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用户 正史漫谈 的回答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

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

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首先看司马懿。

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

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

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

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

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

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

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

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

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

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

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

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

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

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

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

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

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

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

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

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

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

用户 萧武 的回答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司马懿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从三十岁出仕到七十三岁去世,历经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个时期,最终在曹芳在位期间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之后司马师、司马昭逐步篡夺曹魏皇权奠定了基础,最终则是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最后一棒,彻底取代了曹魏皇权。后来到了东晋时期,司马懿的后裔晋孝明帝在让大臣给他讲解历史的时候,听到这一段,都羞愧得无地自容,把脸伏在床上不好意思面对其他人。

司马懿早期其实还好,也没有太过明显的野心。 曹丕去世时,留下四个辅政大臣中就包括司马懿,但其他三个人陈群、曹休和曹真先后病逝,只剩下了司马懿。因此,到曹叡去世时,司马懿和曹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也就是受到了曹叡的托孤之重。但一开始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司马懿很快就在曹爽的逼迫之下托病不出,闭门谢客了。一直隐忍待机,终于在十年后等到了机会,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取代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

高平陵之变中,一开始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和皇太后,并没有太大优势,所以曹爽的智囊桓范建议曹爽挟持皇帝逃往夏侯玄镇守的关中,或者直接去许昌,先把皇帝安置下来,然后再号召全国,起兵讨伐司马懿。但曹爽本来就只是亲贵子弟,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军政才能,所以很犹豫。关键时刻,司马懿让蒋济给曹爽写信,蒋济以个人名誉担保,只要曹爽放弃抵抗,接受现实,就一定能够保全身家。但曹爽投降了以后,司马懿仍然将曹爽集团诛灭三族。不久后,蒋济也因为食言,羞愧而死。

曹爽集团被铲除后,司马懿虽然已经实际控制了曹魏政权,但仍然有些人并不完全受他控制,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坐镇关中,拥兵十万,司马懿就很不放心,所以以高官厚爵引诱夏侯玄,让夏侯玄放弃了在关中的兵权,入朝洛阳。到洛阳之后,司马懿并未对夏侯玄下手,但到了司马师掌权时,因为皇帝的近臣李丰、张缉企图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事情败露后,司马师以此为契机,大肆屠杀仍然心存曹氏的大臣,夏侯玄也一起被杀。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为了避祸,不得不不顾与蜀汉的国仇家恨,投奔了蜀汉。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王凌和司马懿是多年好友,司马懿还推荐过王凌升官。在高平陵之变前,王凌和其他曹魏元老一样,也对曹爽不满,寄希望于司马懿在推翻曹爽之后,将曹魏政权拉回到正常轨道上,但司马懿铲除曹爽集团的时候,大肆株连,而且只要涉及相关的人,多数都要诛灭三族,斩草除根。王凌感到自己也很危险,于是铤而走险,在淮南发动叛乱,准备举兵入朝,诛灭司马懿,废黜皇帝曹芳,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舆疾出征,王凌被迫出降。

王凌本来以为以他们两人的交情,司马懿不会杀他,所以在被解送京城的路上,王凌试探司马懿的态度,向司马懿讨要钉棺材的钉子。司马懿果然给了王凌钉子,王凌确认司马懿还是不会放过他,就自杀了。即便如此,司马懿仍然将王凌诛三族,相关人等都被杀,连死了的人也被挖出来,剖棺戮尸。楚王曹彪也同时被杀,并牵连了一批皇亲国戚。之后,司马懿下令将本来分散在各地的曹魏宗室都集中到洛阳来居住,以便监视。在此期间,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本来是夏侯玄的妹妹,仅仅因为夏侯徽发现司马氏有不轨之心,就被司马师自己毒死了。

