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用户 淮南真造 的回答

再与清政府发生战争?地也割了,款也赔着,英国真把清政府彻底弄完蛋了,等于是鸡飞蛋打!这么简单的道理,何须多言!

用户 Mer86 的回答

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连续在大沽口、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清军。

最后,打得清军全军覆没不说,还吓得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宫佳丽离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五天后,火烧圆明园。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在占领北京和劫掠圆明园财宝期间,英国人发现——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动员民众与外患死战到底。官僚和民众也与皇帝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个大清的实际是情况是:空有四亿人口和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皇帝对保家卫国没有任何责任感。官僚和士兵亦不愿意为国死战。至于老百姓,就更现实了。既然国不知有民,那百姓也必然是不知有国。四亿中国人里面,没几个人愿为抵御外辱毁家纾难。

什么可怕的古典帝国,扯特么的蛋。大清的虚实,彻底被英国人弄清楚了。

既然弄清楚了底细,那就好办了。

反正,英国也从未想过灭掉大清,只要控制住了清廷,让它给自己当狗,从而间接剥削中国人,一样可以达到吸血的目的。

而既然不妨碍吸血,靠言语恐吓就能解决问题。那干嘛还动刀动枪?费那劲干啥?

所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也就有近四十年时间没有再以武力入侵中国了。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二鸦战争后,清政府只是给英国当狗,并没有给法、俄、美当狗。至少在清政府自己看来,自己与法俄美是平等的邦交国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1874年,当法国逼迫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并照会清廷,通告该约内容,督促清政府承认条约时。清政府的复照是不承认该条约。仍然强调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希望法国不要越界。

一方认为越南是自己的藩属。

一方坚持要吞并越南。

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打了。这便是“中法战争”的起因。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面前也跪下唱征服了。除了放弃越南的宗主权外,还因为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导致西南门户洞开,云南、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等地,皆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当法国人也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后。它也没再打中国了。直到十几年之后,随着义和团的兴起。列强驻北京大使馆被攻击,列强均表示要派兵干涉,它才又与俄美等国,以及英国,再度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总体而言。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它们有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比如英美法;有的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比如沙俄;有的是为了逐步吞并中国,比如日本。

当它们在某个阶段,拿到想要的利益后,自然会停下侵略脚步,消化既得利益。为下一步的侵略,夯实基础。这便是列强每每与清政府开战后,要隔段时间再来侵略的原因。

至于腐朽的清政府,记吃不记打。每次出卖完主权后,以为这就完了,没事了,就开始做起千秋大梦了。这样的朝廷,用革命党人的话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样睡不醒的朝廷,怎么能不死呢?

用户 历史风暴 的回答

1840年和1856年,清朝和英国先后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这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以大英帝国的完胜而告终,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甚至夺取了京师火烧了圆明园,不仅让清朝付出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还一脚把大清一百多年来树立起来的东亚霸主形象,把中原王朝2000年来塑造的天朝上国的威严踩得面目全非。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

看上去大英帝国对清朝的征服正在进行中,而且颇为顺利,似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很有可能会迎来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鸦片战争,直到像大英帝国征服其他国家那样把大清变成他在远东地区的最大殖民地。

以第1次鸦片战争和第2次鸦片战争产生的结果来看,似乎英国有这样的能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清朝和英国之间反而进入到了一种平稳期,甚至曾经一度两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随后的洋务运动,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深受英国人的影响。清朝是被打服了,英国也没有再接再厉把清朝变成英国殖民地的想法。

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在于英国而不在于清朝。

在近代以来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上,面对正在全球扩张的大英帝国,清朝处于绝对的下风往往采取守势。所以,双方在第2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没有继续爆发大战,其原因在英国方面而不在于清朝。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自从在拿破仑战争中取胜之后,大英帝国就进入到了天下无敌的状态中:

他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广阔的殖民地,无数产出以低廉的价格涌向本土丰富老百姓的生活;

控制着全球航线,可以有效连接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交流;

为了遏制其他势力的崛起,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实力超过世界第二和第三海军之和。

于是,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面,世界进入到了所谓的海上和平时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挑战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

