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用户 静心匠道 的回答

这首诗偈只有20个字,却包罗万象能传颂千古,在六祖慧能对自己经历讲述中,这首佛偈算是他的毕业论文,同时也是禅宗五祖弘忍对他的根性和智慧肯定,可是六祖慧能提到自己是大字都不认识的一个白丁,怎么会懂做诗偈呢?那这一切都却和他的大师兄神秀有关系!我们应该感恩一个人,就是印宗法师,为何要感谢他呢?因为《六祖坛经》的缘起,就是来自于他。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缘起:

大唐时期在岭南番禺(现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著名的印宗法师开坛讲法,他在上座讲《涅盘经》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忽然外面一阵大风吹来,殿外的旗幡被风吹得哗哗响,大殿外的某甲和某乙二僧,便是开了一个小差,两人讨论起风幡,到底是风在动呢,还是幡在动,两人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导致许多僧人关注他们,这个场景被路过的一个猎户见到。这时猎户打扮的路人,来到两人中间,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禅语: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由此众僧很惊讶,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高深。连忙将猎户留下,通知在说法的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不愧为一代高僧,其慧性很高,知道慧能是高人,连忙请了猎户进殿,在询问之后,知晓了猎户的身份是当年衣钵南渡的六祖慧能。

自己也放下了高僧的尊贵,给慧能行弟子礼,亲自为他剃度。几天后,他召集了众人和一些善功课,来聆听慧能说法,这就是汉地佛门唯一的经典《六祖禅经》的开端,也是这四句诗偈的缘起。

求法因缘

在六祖自我讲述中,本是打柴的他,遇上了一道良缘。一个功德主,给他一些银子,让他放下的负担,北上求法。当时他千辛万苦面见了五祖,弘忍提出一个很著名的问题,

根据记载当五祖弘忍,接见到慧能,见他外地来的人,就问了一句:“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获得什么?

慧能回复:弟子是岭南的老百姓,在远道只想成佛。

五祖继续说:岭南人地方边远,都是蛮夷人居多,怎么可以成佛呢?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慧能答:人有南北之分,可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我们外貌不同,但是佛性有何不同?这一句回复,让弘忍知道他根器大利。但是怕他受到嫉妒,就让他去舂米,看他的品德,后来看到了慧能毫无怨言,也就想自己年纪已经大了,需要找一个传法的人。

就想到了一个方法,通过考试来让大家交一份答卷,谁回答的最好,那么他就是禅宗的六祖。而当时慧能的大师兄神秀,已经跟了弘忍多年,已经是当时首座讲师,神秀可不是被许多民间故事和野史说的那样子,他后来成为了武则天的帝师,武则天据说是观音再世,自己还是开经偈作者,也足见武则天佛理懂得很深很透,成为她的帝师,可见神秀也有他独到之处。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神秀知道老师要考弟子,自己还是当时的学霸,见许多同学都不回答,知道大家的想法,思来想去的考虑了很久,据说是汗水都打湿了衣服几次,辗转难眠。一来怕自己说的不好,辜负了老师的教导,二来是也担忧自己那么多年真的没把握禅宗的精髓。后来灵机一动,想到了夜间到了一个画壁上写下了那首很著名的诗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诗偈第二天被弘忍看到了,他就懂得神秀毕竟还没见性,当然也肯定了神秀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让大家传抄背诵学习。刚好慧能在舂米的时候,听到一个师兄在背这首诗偈,一听他知道了不究竟,这时听说了弘忍要大家写首诗偈来证明自己的对佛法的理解,就让师兄带着自己走到了画璧下。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正好有个文人来到此处游玩,慧能因为不会写字,就求着那人帮自己写一首诗偈在上面,这里可以见到慧能比一般人都要根性深厚,起码他没考虑那么多,想做就做,一切随心而动,比起许多等待神秀的师兄弟确实是云泥之别。

