天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爆发夺嫡之争,双方斗争激烈,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登上帝位。

而秦叔宝在整个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究竟参与了多少,并无记载,说明他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很重要。

李世民登基时,对功臣进行了封赏。

赏赐的最高一级是食邑1500户,给了裴寂,他是李渊的心腹,也没啥可说的。

第二级是食邑1300户,给了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王君廓。

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所以封赏等级比较高。

而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受到的封赏是食邑700户,排在中下级别。

谁知就在这时,秦叔宝突然说自己病了,病到不能工作的那种地步,请求回家养老。

他对外则宣称说,自己年轻时,经历大小200多场战役,身上受过的伤都数不过来,而且有几次是重伤,所以现在经常生病。

自此以后,秦叔宝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不再参与朝政,一直到贞观十二年(638年)去世。

李世民下令追赠他为徐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并且在他墓前造石人马以表彰他的战功。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令阎立本绘制24功臣图像挂于凌烟阁,以供自己怀念,也是对功臣们的表彰,秦叔宝入选,但排在最后一位。

而最大的争议就在于,秦叔宝明明战功赫赫,功劳无数,为什么受到的封赏那么低,在凌烟阁排名还是最后一名?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秦叔宝为何在凌烟阁排名最后?

其实,秦叔宝立下的功劳一共就那么多,但每次立功,都及时得到赏赐。

 

  • 美良川击破尉迟恭,李渊说了肉麻的话,赏赐金银、奴仆,给升职加薪。

 

  • 击破宋金刚之战,李渊不仅赏赐财宝,还加封他为上柱国。

 

  • 攻灭王世充、窦建德之战后,李渊除了赏赐财宝,还加封秦叔宝为翼国公。

 

  • 洺水之战击败刘黑闼,李渊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财宝。

 

从这些战功与对应的赏赐可以看出,秦叔宝每次立功,都会受到高规格的赏赐。

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上柱国、翼国公,勋级是最高的,还被封了爵位。

要知道,李世民帐下还有其他不少猛将,他们也立了不少功劳,也没得到这么多赏赐,要知道,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可没有什么上柱国、翼国公之类的爵位的。

说这么多有点绕,咱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

简单说,秦叔宝立下的功劳,李渊已经给了他足够的肯定和赏赐,大唐并不亏欠秦叔宝任何东西,你立功无数这不假,但你每次立功,都是得到了高规格奖赏的。

但为什么后来李世民登基后,秦叔宝的赏赐越来越少呢?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主要因为两件事情。

其一,秦叔宝在后面的日子里,没有立下什么大功。

李世民封赏功臣时,不仅要看打天下时立下的功劳,还要看后来在夺嫡之争中的立功表现。

很明显,在秦王府的武将团队中,最突出的只有尉迟恭,其他人其实都是配角。

尉迟恭在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可谓是忙前忙后,为李世民那是操碎了心,又是劝说李世民及早采取行动,又是提着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的,后面还亲自砍死李元吉,救下李世民的性命。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肯定是智囊团队中对整个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的功劳是最大的,贡献智力和统御全局的人往往是贡献最大的。

这里面,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他们几个正是玄武门事变的深度参与者,而且是策划者、指挥者,封赏的时候,排在第一梯队是正常的啊。

而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们是执行者,只管执行上级制定好的策略即可,论功行赏的时候,执行者的贡献肯定是远远不如指挥者和策划者的。

就好比在战场上,如果一个军事统帅制定了高深的军事谋略,并指挥手下的将领打赢了一场战争,那么论功行赏的时候,这名军事统帅的功劳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手下的大将,再往后才是猛将,然后依次往下。

再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博望坡之战,策划者和指挥者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是执行者。

最终,关羽、张飞、赵云按照诸葛亮的策略,打赢了曹军,那么功劳谁最大?肯定最大的功劳是给了诸葛亮,其次才是关羽、张飞。

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次封赏,就是这么个道理。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在事变过程中,贡献了智慧,是核心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理应排在封赏的最高阶。

尉迟恭只是性格比较激进了一点,以至于主动去多次劝说李世民,忙前忙后,最后深度参与了整个事件,所以才会有那么高的封赏。

而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只是最终计划成型后的执行者,是受指挥者和策划者指挥的,封赏排在后面也正常。

其二,秦叔宝过早退休,所以凌烟阁排名最后。

李世民搞凌烟阁功臣画像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十三年,他都当了十三年的皇帝,贞观之治也基本实现,这期间又有不少人立功。

比如说,魏征是玄武门事变之后才加入李世民麾下的,可他却是为实现贞观之治立下无数功劳,那些治理天下的政策,发展经济的举措,把一个国家治理好是很复杂的。

魏征扮演了智囊和宰相的角色,是实现贞观之治的功勋人物,所以凌烟阁排名的时候,他就排在前面。

还有其他人,比如李靖、李世勣、程咬金,他们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依然在朝廷任职,还在为朝廷做贡献。

李靖更是攻灭东突厥、灭吐谷浑,李世勣还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都有不凡的立功表现。

反观秦叔宝,他经常患病,不能正常工作,处于半退休状态,在贞观十二年就去世。

一个半退休状态的人,他能立下什么功劳?

