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原创作者:黄良顺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迎客松

徐霞客给友人钱谦益的信中,曾言及“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传诵至今。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文字更洗练通俗,吟诵更朗朗上口,是黄山最响亮的一句“广告词”,备受广大导游青睐,于是有人干脆将其归于徐霞客名下。

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归于徐霞客之口的不仅仅是导游。许世英(1872—1964,国民党元老,曾任安徽省省长、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于民国24年1月1日在《徽声报》上发表《黄山建设之意义》一文,著名作家菡子(1921—2003,原名罗涵之,1938年8月参加新四军,曾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农村宣传处处长)写有《黄山小记》,刘海粟于1988年8月16日在其十上黄山纪念会上即席讲话等,均将此语归于徐霞客所言。就连《黄山志》(2010年)也将其归列“徐霞客”条目下,认为先有徐的“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之因,才有“民国年间,逐渐演变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结果。

那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到底出自何处?

视频加载中…

明万历年间,书法家黄克谦《天海》诗云:“五岳由来擅名胜,不如此地有黄山。”在这一时期的诗文中,文人们已将黄山与“五岳”进行比较。清初文学家施闰章(1619-1683)在《黄山游记》中,更是认为黄山“一峰足名一岳”。“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李白诗,清康熙五年释弘眉《黄山志》载,黄山为三十六峰 ),又何止“五岳”能比呢?

这该算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雏形。但其真正成型,是在清光绪年间汪律本所写《黄山杂记》,其原文如下:

“昔在文殊院,遇一峨眉僧,精悍朴野,常登天都。自述云游十余年,中国名山,十到八九,兹山实叹观止。时余见不广,不之信,故举所知山名以难之,皆曰不如。然则五岳何如耶?彼笑应日:“高深则有之,殊未足语神奇。华山较秀峻耳,或者滇桂之灵峒伏流,蛮江怪岫,雁宕之绝顶天池,武夷之玲珑九曲,类能挟水以与一竞,而谓能全体凌驾,则无有也。”余今亦倦游矣。足迹西北限太行山脉,南至粤秀白云,东仅及远眺富士,不可谓远。然遇山水佳处,辄私忖日:是何不能如吾黄山耶?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善哉!善哉!峨眉僧未打诳语。”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汪律本(1867-1903)是何许人?

近代书画大师、黄山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汪采白的叔叔,字鞠卣(yǒu),岩镇西溪人(现歙县郑村附近),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按其文载,早年,他曾在黄山文殊院(现玉屏楼)邂逅一峨眉僧,僧自述其云游天下,已览名山十之八九,认为其他山岳只能在某一方面与黄山媲美,而如此完美的,唯有黄山。此后汪律本游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秀水,他每遇山水绝佳处,便会想起此前的峨眉僧言,才暗自感慨:“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

那么“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中的“昔人”又是谁呢?是历代口笔相传,还是人有所指?

嘉庆七年(1802)进士梁章钜(1775-1849)编著的《楹联丛话全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桑调元(1695-1771,雍正十一年/1733钦赐进士),其自题楹联于厅堂,曰“六经读彻方持笔,五岳归来不看山”。

桑调元把写文创作与登山览胜连在一起,山看多,自然产生审美疲劳,而写作恰恰相反,博览群书,“六经读彻”,方可写出传世佳作。但作为楹联所题的“五岳归来不看山”,也不一定就是作者原创的,集众人之口也是常有的事。

至于现在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与“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一样,应是后来的志书编撰者或文字引用者,修正或雅化的,其中,汪律本应是主创者,和徐霞客无直接关系。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飞来石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五岳归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