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用户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的回答

至少大家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公元222年,当刘备从夷陵战场战败后,这位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留在了白帝城。在搜集残余兵马的同时,还不忘从益州尽可能的再次调动机动部队。

直到刘备去世,他也没有离开这里,甚至在去世前,他还留下了一个特殊的遗命:与诸葛亮共同辅助刘禅的李严永镇永安,即李严长时间的留守永安城。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既然是共同辅政,李严理应留守成都,但刘备却将其留在了永安。尤其是在公元230年,诸葛亮以北伐急需兵力为理由,从永安城调走了两万蜀军(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从这样的兵力数字中,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临死前将永安打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军区,并且在这里留下了重兵,目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重新夺回荆州!

也就是说,在蜀汉的战略格局中,不管蜀吴如何重新交好,永安都不是两国连接的桥头堡,更不是蜀汉防御东吴的前沿阵地,而是蜀汉未来有可能向东吴进攻的攻击阵地。在这样的格局下,防守永安城的罗宪自然不会把东吴当成联盟的对象,他只会把东吴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就是蜀汉时期永安军区的作用!蜀吴重新结盟只是大战略格局的事,是双方上层的事,但作为永安本身,这里的蜀汉军队必须要明白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这就好比《亮剑》中的丁伟所强调的战略思想一样,甭管我们与老大哥如何如何的好,至少在军事层面,我们要随时做好反制他们的准备。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所以面对曹魏的南下入侵,罗宪可以向邻近的东吴求援,可倘若吴军准备入城协防,甚至打算接管整个永安城,真抱歉!作为永安城的守将,罗宪只能抗拒到底,可以说,他履行的不仅仅是一个蜀汉大将的忠诚,也同样是为了履行一个战区和一个军人的职责。

那么在永安城的最后时刻,在蜀汉政权已经灭亡,永安城也已坚持不住的背景下,罗宪为何要将投降的方向放在了曹魏的身上?至少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他也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1、刘禅投降后,他也向蜀汉境内的各地城池发出了投降的圣旨,指令各地蜀军需向魏军投降。罗宪死守永安,履行的是一个军人的忠诚和职责,但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他也有必要去执行蜀汉王朝的最后一道圣旨。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2、由于永安特殊的战区背景,加上东吴关键时刻的背刺,罗宪不会对东吴政权存在什么好印象,他也只能转身向魏军投降。

3、作为一个关键战区的守将,罗宪必然也会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视角,在蜀汉政权灭亡后,东吴在未来走向灭亡也只是倒计时的问题。毕竟此时的曹魏已经占据了整个蜀中地区,长江上游也被其控制,未来的魏军(后来变成了晋军)一旦顺江而下,南阳郡方向也同样起兵南下,东吴所掌控的荆州地区根本扛不住这样的两面夹击。扬州方面在趁势而动,东吴政权也将在劫难逃。

既然都猜到了未来谁会大一统,罗宪干嘛还要往相反的方向去走?

且不说结合三国征战的历史,蜀汉与曹魏虽然对打几十年,但至少也算得上是英雄相惜,而蜀汉与东吴结盟的几十年,当年的背刺之仇和夷陵战败之辱,哪个蜀汉将领又能忘掉?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连刘禅在关键时刻都放弃了向东吴投降,作为臣子的罗宪自然也要跟随着皇帝的脚步去走。

用户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的回答

蜀汉灭亡后,吴国试图趁乱西进。

然而,亡国之将罗宪,却坚决死守孤城永安。

罗宪连续击败吴将盛蔓、步协,又独拒名将陆抗,前后半年多。

其间,外援迟迟不至,城内半数人感染瘟疫者,形势紧急,但罗宪却既拒绝降吴,也拒绝撤走,坚定抵抗!

罗宪,蜀汉之臣。此时,蜀汉已亡,罗宪为何要如此拼死抵抗昔日的“盟友”呢?

职责所在

蜀汉灭亡前,后主以罗宪在巴东领军,为阎宇副将。

其后,阎宇奉命西援,留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

成都失败时,永安发生骚乱,长江边的长吏纷纷放弃职责逃走。

罗宪斩杀1人,百姓才安定下来。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其后,后主传来投降的消息后,罗宪遂集合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等候下一步安排。

罗宪这么做,自然是职责所在。

都督阎宇既走,在巴东“保全一方”的职责自然落在罗宪身上。

所谓“保全一方”,主要有2个责任。

1、保全一方百姓。

蜀汉已亡,新任命尚未下达。此时,老政权如果自动放弃领导责任,新政权未至,自然出现混乱!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如此,无论是内部的盗贼,还是外部的吴军,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蜀虽亡,但在新任命下达前,作为地方官,罗宪保全一方,安抚百姓,是其职责所在。

2、执行最后的命令。

地方官将,执行朝廷指令是职责所在。

后主下令救蜀就救蜀,后主下令降魏就降魏,依令而行,是职责所在。

此时,后主举国而降。则保全地方,随主降魏是罗宪最后的任务。

罗宪只有保全地方的职责,没有举城另降东吴的权利。

如果擅自将永安让与东吴,就违背了后主的指示,实际上也是叛逆。

3、对后主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蜀汉投降后,霍弋痛哭三日,仍保全南中,不主动归魏。

霍弋表示:如果后主得到友好对待,我们再降魏不晚!“万一威辱,吾将以死拒之”。

确实如此!