论功行赏的时候,秦叔宝总不能一直吃老本,凭自己年轻时为李唐打天下那些功劳再吃一遍封赏吧?

更何况,秦叔宝早年在战场上立下的功劳,李渊都给予了极高规格的赏赐,并没有亏待秦叔宝。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而现在他自从李世民登基后,就再没有立功表现,把他选入凌烟阁的时候,总不能因为他几十年前的功劳就把他排在前面?

如果这么做,那其他在贞观时代立下无数功劳的人又该怎么想?他们的功劳又该如何赏赐?

所以,道理很简单,秦叔宝排在最后,是因为他自从李世民登基后,就退休了,再也没有立过功,排在凌烟阁最后已经很不错了。

用户 今古讲堂 的回答

李渊曾经对他讲:“你功劳太大,我可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赏赐给你吃。”在大唐开国战争中,他的功劳远远大于尉迟敬德,但他后来却排在凌烟阁24功臣的最后一位。他就是秦琼。

尉迟恭是秦琼手下降将,战功远不及秦琼,为何反而后来居上?有两个原因。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秦琼的战功远大于尉迟敬德。

秦琼入伙大唐这个公司的时间,在尉迟敬德之前。无论是其战功、起点、资历都比尉迟敬德高很多。

秦琼原来是隋朝的军官,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军李密,瓦岗起义失败后,又投奔了王世充。

评书演义中,徐茂公(李勣)化装成道人,到洛阳王世充处策反秦琼、程咬金和罗成。

真实历史中,由于王世充为人奸诈,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琼与程咬金等人趁两军对阵之机,投奔了李唐。秦琼在李世民秦王府任职,任马军总管,为大唐开国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

尉迟敬德是被秦琼打败,之后才投降了唐朝。

评书演义里的尉迟敬德长得像是一团黑炭团,烟熏太岁,火烧金刚,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打得李建成和李元吉二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尉迟敬德曾经也在隋朝当过官,因为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被提拔为朝散大夫,这是一个文官职务,唐朝的诗人白居易也当过朝散大夫。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大业十三年(617年),尉迟敬德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不久,刘武周联合突厥,攻取了雁门、楼烦、定襄等北方重要地区,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同年11月,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很快攻占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即隋恭帝。

在李渊的一手操纵下,由隋恭帝授以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大丞相、录尚书事,加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完全是曹操的那一套做法。

618年,李渊又加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之后,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李渊称帝。

公元619年,刘武周封宋金刚为宋王,率领大将尉迟敬德,大举进攻唐军,攻陷了许多州府。打得唐军丢盔卸甲,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双方交战地区,盗贼蜂起,一些对唐统治不满的人,起兵呼应刘武周。李渊心急如焚,坐卧不宁。准备放弃河东,退守关西。

李世民坚决反对退回关西,他说:太原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起兵的地方,河东经济富裕。一旦放弃,将来想再夺回来就难了。请给我三万名精兵,去击败刘武周。

秦琼美良川大败尉迟敬德。

我们来看一看,《说唐全传》中,关于这一段的描写,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说唐全传》中,秦琼是左天蓬大将下凡。天庭中,天蓬元帅(下凡成了猪八戒)手下有左天蓬大将和右天蓬大将。秦琼是其中之一。

秦叔宝却是左天蓬大帅星临凡,尉迟恭是黑煞神降世,那黑煞神晓得左天蓬的厉害,却不肯下凡来,玉帝便道:“若黑煞神一出,把左天蓬带了几分劳病。”秦叔宝与尉迟恭就杀得个对手了。

秦琼武功本来高于尉迟敬德,但二人每次交手,秦琼身体都不好,因此两人打个平手。

在美良川,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单挑,“三鞭换两锏”。秦叔宝由于患病,未能战胜尉迟敬德。之后,秦叔宝一夜之间连复三关。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真实历史中,李世民率领秦琼等人,与宋金刚一天之内,打了八仗,八战八捷,歼敌数万,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

美良川战役,历史上并非二人单挑。

美良川,在今山西闻喜县南,今称美阳川。据《资治通鉴·唐纪》:

尉迟敬德、寻相将还浍州,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

尉迟敬德与唐军作战,打了一个胜仗。之后,他率领部队返回时,经过美良川。此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殷开山、秦叔宝率领唐军,事先在此处设伏,打了尉迟敬德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战役,是唐军对尉迟敬德部队的大屠杀,共斩首两千余级。

