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用户 三叶草青青 的回答

现在我们说青春,总会想到青春年少,也就是形容人年纪轻。或者,会回想起逝去的青春,即年少时的美好时光。

但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青春是指春天,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01创作背景 :艰难困苦逢战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人民开始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

杜甫因为一直仕途不顺,又“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勉强当了个看守兵器的小官。日子却依旧过得很贫困。也是在安史之乱爆发那年,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第二年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继位,即唐肃宗。即使痛失爱子的悲痛还未平复,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杜甫毅然决然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投奔肃宗。

然而,他被叛军俘虏了,一路押解至长安。直到公元757年,杜甫才从长安成功逃脱,投奔了肃宗,成了“杜拾遗”。很快,他因为房琯案而被贬,之后在西南地区漂泊。

用脚走过唐朝的半壁江山,杜甫看到的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他忧国忧民,写下“三吏三别”。长久的漂泊生活,加上看多了百姓的困苦艰难,杜甫无比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民安定下来。

公元763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胜仗,收复了蓟北(洛阳和河南郑州、开封等地)。52岁的杜甫听到消息后,喜极而泣,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自己的喜悦兴奋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0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剑门关外突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才听到时,忍不住手舞足蹈,眼泪却不自觉落下来,沾湿了衣襟。

“忽传”表明捷报来得突然而迅速,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已颠沛流离多年的诗人刚听到这个消息,难免悲喜交加。喜百姓即将安定,悲百姓与自己都经历了这场浩劫。

我扭头看妻子儿女,他们的脸上再不是愁眉不展,都冲我喜笑颜开。我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便胡乱卷起未写完的诗书,同他们共享胜利的欢乐。

今日天气晴朗,最适合饮酒高歌。虽然我已满头华发,不宜纵酒,但为了这个好消息,还是忍不住疯狂地贪杯。如今春色正好,喝完这杯酒后,我得赶紧收拾行囊,好带着家人尽快返回家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白日”形容天气晴朗,暗示诗人已垂垂老矣。老人本不该纵酒,他却纵酒高歌,当真欣喜得发狂。

“青春”代表春色正好,是生机勃发的代名词。这暗示战争已定,人们的苦日子到头了,唐朝的经济、政治、民生都可以慢慢恢复起来。

在异乡多年,杜甫恨不得立马飞回家乡。所以最后直接把距离很远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放在一起,仿佛这样就能瞬间走过这些地方。“即从”、“便下”更是写出杜甫归心似箭的急切。

03经过战乱苦,方知和平甜

这首诗节奏极快,句句都在写诗人听闻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喜悦心情,似乎是将压抑在心底多年的情绪一股脑儿释放出来。

明代王嗣奭评价这首诗:“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喜悦之情仿佛要从诗里的每个字中跳出来。这是要受过多么深重的苦难,才会在得到解放时如此恣意酣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杜甫身处沦陷区长安时,曾写诗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处在战争年代,连一封家书都是奢求。身体与精神都在遭受磨难,白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 战争,无论在哪个时代,带给民众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与悲惨。

切身体验过战乱带来的颠沛之苦、杀戮之痛、征兵之惨,诗人才能由衷地写出如此酣畅淋漓的喜悦诗词。

经过战乱苦,方知和平甜。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且行且珍惜。

用户 春藤动漫 的回答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句子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在诗下做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从诗的格式上看,这是一首七律,并且打破了格律诗只在颈联、颔联要求对仗的规律,在尾联用了难度比较大的流水对,对得相当工整,足见杜甫当时的心情以及激动的程度,从而也进一步显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夫和精湛的诗词写作技法。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在古人的诗句里,青春一词有六种解释: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为青春;二指青年时期;三指年龄,年岁;四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五指酒名,六指年轻时代。

诗词对仗有六大要求:1、字数相等;2、平仄相偕;3、词性相当;4、结构相应;5、句子的节奏相同;6、对句的意义相关

字数相同是一定的,因为七律的每句都是七个字。从其他五项入手来分析,白日的平仄是仄仄,青春的平仄是平平,正好相对。而且词性都要名词,结构必须是偏正,它们在整个句子里的节奏要相同,特别是两句诗的意义要相关联。因此从对仗的要求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青春一词指的都应该而且只能是春天。

  • 整首诗的解释如下: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喜讯分外欢喜,以致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的愁云顿时消散,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露出欣喜若狂的神色。

在晴朗的天空下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吧!从巴峡穿过巫峡,转到襄阳后直奔洛阳。

用户 顾南安 的回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颔联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下面由我为您解答:

一、诗歌的创作背景

首先来看下这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心系国家却又遭受过很多动乱的诗人。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当他得知唐军收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宣告结束,其内心喜悦欢快之情无以言表,遂做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欢快的诗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而洛阳正是他诗中所说的第二“故乡”。单是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为动乱,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阳等地方,而现在这些地方终于收复了,杜甫便可以从四川启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途径襄阳,便可以大胆前往洛阳了。

二、“青春”的涵义

这里的“青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葱时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青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时期,意思是年龄、年岁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我们再结合全诗的意思来把握一下:

剑门关外毫无征兆地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喜讯,就忍不住落下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愁云惨淡的样子,都正带着高兴劲儿,随意地收拾起了书卷和它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在美好的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美好的春光返回故乡,才是最让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

那就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行到巫峡,再经过襄阳,就可以直奔洛阳城了。

杜甫出生于712年,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杜甫当时已经51岁了,所以说青春指青少年时期有失偏颇。那么,这里的“青春”,应该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较为妥当。试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阳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随,给他们“作伴”。

三、写在最后

杜甫平生遭际坎坷,如此充满欢喜之情的诗作并不多。理解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词句的含义,着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都是我们增强理解力和准确把握内涵的必要途径。

以上浅见,有没有道理?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