在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仍然实际控制着曹魏政权。在司马师当权时期,先是发生了李丰与张缉阴谋政变的事件,司马师借机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以便于控制。又发生了淮南第二叛,也就是毋丘俭的叛乱,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不顾当时自己已经身患重病,力疾出征,平定了叛乱。在这两个重要事件中,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大肆株连屠杀,并且是尽可能的罗织罪名,将仍然忠于曹魏的势力都铲除掉,有些实际上并不是忠于曹魏,只是因为没有完全依附于司马氏,也同样被杀。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在平定毋丘俭叛乱之后回师的路上病死,司马昭临时被推上了接班人的位置,继承了司马师的权力。在司马昭时期,皇帝曹髦被逼无奈,只能自己亲率宫中童仆出宫去杀司马昭,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示成济在大街上公然刺死了曹髦。虽然曹髦此时只是傀儡皇帝,但毕竟和司马昭有君臣名分,即使要杀他,也只能暗下杀手,司马昭如此不顾体面,公然刺杀曹髦,这是违背当时人们的道德底线的。连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都认为太不顾体面了,跑出来抚尸痛哭,并提出了诛贾充以谢天下的要求,但司马昭只杀了成济塞责,贾充仍然是他的心腹。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没有什么人公然宣称自己仍然忠于曹魏了,但司马昭仍然对不是他的亲信而握有实权的人不信任,比如诸葛诞,本来是在司马懿、司马师一路扶植之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和司马氏结为了姻亲,但司马昭派人试探诸葛诞对曹魏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态度时,诸葛诞明确表示反对,于是司马昭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有名无实的司空。诸葛诞明白司马昭这是要对他下手了,加上有夏侯玄的覆辙在前,只能起兵叛乱。司马昭率大军出征,平定了诸葛诞叛乱,再次屠杀了一大批异己力量。

司马昭时期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派钟会、邓艾等人率兵伐蜀,消灭了蜀汉政权。但在人事安排上,司马昭层层设防,相互牵制,最后是卫瓘先和钟会上书弹劾邓艾,将邓艾扣押起来,接着钟会率兵叛乱,卫瓘利用平定叛乱之机杀死了钟会和邓艾,蜀汉已经投降的大批将士和官员、宗室等人都在叛乱中被乱兵所杀。司马昭为了防止意外,又命贾充率兵出斜谷,他自己亲率大军为后援,以防止意外,这次连贾充都担心自己只是螳螂,司马昭会不会对他下手。

皇权争夺本来历来就非常残忍、血腥,这并不奇怪,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就可以解决,而司马氏从高平陵之变算起,到司马炎最后篡位,至少表面上是和平过渡,但却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大肆屠杀,并且动辄就诛三族,谯类无遗,就显得特别残忍了。同时,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在各自掌权的时期猜忌心特别重,很容易怀疑别人是否会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总是故意设置陷阱,逼对手就范,且经常言而无信,充满了阴谋。

可以说,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炎成功篡位,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厚黑学的胜利。而在当时流行的忠义为本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被司马氏的篡位之路彻底摧毁,以至于一些本来笃信儒家价值观的人不得不当起了装作狂放不羁、不理时事的样子以避祸,也就是竹林七贤,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而司马氏家族以阴谋起家并发家,在成功篡取皇权之后,只过了短短十多年,司马炎死后才一年,持续长达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就拉开了序幕,宗室中的每个人都野心勃勃,都是阴谋家。八王之乱最后就演变成了永嘉之乱,乃至于五胡乱华。

用户 星火彪WarOH 的回答

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地位,它功成皆因杀戮,而消亡也因杀戮。但是司马家的兴亡并非所谓的天理昭彰的因果论,而是因他们自作自受,破坏了当时社会上约定俗称的道德制度。

那么,司马家的举止到底是如何为自己掘墓的呢?对此,还需从高平陵政变开始说起。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此时曹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或是被杀被贬,或是病逝,他只能在临终前将曹芳托付给了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然而曹芳继位以后,曹爽却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完全掌握宫中晋军。司马懿为了夺回权力,他凝聚实力,只为等待给曹芳以致命一击。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很快,司马懿的机会到来了。在曹睿死后十年,曹爽兄弟陪伴曹芳一同前去祭拜他的坟墓。彼时因为司马懿佯装重病,令曹爽生轻视之心,故曹爽在离京之时便未给禁军指派统领。就在曹爽前往高平陵途中,司马懿启用了他豢养多年的三千死士,与在朝中任官的儿子们里应外合,逼迫郭太后将禁军权力交付给他,并屯兵洛水浮桥,控制了曹氏军队,还让人劝说曹爽交出权力。