武德三年,宋金刚败逃,尉迟敬德降唐,唐高祖李渊赐名尉迟恭。

宋金刚收拾残部,逃往突厥。后又打算脱离突厥,被突厥兵捉回后腰斩。

评书演义中,宋金刚是在败逃时,与秦叔宝单挑,被秦叔宝一枪刺死。

唐高祖李渊愿意割肉给秦琼。

美良川大捷,秦琼冲杀在前,功劳最大。战后,李渊派人到前线,赏赐给秦琼金瓶。秦琼拜谢。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唐高祖李渊慰问他说:你不顾妻子儿女,远道来投奔我,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只要你需要,我不吝啬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赏赐给你。更何况是仆婢和财帛呢?希望你继续努力!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秦琼一生征战,身体因此有多处伤病。特别是年老之后,体质非常虚弱。他说:“我戎马一生,历经二百余场战斗, 多次身负重伤,流的血加起来有几斛之多,怎么会不没有疾病呢!”

据《旧唐书·秦琼传》:

(秦琼)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综合来看,在大唐开国之战中,秦琼的功劳要远远高于尉迟敬德。

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时,尉迟敬德排在第7位,而秦琼却排在最后一位。排名顺序是这样的: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的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这是李世民统治稳固,国家国力提升后,搞的一个形象工程,目的是以此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为何如此排名?两个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而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或者也有可能,当时秦琼只在外围发挥了一些很小的作用。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李世民集团直接参与政变的人数,现在已经说不清楚。《旧唐书·太宗本纪》、以及其余诸人的传记之间,记载相互矛盾。据《旧唐书·秦琼传》: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根据这个记载,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过程中,秦琼是属于李世民阵营,但在事变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的作用不大,因此战后赏赐也不大,“食实封七百户”,算是安慰奖。

李世民上台后,广泛赏赐,目的就是为了稳定人心,求得更多人的支持。不要说是秦琼,就是太子和齐王的旧人,比如魏征、薛万彻等,李世民后来也一样重用。

秦琼在武德四年,就已经获封翼国公,地位远在尉迟敬德之上。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任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务。

再看看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事后得到的封赏。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被定为头等功臣,每人获赏一万匹绢。除此之外,整个齐王府,包括齐王府里面所有的钱财器物,都赏给了尉迟敬德。并食实封千三百户。据《旧唐书》:

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尉迟敬德在事变之后,不仅获得了巨额赏赐,而且地位迅速提高,赐爵吴国公;秦琼是左武侯大将军,他是右武侯大将军。一下子和秦琼平起平坐了。赏赐还超过秦琼。

这是一个曾经被秦琼击败的降将。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玄武门之变秦琼究竟有没有参加?我认为他是没有参加。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秦王府一共有九个人参加:

“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这九人都是秦王府的武将,里面没有秦琼,但这应当仍然不是事实。

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过程,事先高度机密,稍有风声透露,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因此其真正策划人,只能是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绝不可能让更多人知道。

这件事的真正策划者,只有三个人: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是整个事变的领导核心。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一文一武,长孙无忌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尉迟敬德率兵到现场杀人。这种斩首行动,关键是计划周密,突然袭击,不需要那么多人。

史书之所以要写有这么多人参加,主要还是为了证明这场事变的正义性。参加的人多,说明玄武门之变是正义之举,李世民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因此,把一些没有参加的人也罗列进来,但他们在中间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史书一带而过。

尉迟敬德后来居上,秦琼排在末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琼去世比较早,秦琼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去世,五年之后,才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用户 蓝风破晓 的回答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都是后来的“门神”,曾经的待遇为何天差地别?

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榜”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足足差了17位。

看功绩,秦琼也立功不少啊!

这李世民为何如此不公道?

1、秦琼,最受前任皇帝李渊的认可和青睐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秦琼,是个历史中、演义中都特别出色的男子,为李唐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

曾经,秦琼做过隋朝官员,跟随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这些隋朝的牛逼人物。但隋朝中落,如果继续效忠腐朽的王朝,势必让前途蒙尘。

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瓦岗军起义,那时的头头是李密。

事实证明李密不是个好领导,实力不怎么强,目标也不怎么坚定,一度非常的骄傲自负,被王世充干败。于是,李密就投奔了李渊。都是李家人,无故都要亲三分。

看到老大都跑了,秦琼等人的焦虑可想而知,几经周折,投降了王世充。

投奔王世充,也是个失败的选择,因为王世充也干不过李渊那一伙,最关键的是,王世充竟然是个奸诈狡猾之徒,完全和秦琼等人的三观不一致。

自己的老领导在对方阵营吃香喝辣的,时不时悄悄送来橄榄枝,自己和程咬金继续为王世充卖命,好像有些迂腐了。于是,秦琼在公元619年2月的战场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两军阵前就和程咬金投奔了李唐。

那一刻,双方领导人都傻眼了,竟然还有这样的操作,无耻又潇洒!