后主虽降,但是,后主君臣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后主的筹码自然有关。

而南中、巴东这些地方依然保全,就是后主得到善待的筹码所在。

蜀汉虽亡,作为蜀臣,保全地方,就是保卫后主,就是对后主最后的忠诚所在。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蜀汉灭亡前,曾求救于吴。

吴确实也做了救蜀的部署:一路向寿春,一路入沔中,牵制魏军,一路到南郡,准备救蜀。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只不过,因为后主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的部署来不及施展。

蜀汉灭亡过程中,东吴不及救蜀,其责任在后主,这一点,东吴倒没有责任。

然而,蜀汉灭亡后,吴将盛蔓却假托救援之名,试图袭击罗宪。

罗宪,早年曾两次出使东吴,在吴有美名。

对这样的人,东吴尚且准备以袭击手段解决,何况他人呢?

显然,东吴此来,绝不是什么救援,绝不是要救蜀、复蜀,其本意就是要将蜀地纳入东吴自己的统治,将蜀地再次拉入战火!

这个过程中,包括罗宪在内的蜀将,都是其准备武力攻击的对象!

于个人而言,罗宪等人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于蜀汉臣民的身份而言,蜀主降魏,本就有不愿蜀地生灵涂炭之意。如今,被东吴再拉入战火,替你孙氏与魏作战,显然是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的!

吴人要入蜀,得蜀地以抗魏(晋);但如此作法,显然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永安(白帝城),入蜀咽喉之地。

罗宪在此抗吴,为的既是自己,也是为蜀中百姓。

不可连续受辱

罗宪在激励三军时,又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为吴降虏乎?

罗宪的这个分析,与蜀汉灭亡前,蜀廷内部的议论意思一样!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魏能灭吴,而吴不可能灭魏!

吴蜀唇齿相依,才能抵御曹魏。如今,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降吴,将来又要再降魏(晋),两番受辱!

罗宪,无法救蜀,但有能力阻止自己和自己治下的人民不连续受辱!

 

罗宪守永安,遏阻东吴西入巴蜀之路。

作为人臣,他履行了已经灭亡的蜀汉政权曾赋以他的,“保全一方”的职责。

作为蜀地将领,他使整个蜀地百姓再次陷入战火,有功于历史。

上不负后主,下不负黎民。

罗宪守永安,值得称道!

用户 历史笑春风 的回答

罗宪是蜀汉最后的良将,他文武全才,曾经担任过刘禅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黄皓乱政的时候,因为不阿附黄皓被贬为永安太守。蜀汉亡国后,他死守永安,阻挡东吴军西进。东吴打着援救蜀汉的旗号,罗宪作为昔日蜀汉的忠臣,为何宁死也不投降东吴呢?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一、罗宪忠于自己的职守。

罗宪被贬到永安后,由于他的才能出众,担任了永安军事首脑闫宇的副手。以当时的情势来看,这个任命耐人寻味。因为我们知道闫宇是依附黄皓的将军,想要依靠黄皓的权势撤换姜维,好让自己取而代之。而罗宪则是因为得罪黄皓被贬到永安,他被闫宇任命为副手,似乎有些出人意外。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推手就是刘禅。刘禅是懦弱的君主,但是并非昏君。他贬谪罗宪,只是为了应付黄皓,而非对他有什么不满。他知道罗宪对自己的忠心,也知道罗宪的才能,因此才会顺水推舟,把永安的军务交到他的手上。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正是因为对刘禅的忠心,在刘禅投降曹魏的时候,罗宪才不为失败的消息所动,依然忠于职守。他斩杀作乱的人员,稳定了局势,等待刘禅下一步的指令。当刘禅投降曹魏的旨意传来时,罗宪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听从了刘禅的命令。

这与姜维当时的情况相似。当时姜维率领蜀汉军队的主力,离开剑阁前往成都。走到半路上,刘禅让他们投降的命令传来,蜀军上下虽然哭声震天,将士们气得拔刀砍石,破口大骂说我等正要死战,为什么要投降呢?可最终还是放下武器,卷甲归降了魏军。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遵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正是他忠心蜀汉的最后表现。他站完蜀汉的最后一班岗,从此便成为了魏臣。当东吴的军队前来的时候,他与东吴的关系便成为敌人,而非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罗宪当然要选择抵抗东吴了。

