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用户 秋风寒月62687975 的回答

忠勇杨家将到底是不是真的呀,感觉杨家将的故事是忽悠底层老百姓的,底层老百姓任何时代都是保家卫国的,汉奸都是文化人,没有文化做汉奸都没有资格的。

用户 李柒夜 的回答

杨四郎不是叛国投敌,而是战败被俘虏;杨五郎是被乱军追杀上了五台山,要在山上习学武艺。兄弟二人虽没能回家,但依然心系于杨家,多次相助于杨家将。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杨家将最强盛之时,就是七郎八虎时期。其时,老杨家一杆金刀八杆枪,威震辽国,尤其是七郎八虎闯幽州更是让辽军吓破了胆。

幽州之战,也拉开了杨家将之殇。血战金沙滩,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踏入泥浆,四郎、五郎、八郎在乱军中失散,不见踪迹。最终只有六郎和七郎杀出重围,老令公看到后差点活活心疼死。这还没算完,因潘仁美陷害,老令公、六郎、七郎被困两狼山,七郎搬救兵之时被连射一百单三箭,惨烈而死。老令公没能等来七郎,只梦到他浑身是血地回来,他知道七郎再也回不来了,突围又无望,一头撞死于李陵碑前。

父子九人同去,只余六郎一人回家,何其惨烈。不过,杨家八个兄弟并非全部战死了,四郎、八郎被辽军俘虏,流落到了番邦;五郎也没有战死,而是上了五台山出家。

流落番邦的杨四郎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金沙滩之战后,四郎、八郎流落于番邦,无法还家。因辽军忌惮于杨家将,也是不愿给杨家丢脸,两人都是各自用了化名,四郎化名木易,八郎化名王顺。同时,兄弟两人都受到了萧太后的青睐,都娶了公主。

在不同的书中,四郎和八郎的故事是一样的。刘兰芳的《杨家将》评书中,四郎基本都没有什么表现,只是简单提及了两下名字。反倒是八郎有着不少故事,七郎闯两狼山时曾暗助,孟良盗取凤发时也曾相助。不过,在明清版本的杨家将中,助孟良盗取萧太后凤发的是四郎,八姐和九妹混入北国盗取老令公遗失的金刀时,也是全赖于四郎帮忙。在辽宋大战之时,四郎也曾多次相助,或暗助粮草,或暗送消息,有着不少的功劳。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关于四郎的结局,也是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古本《杨家将》中,杨六郎议取幽州之时,四郎暗中相助他取得了幽州,又带着公主回了杨家,因功被授为泰州镇抚节度副使,是杨家兄弟中少有的福而有寿之人。不过,这个版本并不现实,因为最终杨家平了大辽,萧太后也自缢而死。

在《四郎探母》和《南北和》中,四郎有着比较正统的结局。天门阵之后,辽宋再起战争,穆桂英挂帅收复瓦桥三关,大败辽军。经此一战,萧太后已萌生和意。在四郎和八郎的周旋下,萧太后派了四郎去宋朝求和。宋朝也是求之不得,老太君亲赴幽州与萧太后和谈,两位亲家惺惺相惜,顺利签订了盟约,此后百年间宋辽再无战争。不过,四郎并没有返回宋朝,他遵守与公主的约定,一直留在北国直到去世。后来,四郎的儿子杨宗峰、杨宗原都回归宋朝,认祖归宗了,继续征战沙场。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关于四郎,还有一个是《忠孝节》中的结局。当初四郎助八姐盗取凤发,老太君知道了他还活着,而且成了辽国驸马。老太君气愤至极,向萧太后索要四郎要将他正法。萧太后听说自己女婿是敌人的儿子,气得吐血,公主也是碰头而死。等四郎回宋后,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为他说情,让他活命。老太君却是不依不饶,觉得四郎丢了杨家的人,严辞痛斥于他。四郎觉得没有颜面活在世上,撞死于大殿之上。这个结局太过惨烈,老太君太过于狠心了,不符合一贯流传的作品。因此这个结局不为人所喜,远没有《四郎探母》流传的广。

其实,不管从哪个版本来看,四郎虽流落于番邦,实际上一直是心念于杨家的,都曾相助于杨家。对于四郎来说,死很容易,活着却不容易,他一生背负的屈辱非人所能忍。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五台山出家的杨五郎

杨家七郎八虎中,以七郎力气最大脾气最火爆。再一个就要数五郎了,也是脾气暴力气大,而且又拧又倔,一条道跑到黑。

血战金沙滩,大郎、二郎、三郎先后战死。其余五兄弟一起并肩往外冲,城门却已经关上了。气急的五郎挂起大枪,拿出大斧子,几下就劈落了铜锁,又和七郎一人推开了一扇城门。就这么耽搁的时间,韩延寿已经带大军追了上来。五兄弟摆枪就冲了上去,又是一番苦战。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等六郎冲出来后,却看不见一个兄弟。听到远处有厮杀之声,六郎又冲了进去,正是七郎在厮杀。两兄弟奋力杀出后,却不见四郎、五郎、八郎。这怎么回去和父亲交代,兄弟两人又四处冲杀,杀了半天却是不见兄弟三人。最后老令公安顿好双龙会逃出的皇帝后,急忙赶来救援,才救下了正在厮杀的六郎、七郎。

