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用户 史晓生 的回答

古代的功名,含金量要远高于现代的学位。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现代人所说的学位,是指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而我们从读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包括研究生),这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则叫做学历教育。

学位和学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

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看,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以及状元等各种功名,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学位。

综合来讲,现代的学位,比不上古代的功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古代的书生在考取功名后,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是现代学位无法比拟的。

先说最低一级的秀才。

别看秀才是古代功名中的最低一级,但仅是这个,在古代就让无数人熬白了头,甚至穷尽一生都考不上。

要想考中秀才,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先得考上“童生”。

而要想考上童生,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定,需要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才行,你问考不上怎么办?要么继续考,要么就此放弃读书之路。

因此,在明清时,四五十岁,甚至五六十岁,依旧还没考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

而考上童生的人,就可以参加下一步考试,也就是院试,只要能通过院试,并且成绩佼佼者,便可以成为秀才。

说起来似乎并不难,但实际上难度极大,根据资料记载,有清一代,童生的总人数大约为200万到300万之间,而秀才的人数,则仅有46万左右。

更重要的是,清朝的总人口为已经破亿,但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仅产生了不到五十万个秀才,其中的难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不过,虽说难考以及录取率低,但如果真的考上了,那带来的好处,是相当巨大的。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首先,秀才有几大特权。

比如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秀才,那么看到县太爷的话,就可以站着说话,而不像小民百姓一样跪在地上。

同时,纵然是牵涉到一些官司,县太爷是不敢轻易对你用刑的,必须请示了上一级的学政之后方可。

而这还是最基本的,更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服徭役。

这一点,是古代很多平民梦寐以求的事情,毕竟在古代,徭役是强制性且无偿的,而一旦成为秀才,那么别人在辛辛苦苦又不挣一分钱服徭役的时候,秀才却能优哉游哉的读书写字。

所以,单是不用服徭役,就羡煞旁人。

更重要的是,成为秀才之后,就相当于迈进了地方上的士绅阶层,而在“皇权不下乡”的古代,士绅阶层是地方上十分重要的力量。

这就意味着,一个秀才,就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因此,一旦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通常都得由秀才出面。

总之就是,能考上秀才,其身份就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算是摸到古代士大夫体系的门边了。

而这些放到现代,就拿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达到吗?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照样也是该找工作找工作,至于说想在地方上成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至少在没有做出一定成绩之前,是想都不要想。

即便是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人,顶多也就是在选择面上要比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更多一些,但若是说想达到古代秀才那种社会地位,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然,秀才也就是仅仅摸到了门边,要想成为真正的士大夫,彻底脱离普通阶层,秀才还得继续努力,也就是成为举人才行。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虽说考试的名字叫做乡试,但实际上是在省里举行的,也就是说,全省的秀才将会汇集一处,通过考试,决出最优秀者。

既然是在省城考试,那么秀才自然就需要前往省城,别以为这是一句废话,在古代,普通人能离开家乡去一趟省城,那就是值得吹上好几年的事。

而秀才就可以,你说这值不值得骄傲?

当然,秀才去省城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观光,而是参加乡试,通过乡试者,便是举人,也叫做举子。

举人有多难考呢?还是以清朝的数据为例子,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共产生了大约十五万个举人,平均下来的话,每年也就不到六百个。

而在现代,每年考上硕士、博士等学位的人,少说得几十万个吧。

一年几十万,和一年仅有不足六百个,谁的难度高谁的难度低,那是一目了然,因此,单从这方面,现代的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就无法与古代的举人相比。

再一个,由于录取率极低,因此在古代,要是某个地方出了一个举人,那就是可以给地方官增加政绩的,到年底的工作汇报上,必然会添上“教化有方”这四个大字。

由此就可以发现,举人在古代是多么重要。

单说这些可能没有什么太大感觉,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参照范进,范进在没有中举之前,可谓是过的要多憋屈有多憋屈,街坊邻居、老丈人等,均对其看不起,而一旦中了举,老丈人也好,街坊邻居也罢,甚至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主动来和范进攀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一旦中举,那就意味着,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在古代,官与民之间的差距,可以用鸿沟来形容,哪怕是衙门里七八品的小官,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属于“大老爷”的存在,是需要仰视的。

而举人,再不济,也至少能当上一个七八品的正式官职。

这就意味着,一旦考中举人,就是踏入了官僚体系,这与秀才那种摸到士大夫门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还是拿到现代来对比,就算是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人,能出任官职吗?别说官职,如果不参加公考,连公务员都成不了。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现代的学位,依旧是没办法与古代功名相比的。