不过那个姓张的游客,也很好奇,小师父你也懂做诗偈,慧能说的一句,现在我们都需要记得的,就是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视初学者,如何能学得无上菩提之道?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无论是学习和工作,还是人生都十分的有用的名言。张日用见他出口不凡,也就答应了他,代慧能写下了千古名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也是这首后世命名为《菩提偈》的缘起。

诗偈引发的传承之争

这首诗偈引发了中国佛教最大的一次争端,就是禅宗的传承问题,到了六祖以后,禅宗七祖是谁,在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定论的,因为当时的北方神秀一系在唐朝的支持下崛起和兴盛,而岭南的六祖一系只影响一地,两者的徒弟出现了禅宗衣钵归属的争论。

而这一切于禅宗的传承有极大的关系,当然需要先简单地说一下禅宗的起源和传到中国的姻缘。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据说禅宗起源于一次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摩迦叶微笑,以此来传递无上的禅宗心地法门。当时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讨迦叶。善自护持,递相授受,无令断绝”。

后来经历了千年后,佛法传到中国,由小乘而到大乘、密乘。中国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佛经,在汉明帝(公元67年)遣中郎蔡谙等十八人西行取回之《四十二章经》,后由同返中土之沙门迦业摩腾和竺法兰负责口译。

在公元400年即魏晋时期之前翻译的佛经多以小乘为主,间有大乘者也未能推广,及至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大译师来到中土,中国的佛法才开始具有佛教其本有的思辩哲学内涵。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公元527年,达摩由印度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广州,他就是西方初祖摩迦叶尊者后佛教的第28代掌门人,公称他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将世尊的佛法心髓带到中国。可是连当时深信佛教的梁武帝也未能理解他,以后甚至被人多次下毒。

而达摩在少林寺后山面壁禅观九年后,预知300年后所发生的事,并留下有名的四句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到了六祖以后,禅宗一花开五叶——曹洞、临济、 为仰、云门、法眼,五宗相继在公元800年到900年内奠基。

他将佛祖的衣钵、法脉,经由中土二祖慧可传至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直至六相圆寂后数十年,代表世尊圆满佛法的《六祖坛经》,及六祖的南宗禅法才被佛教界的主流肯定,中国人写的《坛经》成为一部佛经,代表佛法心髓的顿悟禅宗从此才发扬光大。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但是在当时慧能获得了衣钵传承,还是经历了一段经历了一段生死危机,根据历史六祖坛经记载,他得到了衣钵尽快的南渡后,却被后来师兄弟没发现,就追了过来,当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拿回衣钵传承,因为这是达摩传下来的证物,也类似于是一个身份认证。

而慧能先后躲避了数次的追杀,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新会的一座山上,当时由于大家找不大他,就放了一把火,而这时在山顶上的慧能没有办法,只好夹在两块石头中间,非常幸运地躲避了这一次危机,至今这山还有他这个遗迹存在。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后来他遇上了一队猎人,就想到了隐藏的方法,他藏入了猎人的群落中,每天帮猎人们干点活,做点杂物,并且自己种菜采集野菜吃,而猎人吃肉食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菜,寄煮在旁边,有时候看到小鸟被网捕了,他就悄悄地放走,这样经历了出许多年后,他终于完全参悟弘忍传给他的禅法,一天他忽然心动,想起自己需要去弘法了,就告别了猎人去了当时的番禺,也就是现在广州。

那么这一句诗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的这首诗偈至今领悟其意者,或廓然开朗或痛哭大笑,稍学其诗者,也能出口成章。这首诗如《侠客行》中的天书一样,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学识,在人生的到道路上领悟,都不尽相同。可是最终诗偈中说的道理,对于每个人都是殊途同归。

我将此诗偈分为了三重的意思?