二、罗宪自身前途的选择。

不仅仅从法理上来说,罗宪对抗东吴是正确的。就是以罗宪自身的前途来说,他选择坚守永安,对抗东吴也是正确的。罗宪不同于姜维,姜维一心想要复兴汉室,他在投降曹魏后还想方设法要重建蜀汉,罗宪则是清清楚楚看透了历史的走向。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的老师是谯周,正是谯周劝说刘禅放弃抵抗投降曹魏的。谯周当时曾经向刘禅对形势进行了分析,让刘禅认清了形势。其中有一条就是辩驳投靠东吴的建议。谯周说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独自肯定是不能存活多久的。如果蜀汉君臣去投靠东吴,不但要忍受投降东吴的屈辱,将来还要忍受投降曹魏的二次屈辱。

作为谯周的弟子,谯周看清的形势,罗宪当然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东吴灭亡的命运,将来一定会被曹魏灭亡。他身处优势的阵营,却要加入要灭亡的阵营。既要得到背叛的恶名,还要遭受降将的屈辱,将来东吴灭亡,还要忍受曹魏的再次羞辱。罗宪怎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选择?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因此,从罗宪自身的前途出发,选择留在曹魏阵营,坚守永安对抗东吴是最佳的选择。就算是抵抗失败,他也能够继续在曹魏阵营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东吴的进犯对于罗宪来说不是坏事,正好成为了罗宪的投名状。经此一役,罗宪得到了司马昭的赞赏,得以升职封侯。

三、罗宪痛恨东吴的背信弃义。

最后一个原因,是在永安军民心中,对东吴的仇恨超过了对曹魏的仇恨。罗宪能够坚守永安半年多,对抗由东吴名将陆抗率领的数万吴军,没有军民的全力支持是做不到的。罗宪正是顺应军心民意,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永安,在荆州丢失之后,这里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重要门户。夷陵之战后,刘备更是亲自镇守此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长期驻扎着大批蜀汉的精锐军队,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当年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代,对东吴有着刻骨的仇恨。

在蜀汉朝廷上下,对东吴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敌视。他们不但痛恨东吴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对蜀汉造成的打击,更痛恨东吴多次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击蜀汉的罪行。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就有人建议拒绝承认,只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作罢。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诸葛亮与东吴结为联盟也只是权宜之计。诸葛亮当然知道大家对东吴的态度,他向大家解释与东吴联盟的原因时说,联合东吴一起北伐,可以分担蜀汉的军事压力。即便是东吴不帮助蜀汉,但是它和蜀汉和好,蜀汉得以全力北伐,对蜀汉也是有利的。

其实东吴君臣对此心中也十分清楚。诸葛亮提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实际上是对曹魏和东吴的政策。前一句是对曹魏而言,蜀汉一定要灭亡篡汉的曹贼。后一句则是对东吴而言,在灭了曹魏之后,就一定要灭亡东吴,统一天下。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因此,蜀汉和东吴谁也不敢与对方掉以轻心。在永安一带,双方都布置了大批兵力以防万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蜀汉调整永安地区的兵力,孙权得知后十分恐慌,连忙向蜀汉使者询问原因,当得知是正常的调动后才放下心来。

在蜀汉存在的时候,双方虽然心存芥蒂,但还是保存了和平状态。但是当蜀汉灭亡后,双方成为敌国,永安的军民就不可能再给东吴什么情面了。而且在这个时候,东吴再次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情,更加剧了永安军民的仇恨。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东吴在得知蜀汉失败后,便派将军盛曼西行入蜀。吴军打着救援蜀国的旗号,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吴国只不过是想趁火打劫罢了。他们想要救援蜀国,只需要对魏国直接发动大规模进攻就行了,没必要入川作战。

在蜀中之乱后,吴国又派步协领兵入川,被罗宪打败。随后,吴国又派名将陆抗率大军协助步协攻打永安。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深恶痛绝,如今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当然同仇敌忾,和吴军死战到底。最终,吴军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也不能夺取永安,只能撤军而归。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结语:

罗宪身为汉臣,在蜀汉灭亡后,按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身份便转换为魏臣。他与东吴的关系,已经从盟友变为敌国。因此,他率军抵抗吴军,合情合理合法。罗宪是谯周的弟子,对天下形势看得很清楚,他也不可能投靠东吴,在将来东吴灭亡时再取其辱。

再加上永安军民大多是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裔,对东吴有着刻骨仇恨。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早就十分愤恨。当东吴进犯永安的时候,他们得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罗宪等人经过血战,终于让吴军铩羽而归。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