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用户 怀旧憧憬 的回答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在哪里 , 是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在长征的实践中经过逐步摸索、认识,逐步放弃原有打算,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一、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 建立湘西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 , 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最初的意图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一起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二、建立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和红军的大量伤亡 , 1934年12月18日 ,在黎平举行会议讨论今后的战略方针。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关于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和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 , 改而建立川黔边新根据地的建议。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三、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15日 ,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和聂荣臻建议,红军应打过长江去 , 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听取了刘 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作出了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四、建立川滇黔革命根据地

但由于川军的顽强堵击,张国焘又擅自放弃了川陕根据地,使敌人可以集中全力来对付中央红军渡江,川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计划未能成为现实。中央再次改变红军的战略任务,决定在川滇黔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川滇黔根据地 。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五、建立川西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始终没有放弃北渡长江,向北发展,转入川西北的战略意图,四渡赤水河之后, 中央红军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进军云南,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这就为红军继续北进奠定了基础 。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六 、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1935年6月1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在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北上建立陕甘川根据地,而以张国焘为首的四方面军则认为应该向青海,新疆地区发展 。 这样党中央为了统一战略思想 ,于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 。会议确立了北上建立以甘肃南部为中心的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七 、坚定北上陕甘。

两河口会议以后红军就始终把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放在陕北。而当红军经岷山、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进小镇哈达铺。小镇的邮政所发现的一张旧报纸意外地改变红军命运、奠定革命未来的重大机遇。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当时的中央领导从报纸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5000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跃。”同时该报还披露:“‘赤匪’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已与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合。”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正是这张旧报纸,使迷茫中的红军坚定了北上的希望。在接下来的榜罗镇会议上,中央红军做出了红军继续北上,把落脚点放在陕北,将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的决定。说到这里,中央红军选择落脚陕北有这几方面因素:

第一:从红军自身及发展来看。随着中央苏区的陷落,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全国各个根据地也相继沦陷,在这样的形势下,陕北苏区就成为全国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也与红军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相吻合。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第二:从敌我态势上来说,国民党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当时的陕北苏区虽然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但承担进攻任务的主要是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省区的地方军阀队伍,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彼此对红军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第三: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不利于敌大部队运动,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地理条件。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第四:陕北靠近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而纵观中国5000年的历史,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历史规律(明朝除外)。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用户 想当公务员 的回答

说来也是一个巧合,当时中央红军长征经岷山、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进了小镇哈达铺。在这座处于陇南宕昌县的普通小镇,毛主席意外的发现了一张旧报纸,从报纸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5000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跃。同时该报还披露: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已与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合。从而主席下定了决心,去陕北会师。

一是因为当时全国革命处于低潮期,陕北苏区面积有二十三个县100多万人口,中央红军可以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

二是那地方周围都是东北军,西北军和晋军,离蒋介石的中央军很远,敌人各军阀内部之间勾心斗角,我军可以利用这些矛盾得到充分的缓冲期。

三是这里比较偏僻,有充分的战略缓冲地区和地形方面的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人少地多的环境下也有利于自给自足发展生产。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选择是最正确的,从这里中国革命开始由低潮转向了高潮。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用户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 的回答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答: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湘西建新根据地、川黔边根据地、云贵川边区根据地、川西北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和苏联建根据地这样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2、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3、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沟壑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5、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历史规律。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6、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

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

 

所以说,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选过7个根据地,但最终选择了陕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