第一重:诗意

第二重:禅意

第三重:空意

而这个归纳是最接近此诗偈意思的汇总了,当然要明白后面的几重,需要人生阅历的增长,必须经历过一些人或者事,大家会慢慢明白它的含义。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第一重:诗意

要理解诗意,需要知道一些典故,首先菩提树,说的是释迦摩尼在觉悟前,在菩提树下冥思的地方,这里也比喻人的自身。明镜和台,其代表的除了是的铜镜和放铜镜的架子,这个铜镜的作用其实就是用来观照自己,看着自己又没不端正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用镜子照自己可以鉴衣冠,但是这句以内心为主。后来两句就是什么都没有,哪里去让尘埃落下,意思就是空无一物,尘埃也无处可堆积。

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就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什么都没有,尘埃落在哪里?那么以诗词的角度看来,这首诗词算不算佳作。确实算佳作,因为他不但韵律上非常好,更重要的简单明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最深奥的道理,还不算诗词中的绝唱吗?

但是说一句题外话,此诗要配合神秀的一起去解读,才能更加明白,毕竟首创作者是神秀,六祖是在其基础上升华。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第二重:禅意

禅宗最重禅意,而这首诗词将禅宗最精华的容纳了进去,简单的说,就是四步,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禅意是近几千年来一直提到的,特别是艺术和文学上,禅意是一直被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别是东方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种禅意,可是禅意到底是什么呢?没人说的明白和透彻,

禅是理性又非理性,但又不排斥理性?

禅是没有法则的法则,是神秘的经验,不落经验的经验?

禅是对立中的超升,是无心一念?

禅是哲学?

当代有些大德也曾肯定地作出多过一个以上的答案: 禅是人之本来面目,是无心、真如、真我、自性。 禅是色,是大自然、艺术、生活。 禅如桌上的花,厅中的画,美女的脂粉,菜中的味精,有色有味。 禅在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是宇宙。 禅的世界不寂寞,人生就有意义。 禅是顶天立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是秩序,是无心,自然就是禅。 无疑就是禅,当下就是禅。 禅是破、立,是一切非一切。 禅是否定现实,实际是肯定现实。

而这首诗偈一出来,就惊艳了数千年,其禅意自然淳朴,却有耐人寻味。不过更深一层,其实它在讲述释迦摩尼说领悟的空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第三重:空意

空,最后是释迦摩尼提出的最核心理论之一,只有在空的境界中,人才能超越一切障碍,回归到本真,找到自我,不再为世间的种种姻缘和事情所迷惑,此20个字,循环渐进的其实就是在说空,他对应神秀的有的基础上,将全部都空掉,最后到了空无所空的时候,尘埃也找不到你了。但是这种领悟是无法述说的,靠个人的自己领悟。而能够最终领悟的历史以来也是凤毛麟角,因为这需要舍弃。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种舍弃需要大公无私和具有大乘之心,对于众生对于世界,都是无怨无悔不起一丝心思,去推动着社会向美好的一面发展,所以为何这首诗偈被不断地推崇,因为其内核存在着一股正能量,让学习了领悟的人,不断的去为建造更好的社会发展而无事的奉献,

希望大家对此诗偈: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用户 一往文学 的回答

“菩提”怎么没有”树”?”明镜”又不是”台”?这首畿子(有禅意的诗)初看觉得让人感觉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这里”菩提”指”菩提树,”明镜”指”明镜台”,树和台都是简称,那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树,本就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于是接下去,就是,本来这世界上就空无一物,哪里来的东西粘上尘埃,尘埃又粘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

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吧,佛教的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开坛讲学,手下弟子有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为神秀大师,是共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此时渐感老去的弘忍大师告诉众弟子,让他们各自做一首畿子,最优者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者。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无一不说好,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衣钵。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1、”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

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2、”空”之境,方为顿悟

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式的,再加上了最后的一叹——前四句,是对于神秀的反驳,佛性常清净,没有有尘埃!有,只是未达到佛性,是没有悟,还有世俗的杂念。中四句,是对于”明镜””菩提”的肯定,并不能为了驳倒神秀,而否定”菩提”是悟道之身,”明镜”是洞观之心的道理,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虽说佛理如此,但是不能过于执着,道理是讲究悟道,明白,但是刻意追求,反倒是道了过来!所以末尾四句,他紧接着说:都在内心,而不是在外界,外界的什么?尘埃呀,也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

空之境——就是”以大寂为至乐,无为为滋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有世间规定命名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提菩,这都是人为的多余之举。但是有都是存在的,是自然造物出来的的,不然你怎么看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想的到?所以,人与自然和谐,互不干扰,你就自然一部分,一切都不存在,都是自然,你又是你,一切又都有了,和你区别开。所以,做好自己,回归本真,便是那菩提树,明镜台,刻意为之,终是沦为笑柄!