虽说古代考中举人后,再不济都会当一个小官,但是,考中举人的人,很少有人会止步不前,因为再往上一步,便可以完成命运质的改变。

这个改变,便是考中进士。

基本上到了这个层次,与普通的老百姓关系就不大了,为什么呢?古代的普通人,生活中,或者所能接触到的人中,等级最高的也就是举人了,像进士这种人物,通常是很难见到的。

所以我们在看不少古代的民间小说里,一般作为主角的,以秀才、举人为多,很少有进士出现,原因就在于进士等级太高,普通人接触不到。

而举人要想考中进士,就需要前往京城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试。

会试说白了,就是全国各地的举人,全部聚集在一起举行的考试,而每一个举人都是各省的精英,要在这么多精英中挑选出最优秀者,其竞争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根据资料记载,清朝时,每一次会试录取的人数不等,最多的一次,是在雍正八年,当年共录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则是在乾隆五十四年,仅录取了96个。

平均下来的话,清朝每次会试,大约能录取200到300个。

试想,从全国的精英之中,三年才选拔出两百多个最优秀的人,这其中的竞争力以及难度,远不是现代硕士、博士能相比的。

不过,即便是通过会试,此时还不能真正成为进士,而只是“贡士”而已。

要想成为进士,就必须在通过会试之后,参加下一步,也是最高规格的考试,即殿试,通过殿试者,方才能称为进士。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殿试中,没有落榜者,这个规矩是从宋朝时便已实行,凡是参与均可成为进士,但这其中,自然也会有成绩好坏之分。

成绩最好的三人,便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这三人会被赐进士及第,这便是一甲,而稍次一等的称之为二甲赐进士出身,人数不定,最末一等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般来说,只要是考中前三,即一甲的三人,会立即授予其职务,比如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会授翰林院编修等。

至于二甲和三甲,如果想授职入官的话,那么就需要再参加一次“朝考”,最终结合考试成绩,择优选入翰林院。

剩余的大部分人,便会根据户部的统一安排,发各部任主事,或是赴地方任职。

这么看来的话,只要是能考中进士,都至少会有个官职来做的,再不济者,也会混一个地方上的县令来当当,而这就比举人强得多,很多举人熬了一辈子,临退休前能当上县太爷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而进士起步最差的就是县令,因此就可以这么说,进士的起点,就相当于举人的终点。

如果这个进士有能力,那么在未来的时间里,按照正常的轨迹,临退休混个四五品的知府之类的职务还是可以做到的,更有能力的话,当上布政使、巡抚也不是不可能,而这就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并且,明清时期,也不乏有进士最终进入朝廷,最终混了个一二品高官的例子存在。

而对比现代的硕士、博士,要想达到进士这种程度,第一个最大的难关,就是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竞争,即参加公考,而就算通过了公考,将来未必就有如进士这般的仕途结果。

其实说白了,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代的学历、学位考试,再加上公考合为一体的考试,其考出来的,是正儿八经的功名,是可以直接进入仕途的,而不是简单的学历和学位,因此,单从前途上来讲的话,那么现代的学位是无法与古代的功名相比的。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而如果单从教育方面来对比的话,那么现代的学位,则要比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要强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古代所接受的教育,与现代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代所接受的教育,不管是刚开始读书写字,还是到之后的考秀才、举人乃至进士,主体内容,其实还是围绕《四书》、《五经》等固定范围的内容进行考试。

也就是说,不管考试的形势怎么变化,但核心依然与此有关。

而现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呢,范围就比古人要广泛的多了,光是学习科目就有不少,更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多个古人不曾涉及到的学科。

而这些还是基本的学科,如果要继续深造,比如考研、考学位,以及那些特别的专业,那需要学习的知识只会更多。

因此,从受教育获取的知识方面来讲,现代的硕士。博士,自然是要比古人强不少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说现代人接受的知识要比古人多得多,却并不代表现代人就能轻轻松松的考取到古代的功名。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现代的硕士、博士,如果让他完全按照古代科举的标准去参加考试,考中秀才、举人应该没太大问题,但往上一步,也就是考进士,甚至是获得状元之类的最佳成绩,那未必就能达成。

而让古代的状元来到现代去参加各种考试,他也未必能有一个学习优异的大学生成绩好。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总之就是,时代不一样,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以及所接受的知识不一样,决定了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时,古代学子考取的是功名,其所能得到的实际效益,以及社会地位,也是现代硕士。博士无法比拟的,因此,拿古代的功名与现代的学位进行对比,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用户 sunjin6278 的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捋清古代读书人进阶的基本顺序。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古代最初级的就是童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取得。童生通过省里的科试(也称院试),称为生员,这时方才是秀才及第,算是有了功名。

