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生活物资匮乏,却几乎没有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那时全国人都吃一样的饭,精神压力小,小孩子能干活的都得干活,干完活就出去玩,不是跑就是蹦,晚上都是一觉到天亮,现在的小孩不是学习就是玩电子产品,出去了大人看的死死的,就是过去黄宫里的软禁,不和同龄人玩不能释放天性能不长病吗!

热心网友回答

是的。

现在抑郁症患病率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

有报道说10个孩子中有5个左右抑郁症。

住院时亲眼看到一个8岁、一个9岁的抑郁症,都是男孩子,满脸天真幼稚,在不知道抑郁为何物的年纪,抑郁了。从此,是艰难痛苦的一生。

为什么?

扪心自问,现在的孩子穿越回过去,一样能健康成长。

而我们重新投胎到现在,大概率一样会抑郁。

看呀,那压力山大的学习压力,“眼睛一睁,就开始竞争”。赢了一次,不行,还得次次赢。

虽衣食无忧,生活上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一旦考差了,父母不再是父母了,如此凶言厉色、面目狰狞。哪有安全感、幸福感?

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颗鸡蛋、一块肥肉、一个气球、一支蜡笔,足以很幸福很快乐好几天。

而衣食无忧的现在,孩子们追求的是精神需求。但父母无力供给。孩子们现在精神匮乏程度等同于过去物质匮乏程度。

什么都别干,全部时间都被要求学习、补课、刷题。不能和小朋友疯玩,不能发发呆,不能发展爱好。灵魂一直在疲于奔命中。活得好痛苦好厌烦,却无力抗争。一年年煎熬着,苦难无边无际。

缺乏快乐、放松、运动、友谊、爱好的人生,不是人的日子,是做为学习机器的存在,能不抑郁吗?

就算成年人,一样的模式和强度,工作、加班,你以为你能坚持多久?

热心网友回答

抑郁症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它来自于现实又深藏于现实,当它显露于外表的时候,却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

以前的时候,物质生活相对贫困,人们的目标只在于满足“吃饱穿暖”的低级层面上。对于精神生活也没有过高的追求,每月一场电影或者文艺演出,便是最好的精神享受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的晚上,大人聚集在一起聊天讲故事,尤其是传说或鬼故事特别多,越听越怕,越怕却越想听。而小孩子们会去村头的野地里捉迷藏,不到半夜不回家。

以前生活物资匮乏,却几乎没有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虽然很贫穷,但是大家却很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我们说的“穷开心”吧。

反观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凭票供应物资和吃顿饺子算过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老人们一再告诫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知足啊”!可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趋势的潮流,使人们完全颠覆了过去的陈旧观念:“我的理想是”“我的目标是”……..不满足便成了一种常态。

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10%的人会成功,40%的人会受挫,50%的人会失败。明明都是一样的人,也都生活在一个相似的环境里,为什么有的人会成功,而有的人会失败呢?

以前生活物资匮乏,却几乎没有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于是,不甘服输的人则会继续奋斗,甚至孤注一掷地将全部精力和资产都投入到其中。这种带有赌博式的“最后一搏”,往往也是收效不佳甚至依然是铩羽而归。虽然有的人成功了,但也是“神情疲惫、遍体鳞伤”。他们的这种状态反映了另一个现实:人往高处走,但高处不胜寒啊!

为了给家庭带来一个幸福生活的梦想破灭了,有的人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背负了债务。

那么,结果出来了,为什么现在罹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了呢?

以前生活物资匮乏,却几乎没有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屡战屡败、没有出路、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要难以满足,多次失望之后产生了绝望的眼神。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思维却很难适应。此时如果不能找到对策,那就会陷入“天不助我”的泥潭。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写照啊,我是不是说得太直白了。

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屡败屡战,奋起直追。只要你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总有一天会赶上大部队的,此时你回头一看,你会惊奇地发现:哇,我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啊!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啊。

以前生活物资匮乏,却几乎没有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什么焦虑情绪?什么抑郁症?这些不良心理在你取得的点滴成绩中都会烟消云散的。

记住了: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