对于秦琼和程咬金,李渊自然是非常欢喜,并且安排到李世民那里了。

在公元620年,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立下大功一件,李世民自然是高兴的,还有比打了胜仗更让人高兴的吗?关键是,不久后尉迟敬德前来投降,这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以后的绝对重臣。

让人惊讶的是,秦琼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的赏赐非常惊人,一是赐给了一个小金瓶,二是语重心长地对秦琼说:“你远道而来,抛家舍业,又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别说赏赐,就算是将我的肉割下来给你吃都可以……”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这样的话,谁能不感动,谁能不感恩戴德?

宋金刚被灭后,李渊又是重赏秦琼,什么黄金,什么杂彩,真是毫不吝啬。李渊还封了秦琼“上柱国”。

在平了窦建德、王世充后,秦琼被封“翼国公”,至于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更是数不胜数。

622年,在平了刘黑闼之后,李渊对秦琼又是大肆奖赏。

从正史来看,秦琼是很被李渊认可的。

从演义小说《隋唐演义》来看,秦琼和李渊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在李渊还未起兵时,秦琼就对李渊有救命之恩。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从正史看,还是从演义看,秦琼和李渊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我们可以将秦琼看做是李渊的人。

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

当然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然后让李渊在被迫中让了皇位。

因此,对于前任皇帝的爱臣,李世民能封到凌烟阁24功臣以内,都已经是大开绿灯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秦琼不是秦王府的人吗?

没错,即使如此,关键时刻,秦琼的表现不够优秀。

2、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并不出彩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一政变决定了李世民未来的前程,更会让后世鄙视他上位的残酷性。

问题是,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够很好过日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凡是涉及王位之争,那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几乎是鱼死网破,不死不休。

为了自己能活着,能有伟大前程,也为了那一个个的追随者,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就此奠定了自己的伟大地位。

因为此事太过重要,所以,主要的参与者就会得到巨大的封赏。

我们看看尉迟敬德,这个人资历要比秦琼浅,却是凌烟阁24功臣第7位。

看前十位凌烟阁功臣,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玄武门之变中的骨干,或者是李世民的死忠。

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排在前列的,无一不是玄武门事变中的骨干,要么是主要策划者,要么是主要执行的武将。

很不巧,秦琼、程知节都被排在骨干之外,是能力问题吗?绝不是。

李世民的担心可能是:秦琼等人,深受李渊厚爱,万一反水,前功尽弃了,不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保险。

看《旧唐书太宗本纪》,提到玄武门之变时写道: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 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这里有秦琼参与,但是主体内容中,关键时刻,看不到秦琼的影子,说明秦琼要么是搞后勤的,要么是采取了明哲保身,没有冲到前面。

再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 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 元吉,平之。

说明什么?没有秦琼、程咬金的参与。

在我看来,长孙无忌传,还像更值得信任。

当然,看《旧唐书秦琼传》,里面只用了几个字: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

一切说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既不是策划骨干,也不是执行骨干,很大可能就是个搞后勤接应的,因为,主要场面压根就没有他的身影。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封赏时,秦琼和程咬金只得“七百户”封邑。

因为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没怎么发挥,所以就非常影响他在凌烟阁功臣榜的排名。

有人一定不服,那魏征呢?还是李建成的人呢,为何就混了个凌烟阁功臣榜的第四位呢?

3、秦琼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发挥很一般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重用制造玄武门事变的那一伙人,但对于秦琼,并不怎么重用,或许是老子吧!

但看史料说,主要是多病。

秦琼经常生病,并对人说:“我戎马一生,经历了二百多场战斗,受了太多的伤,流的血就多了去了,因此,常常得病!”

如果真的是个多病之躯,又怎会被李世民重用呢?

魏征生于580年,玄武门之变时已经46岁了。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魏征屡次直谏,获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渐渐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当然,不排除李世民重用魏征是为了收买太子党们的人心。

而老迈的秦琼有什么用?没啥用,除了曾经的辉煌。

因为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魏征发挥极其出色,因此,在公元643年排“凌烟阁24功臣榜”时,排到了第四位。当时排榜的时候,秦琼已经死了5年了,而且在626年后,没啥建树,所以,李世民能把秦琼放到榜单里,已经很不错了。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世间所有,皆逃不过因果二字,和上任皇帝关系铁,关键时刻没发挥,终究让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

但我想:秦琼一定很心安,毕竟未曾负李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