秀才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一个读书人如果有了秀才的功名,他就具备了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也有了开设私塾教书育人的资格;秀才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俸禄,但可以免除一些赋税、徭役,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算是正式踏入士大夫阶层;秀才上公堂见县官可以不用跪拜,有向地方官的建议权,惹上官司也不能轻易上刑,只有割除秀才功名后才可抓人施刑。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入县、府学院学习深造,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一般不被推荐参加乡试。

秀才通过乡试,就成了举人。乡试由省里组织,但主考官由朝廷委派主持,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秋天进行,因此也称“大比”或“秋闱”。通过乡试的人就是中举了,就成了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优惠特权外,已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并享有了一定的俸禄,社会地位就更高了。中举后就具备进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了。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朝廷给予路费盘缠,并为其提供车辆。举人进京赶考,所经地方有为其提供食宿保卫的责任。

举人通不过会试或不想去进京赶考,可以作为候补官员,一旦一些地方出现职位空缺,举人可以来补缺,最高可补做知县,但一般都是最低级官职。有些举人为了能尽快得到补缺,就到一些官府做幕僚,以便及时掌握哪里有了官员空缺的信息,好去补缺。清末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先给人做幕僚,后补缺进阶的。因为不是进士出身,左宗棠也是终生遗憾,在做到巡抚一级时,尚且心有不甘,还向慈禧太后嚷嚷着要去参加会试。

没有中举但很优等的生员,可被安排到国子监继续深造,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副榜贡生,既可继续参加会试考试,也可在职位空缺时补充为官员。清朝康熙皇帝时的大清官于成龙,就是以副榜贡生进阶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官员空缺很多。于成龙倍感朝廷天恩,因此终生廉洁勤政,报效朝廷。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举人进京赶考,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三年一次。会试一般会在农历二月初举行,称春闱或礼闱,一般会录取二百到三百人,第一名称会元。凡是通过会试登上正榜的人,不出特殊情况,一般都能成为进士。而不能通过会试的举子,对一些考试分数高的,朝廷会列出副榜,这些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那些通过会试考试的正榜进士们,称贡士,一个月后,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明清时期,殿试内容考试时务策论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个,临时呈皇帝圈定。凡是会试通过的,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第一甲取若干人,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列入一甲的都被赐予进士及第;第二甲列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又列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凡被列为三甲的人都被称为进士,会试考试第一的会元,这时也不一定能成为状元,至于谁能成为状元,一看策论水平,二看皇帝心情,如果皇帝看着某人的名字或某人的相貌、特长合顺自己的心意,就定某人为状元。

殿试过后,三月底,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前三名进士一般授予六品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由以上可知,科举考试一般可看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考试,包括县、府考试确定的童生和省科试(也称院试)确定的秀才;第二阶段为中级考试,由朝廷下派主考官到各省主持的乡试,确定举人人选;第三阶段为高级考试,包括礼部会试确定的贡士和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确定的三甲进士。因此提问的问题“举人、秀才、榜眼、探花、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有些混乱,按科举考试从低级向高级排的顺序有三级,那就是秀才、举人和进士,状元、榜眼和探花只是进士一级里的头三名。

科举考试不像今天的学制教育考试,都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是很难很难的,但却是寒门学士唯一的进阶渠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清代,考到满头白发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科举考试与我们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博士考试有类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中小学、大学、硕博考试,只是纯学历学位的确定,与个人社会地位职位毫无联系。但科举考试就很不一样了,既能体现一个文人的学历学位水平,又与文人的社会地位职位密切相联。文人们一旦中举,其社会地位可谓一步登天,官职俸禄、各种优惠待遇就会纷至沓来,本来让人看不上的穷酸秀才,一朝中举,那就是身价百倍,更别说举人再高中进士了。因此古时候“金榜题名时”就被称为人生四大快事之一。

综上所述,如果只谈学历学位,那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学生,举人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进士则相当于今天的硕博生了。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用户 董元奔古典情怀 的回答

大略看:

秀才——按等第相当于初、高中毕业生;

举人——按等第相当于大学专、本科毕业生;

进士——按等第相当于硕士、博士(含成就大的博士即博士后);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进士,是佼佼者,相当于也是有大成就的博士,院士之类的,或获得过重要国际大奖的某学术领头人及高等级专家。(大略而已,不必斤斤计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