由于19世纪大多数时间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又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可能是大英帝国历史上拥有最无上荣光的时代。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街头)

但这个时代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讲就不那么美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也是一部英国对世界的征服史和压迫史。

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大英帝国统治的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生活着大量法国后裔,他们和法国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连接,语言、文化和英国人格格不入,这里需要消化;

澳大利亚在美国独立之后才开始得到开发,除了沿岸几个区区的定居点,广袤的内陆处于土著的控制下,那里还是一片未知,需要征服;

印度除了孟加拉一带已经被英国牢牢控制之外,德干高原以及德干高原以北地区的众多土邦并不服从大英帝国的管理,需要征服;

向马六甲以东的扩张还没有提上日程,在此之前需要征服缅甸、控制马六甲,但是1824年的第1次英缅战争虽说英国取胜,成本却太过高昂,不仅付出了1300万英镑(大约相当于9,100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还付出了1.5万人阵亡的代价。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英缅战争)

如果按照伤亡比2:1这个比例来计算,在第1次英缅战争中英军的损失高达4.5万人。当然了,大多数是在印度征召的仆从军,真正的英国士兵损失是非常少的,可是第1次英缅战争付出的沉重代价,不仅削弱了英国在印度地区的统治基础,也让英国在印度陷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至于当时的英国总督阿美士德差一点被撤换掉。可以说,这场仗打得虽胜犹败,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对南亚次大陆腹地和对远东地区的侵略进程。

这就是当时大英帝国在第1次鸦片战争之前在殖民扩张中所面对的局势,大片已征服土地需要英国投入巨大的成本去消化吸收,对新的殖民地征服也正在进行中,由于大英帝国在第1次英缅战争中的失利,对远东的征服正在陷入低潮。

实际上,大英帝国对远东早就垂涎三尺,在16世纪末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大英帝国就开始派出探险团队寻找前往东方的航线,并在17世纪初曾经一度有夺取马六甲一带的想法。

可是,大英帝国向东方探索的同时,荷兰人和早就先期一步来到这里的葡萄牙人是英国无法逾越的障碍,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去经营印度。从那之后,大英帝国在接下来长达2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前往远东地区进行土地征服的实际行动,只是派出商船队在这一带进行贸易。其中,和当时大清帝国的贸易是重中之重。每年大清帝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紧俏物资被送往英国本土和各殖民地,其数额高达数千万元。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两国贸易中心广州13行)

大清帝国对英国的产品需求却少之又少,每年出口到大清的英国货甚至还比不上拉美小国洪多拉斯,英国对大清的贸易一直是处于出超状态。

例如,1781年到1790年这10年间,大清仅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价值就高达9,600万墨西哥银元,而同时期英国销往大清的产品却只有1,600万墨西哥银元,仅茶叶一项就让大清帝国从英国人手上身上挣了8000万银元。

这种贸易逆差也是当时导致英国在19世纪前后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第1次英缅战争后财政就更困难了。

为了改善贸易不平衡,英国人就用了下三滥的手段,向大清走私鸦片这种成瘾性的东西,结果到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每年的白银外流量已经达到了600万两之多,以至于清朝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没收英国商人手中的鸦片,集中销毁。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英国在殖民扩张中从来都是欺负别人哪受过这种气,于是准备发起对清朝的第1次鸦片战争。此时此刻,英国连征服缅甸都困难重重,别说去攻打距离缅甸数千公里之外的当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清了。

一方面这个时候攻打大清不在当时英国人的计划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英国人也非常担心能否在面对大清的时候取胜。所以,在英国议会进行投票的时候,主战派仅仅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对清朝用兵的军费案。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一个非常大的军事冒险,如果不能取得大胜,就等于是重大的失败。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1次鸦片战争英军派出的1.9万远征军仅仅以阵亡69人受伤451人的代价,就迫使清朝签订了城下之盟。不仅赔偿了损失的鸦片商和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军费,还同意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准许英国人在港口自由贸易,而不像以前那样经过商行。