但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却带着自己的官印出逃京城,希望曹爽能够以此印调集粮草,统领中领军,承接着曹芳的帝位卷土重来。可是令桓范失望的是,曹爽念及自己的能力和威望都远不及司马懿,难以得到朝中士族们的信服,便听信了司马懿所谓缴枪不杀的鬼话,不再挣扎。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怎奈,司马懿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当曹爽放下兵器之后,他不仅杀了曹家三代血亲,但凡朝中与他家还有点瓜葛的大臣也被株连三代,前前后后陆续诛杀了五千多人,其手段之歹毒,令人诟病。而作为此次给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一家人也惨遭屠戮。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家族终于在刀光剑影中坐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帝位,但是他们在猖狂之余,或许没有想到早已给自己留下了掘墓人,还给他们自家准备了屠戮自己的屠刀。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俗话说狡兔三窟,纵然思维缜密的司马懿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他不曾想到原来桓范早已做好了死的准备,在司马懿尚未动手之际,便为自己的小儿子桓楷安排好了退路。也正因如此,桓家不仅延续了后嗣,还为司马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我们知道,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九品中正制。早在曹魏时期,曹丕为了登上帝位,便对士族做了妥协,准允了陈群的九品中人的选官制度。然而,虽然士族默许了曹丕的行为,但他们心里终究对曹魏政权有个疙瘩,而这个疙瘩的根源便是曹丕破坏了他们心中的传统礼制。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在两汉时期,世家大族们之所以依附于刘家,一方面是因为刘家尚于利用外戚的力量来稳固自己,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约定俗成的礼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帝王与王侯将相的纽带。如同东汉末年,汉土早已分崩离析,但十八路诸侯并未进行割据,而是依旧奉天子诏讨董,哪怕这张诏书极可能是曹操伪造的。

因而,曹丕上位后好歹深知自己得位不明,于是对士族百般照顾,所以曹魏时期的乱象还不明显,政权大体稳定,最坏的充其量也就是士族们对司马家篡魏冷眼旁观。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而同样得位不正,且手段血腥、惹人诟病的司马家族也深知自己政权的先天弱点,所以他们给了士族们更多的政治特权,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然而这无疑是司马皇室最愚蠢之处,因为他们不仅亲自做了造反的示范,破坏了原本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还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士族,这无疑是赤裸裸想诱惑他们造反。

不过颇为滑稽的是,士族门阀们还未掀了西晋的天下,反倒是司马懿的那些当上诸侯的后人们有样学样,学习祖先的造反“精神”,想要掀了自家的亲戚当皇帝,最终造成了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南下。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最终,西晋版图缩水一半,司马睿不得不靠世家势力在长江以南重新建立了东晋。而礼乐的崩坏,也令桓楷的孙子桓彝在乱世之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屡立军功,成为东晋开国元勋。

然而,靠世家大族再次坐稳江山的东晋刚刚稳定下来,士族们就因为天下大乱而人心浮动,大都想借机尝尝坐江山的感觉,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王氏之乱。在王氏反叛以后,东晋皇室为了寻找新的依靠,最终却有意无意地攀上了桓家。由此,桓彝的儿子桓温找到机会,逐渐把持了朝政,把司马皇室玩弄于鼓掌。不过,桓温还是跟曹操以及司马懿一样,刚刚给后代铺好了称帝的道路,便死去了。

历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势必都给了桓温的儿子桓玄答案。在面对跟东汉末年以及魏国末年一样的考题,这对他而言无异于开卷考试罢了。所以桓玄也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不掩藏他的野心,对东晋皇权发动了挑战。公元402年,司马家族被桓家所取代,桓玄在东晋基础上建立了楚政权。

晋朝司马家族的下场(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或许有些人看来,桓楚代晋和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有极高的相似性,可是当我们思索下去,这看似偶然的现象却是由必然的条件所推动发生的。

这一切惨剧根源之一,便是这三个王朝皇室都得位不正,破坏了汉代时约束朝臣思想的森严礼制,“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根源之二是这些王朝都承袭了东汉选官制度,让士族阶层权力不断壮大,而权力壮大的同时,他们野心也不断壮大,这也是为何后来南北朝时期政变不断爆发的原因。毕竟,朝臣思想若没有礼制约束,而权力又扩大时,剩下的自然是反叛。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两晋之后,便是隋唐时期,中国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分割战乱后,终于又迎来了大一统。后来的唐朝之所以没再上演此番悲剧,便是在于它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用寒门压制豪门士族,并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哪怕在玄宗时期,传统的礼制已经早已不再能束缚重镇强将的思维,最终再度引爆了安史之乱。但这套科举制度无疑给了中华后世子孙无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直到今天,哪怕出身再差的人,也有机会靠一场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