再到两狼山之战,老令公撞死后,六郎拼命杀出重围。潘仁美却是布下了重重险阻,要取六郎之命,幸有岑林、柴干、郎千、郎万敬重杨家,放了六郎,还告诉了他七郎搬兵被害之事。为了不引起注意,六郎舍了盔甲枪马,也不敢走正道,穿树林、爬山岭而过,不料还是被一个带发头陀认出了底细。等看清头陀是谁,六郎哭了,正是五哥杨五郎。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血战金沙滩之时,五郎冲出重围,不见一个兄弟。悲愤莫名之下,五郎就欲寻短见,却被了风和尚拦下了,劝告他杨家都是忠良,不替亲人报仇就自寻短见,徒惹人耻笑,不如跟自己上山。五郎听闻之后觉得有理,就随了风上了山,但他不愿落发,就当了个带发头陀。开始之时,五郎也不习惯,但后来想想自在逍遥也没有什么不好。

六郎听闻后,告诉五郎七弟被乱箭射死了,父亲也撞死了,要他一起去进京告御状。五郎万分心碎,但还是没有回家,只是对六郎说他伶牙俐齿,足智多谋,有他进京告状足矣,自己要留在山上学艺,以后前线需要用人之时,自己一定会下山助他一臂之力。六郎也知道五哥的脾气比七郎还倔,他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就告别了他离去。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直到大破天门阵时,穆桂英让孟良请来了五郎助阵。这么多年,五郎再次见到了老太君。老太君也恨五郎,这么多年他在五台山只顾自己清闲了,从没回来看过自己一眼。只是看到五郎跪到自己面前时,本想大骂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了,只剩下满眼的泪水。要不是当初潘仁美借金沙滩双龙会陷害杨家,五郎又怎么会出家。最后,老太君只是疼爱地说了一句“奴才,给我站起来”。说完,老太君泪水已是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最终,五郎、老太君、六郎、穆桂英等人一起大破了天门阵。此战后,五郎继续回了五台山,后续已经成为一代宗师,还收了呼延庆、狄难抚等徒弟,杨怀玉征西之时也曾下山化解狄杨两家恩怨。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杨五郎虽然出家没有回家,但他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有人说五郎怕死才出了家,这是没有道理的,他曾冒着箭雨拼死背出宋太宗,也曾带几百僧兵拼死救出被辽军包围的宋真宗。再者,五郎出家也为杨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了避免奸臣陷害,老太君曾选了一批杨家子弟去五台山,由五郎传授杨家棍、杨家刀、杨家枪等绝学。因此,五郎对杨家、宋朝都是又大功的。

用户 国粹繁荣绚丽日 的回答

杨四郎(延辉)、杨五郎(延德),均是古典小说《杨家将全传》中的人物。

宋.“潘洪”私通辽邦,辽王天庆设计邀宋王赴双龙会以图谋杀。宋忠良将杨继业率领子八人同赴双龙会,后伏兵四起,其子有袖箭毙辽王、有战死,有延辉等被擒;有延德等人杀出重围…。又有杨继业先锋挂帅,领兵携余子御敌两狼山;终无救兵,人马冻饿,碰死李陵碑的悲壮爱国故事…。

所谓“杨四郎叛国投敌”:这也是戏曲《四郎探母》,曾经被禁演的事由。其唯一的理由是“美化叛徒”,即杨四郎被异族俘获,改名“木易”后,又被招亲。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甚至兵戎相见,战争频繁仍是屡见不鲜的,蒙族、满族、西夏等族或全部或局部统治中华的情况也是有的。有的长达300年之久,当然两族男女青年恋爱和联姻的情形,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或在朝廷或在民间例证甚多,不胜枚举。就说我们汉族人被兄弟民族(或异族、少数民族)俘获而招亲者绝非杨四郎一人,据考: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杨家四郎五郎为什么不回去(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

 

汉朝时的苏武与匈奴人胡阿云结婚,又汉朝时的蔡文姬也与匈奴的左贤王成亲,五代时的薛平贵与西凉国代战公主配偶等等,从未有人说他们是叛徒,为什么单单指责宋朝的杨延辉,杨四郎是叛徒,并把《四郎探母》这出脍炙人口的戏,诬灭为美化叛徒的戏,实际是太不公正了,当然有的是历史背景造成的,又是很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也是说不清的。

“杨五郎出家当和尚”:延德于沙滩会后,目睹杨家将的惨伤,报国无门、返家无路,愤世弃官削发、出家五台。其深知昏君无能,奸佞当道;从昔日天波杨府的闻名遐迩、保国忠良的家喻户晓,现已“灰飞烟灭”了,五郎俗衣换僧装,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当了武僧和尚自然不在话下。

附【杨业】公元?—986年。宋.并州太原人。又名,继业。初为五代.北汉将领,善骑射,以骁勇著名,人称“无敌”。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以数千骑大败契丹攻雁门军,由是契丹望见其旌旗引去。雍熙三年,宋军分路北征,以潘美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业副之,连拨云、应、环、塑四州。因东路军失利,诸路撤退,与潘美奉命掩护新收四川民众内迁,监军王侁逼业出战,矢尽援绝,被俘,绝食而死。

《宋史》有传。后来戏曲、小说中《杨家将》故事,即以杨业事为骨干,传会传说,演饰而成。

答于,壬寅年.夏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