最重要的是,条约中把香港岛作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第1个据点,这件事是直接导致第2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第1次鸦片战争进行的时候,英国也在进行第1次英阿战争,结果却是英国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失败让英国人认识到对中亚地区的扩张必须暂缓,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英帝国除了经营香港之外,在东方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

1857~1859年,英国在成功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正式将整个南亚次大陆纳入英国人统治之中。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香港在这几年利用英国的转口贸易之便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口达到了10万左右。香港的大发展让英国人发现这片地区有点小,如果能把九龙等地拿下来就更棒了,从而引起了第2次鸦片战争。

第2次鸦片战争英国以香港作为对大清用兵的后勤基地,在香港当地不仅雇佣大量劳工为他们运输后勤物资和伤员,也把香港作为收集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第2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香港英国人从菲律宾、日本等地购买了大量马匹,解决了骑兵战马的短缺和蓄力运输不足的问题,为大英帝国从天津攻入京师提供了物资保障。

但是,打完第2次鸦片战争之后却暂时没有能力对大清像当年对印度那样逐步进行蚕食,接下来对大清用兵非常不符合大英帝国维持世界霸权,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1,清朝距离过远东东部沿海的蚕食不划算。

侵略清朝仅仅靠南亚次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少量驻兵肯定是不够的,这需要英国从本土调兵,还要充分考虑到两地气候的不同所导致的疾病问题。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大的距离清朝很近的根据地作为缓冲,逐步蚕食清朝的成功率会非常低。

而且,香港这个时候总人口只有10万级别,太小了。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19世纪中叶的香港)

当然,英国也没闲着,在逐步征服了缅甸、南亚次大陆等地之后,已经严重威胁了大清西南一带的领土安全。这也是大清在面对英国时处于绝对劣势的证据之一,本来英国人在西南一带的军事行动应该引起大清警觉直接派出军队反击,可大清竟然不动如山,第3次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

第2,主要对手不是大清。

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真正能被英国人认为是全球战略对手的是俄罗斯。

所以,从1810年代到19世纪末,甚至是20世纪初,当时的世界主要处于大博弈时代。所谓的大博弈时代,就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之间从地中海沿岸一直向东延伸到北美地区,纵横达上万公里的百年对抗。

双方对抗的高潮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仗从1853年一直打到1856年,英军为此付出了2万多人的伤亡,如果加上法国、土耳其等盟友,总损失则高达22.3万人。俄罗斯的损失更大,伤亡高达53万人。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由于损失太大,俄罗斯在接下来的10余年之内没有能力和大英帝国进行对抗,也让大英帝国能够逐步推进对南亚次大陆、缅甸的征服和发动第2次鸦片战争。

所以,在大清看来第2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是来势汹汹,可是在英国人的角度,这只是他征服全球很普通的一环。

第3,对大清用兵之前要先对东南亚一带进行征服。

自从17世纪初英国人退出东南亚一带之后,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南亚次大陆方向,一直到1785年才在马六甲附近租借了槟城,1819年才在新加坡岛建立了一个贸易港口,直到1826年才将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个地方变成由英属印度当局管辖的海峡殖民地,直到1832年英国才在新加坡建立海峡殖民地政府,直到1867年海峡殖民地才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到这时英国人在海峡殖民地才算站稳脚跟,距离第2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7年了。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19世纪英国在新加坡的港口)

与此同时,人类正在开始进入第2次工业革命,对于石油、橡胶等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而当时全世界最适合种植橡胶的地方就是马来西亚,也吸引了大量华人前往马来西亚打工!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晚清时期去马来西亚打工的华人)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马来西亚仍然是世界主要的橡胶供应地,没有之一。所以,在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后,直接导致美国出现了90%的橡胶缺口。

马来西亚这么重要,致使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把对东方征服的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对马来西亚的征服。在19世纪后期,英国利用马来半岛各王朝内部的动荡,干预各王朝的内政,并且终于在20世纪初完全控制了马来西亚。

不过,这个时候大清也要被推翻了,世界正在进入第1次世界大战的倒计时,英国的主要对手变成了德国,大英帝国也永远没有机会对大清第三次鸦片战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