用户 达文有话说 的回答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

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弘忍禅师在他的道场冯茂山东山寺(湖北省黄梅县)中传法,也就是挑选自己的接班人。

弘忍禅师聚集起所有门人,首先对众人普遍追求获得福报的修行目的表达了不满,提醒大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道悟理,不要在修行的路上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图|五祖弘忍)

而后,弘忍禅师声称要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谁有意向参选就写一首佛偈,比试下谁的佛偈最有见解,谁就接过自己的传法袈裟。

在当时,大家公认“上座”法师神秀为众僧中修为最高之人,大家都自知无法与之相争。因此,一时间竟然无人出来写佛偈。

神秀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心里也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修为不合弘忍禅师之意。所以,他趁着夜间大家都入睡后,悄悄地在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图|神秀画像)

神秀心里盘算着,如果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觉得很好,自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如果弘忍禅师觉得不好,那他就装哑巴。

神秀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高度赞扬了这个佛偈。然后,弘忍将神秀单独留下。

原来,弘忍禅师已经猜到了这首佛偈是神秀所作,便对他说:“你凭借此佛偈的见解,已经有资格传承我的衣钵了。”

听弘忍这么说,神秀虽心中大喜,但还是诚惶诚恐地问:“师傅,您如何评价这首佛偈?弟子的修为到底如何?”

神秀本想再听一听师傅亲口称赞自己的修为,但他没想到弘忍禅师会这么说:“这首佛偈的见解很好,慧根尚浅之人按照此法门修行,应该不会堕落行恶。但是,你的修为离大彻大悟还远,只能算登堂,还没能入室。”

神秀原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胜利,没想到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顿时心底冰凉。

弘忍禅师看出神秀的失落,便说:“要不你回去再重新写一首,我再决定是否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后,不管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一首更高明的佛偈。

这时候,东山寺中一个负责扫地舀米的杂工听人背诵了神秀的佛偈,觉得有些不妥。这个人就是慧能,此时他还不是什么高僧,甚至还没正式剃度,只是个在寺院中打杂的,也不知道这佛偈是弘忍选拔接班人的考题。

慧能来到写有神秀佛偈的墙边,觉得自己并不认同此参禅法门。于是,他也想出了一首佛偈。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便请人将自己的佛偈也写在了墙上。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慧能的佛偈就是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了慧能的佛偈,当众批评了慧能。慧能心里十分委屈,就回去继续干活了。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慧能突然接到了弘忍禅师的传唤。弘忍对慧能说:“你的佛偈见解非凡,白天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怕有人加害于你。”

然后,弘忍将《金刚经》秘密传授给了慧能,又将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交给他,命人保护他下山逃命。

弘忍为何这么做?我们常以为佛门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权和利的纷争。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佛门的权力斗争甚至比凡尘更惨烈。

神秀是“上座”和尚,势力太大了。慧能得到了代表禅宗传承人的袈裟,就意味着他那与神秀截然不同的参禅理论将要成为正统。

理念之争大于一切,这已经不是神秀个人荣辱的问题了。弘忍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才会那么做。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

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道”,是最终目的,而“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慧能与神秀辩的就是“悟”这个方法。

即,得道的法门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这就是“渐悟”,指的是悟道这个过程是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来显露。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

神秀认为成佛之道,只有渐悟一种法门。而慧能认为渐修和顿修都是成佛之道,资质差的人适合渐悟,资质好的人适合顿悟。这就是慧能与神秀的区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