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用户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的回答

谁说红军没有去山西开辟根据地?事实上,当1936年各路红军在陕北会师后,红军为了打破蜗居陕北的窘境,也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扩张(或者说是试图扩张)。

因为在这一年,各路红军抵达陕北后,红军所面临的困境不亚于长征前的状态。

1、红一方面军剩余7000多人。

2、红二方面军11000多人。

3、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各3000多人马,合并后7000多人。

4、红四方面军约32000多人。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可以说在这一年,陕北云集了至少57000多红军,这还没算陕北根据地所下辖的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这些武装力量也有将近一万人。将近七万人马聚集于此,可陕北的人口才有多少?按照当时的记载来看,当地的人口也不足50万。

一块贫瘠的土地,40几万人养活将近七万人马,这条出路行得通吗?答案当然是行不通!所以接下来的红军只能展开一系列的远征和外交行动。

派遣红四方面军21000多人西征,这段历史众所周知。南下设法与西安方面的东北军和17路军取得联系,争取双方之间的停火,甚至还策划三方之间组建新的联盟。也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背景,梦想成为盟主的张公子,就发动了接下来的那场事变,他以为来一场斩首行动,自己就能成为陕西的盟主,乃至成为中原的盟主,只是后来他才搞明白,自己想多了。

对于上述两个行动,大家都众所周知,但对于红军的第三个行动,很多人却不是很了解,那就是1936年2月正式开始的红军东征,即渡过黄河东征山西。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1、1936年2月,红军万余人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随后分兵多路攻入山西纵深,晋东、晋西北和晋南地区,全部成为了红军兵锋所指的目标。

2、从当年2月到5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红军波及山西境内大小50余县,阎锡山麾下的晋军被歼灭和俘虏高达17000多人。红军趁机在这些地区扩充人马8000余人,并筹集银元50多万。

至少在一年后,当西路军两万余人在西征路上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下,蒙受重大损失的红军却提前在东征行动中得到了扩张,也间接地促成西路军的损失并没有让红军伤筋动骨。但比较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4月,我们熟悉的刘志丹在东征行动中不幸牺牲,这也是红军东征中的最大损失。

3、1936年5月,鉴于红军在东征中的攻势已经越来越大,且红军背靠黄河,正处于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国民党中央军开始向山西调动,国民党空军也开始计划封锁长江区域,准备将东征的红军部队彻底堵死在黄河以东。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鉴于这样的不利背景,也考虑到本轮扩张已经圆满完成,加之阎锡山出于种种考虑,也愿意通过拒绝与国民党中央军合作的形式,来换取红军撤出山西。在双方确定这一轮的谈判后,红军主动撤离山西并西渡黄河撤回陕北。虽然放弃了东征的果实,但经过这一轮的东征,红军也在山西留下了大量的群众基础,这也直接促成了不久后的抗战,八路军得以在山西快速建立众多根据地。

用户 度度狼gg 的回答

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将军,就是牺牲在红军东征山西的战场上,相对于地贫人稀的陕北,民国时期的山西堪称富腴之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只是一河之隔,从哪方面看都是红军发展和经营的较佳选择。那么为什么红军只是进行了“东征”,而没有在山西境内开辟出根据地呢?因为阎锡山狗急跳墙了。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刘志丹剧照)

中央红军的“陕甘支队”与徐海东的红15军团会师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但兵力其实只有13000于人,所以中央红军面临减员极大、人困马乏、给养困难的状态,徐海东慷慨借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陕甘苏区太穷了,可谓当时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并且交通闭塞。

以这样的经济状况,不仅无法解决当时红一方面军的燃眉之急,未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全部落脚陕北以后,也必然难以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为此,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根据主席的提议,决定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区,正式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也就意味着红一方面军准备进军山西。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实际上,对于东渡汹涌的黄河进军山西,一些红军将领是有顾虑的,因为红一方面军当时兵力太少,以13000余人的野战军力量杀入山西后,将面临与晋绥军10余万重兵的抵抗和反扑。仅阎锡山布置在一线河防的部队,就有四个旅20000余人以及大批民团,同时在二线纵深还驻有机动部队,敌人总兵力几乎是红军的十倍,因此一旦战事出现不利,红军回撤也将面临极大危险,黄河那可是比湘江湍急得多。

比如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就建议着力巩固陕北,对东渡黄河进军山西“能不能渡过去、能不能渡回来”有所顾虑,而红1军团长林彪则提议去陕南发展,正是在有一定争论的情况下,主席最终力排众议说服了大家。1936年1月15日,军委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训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红一方面军各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面对一河之隔不断壮大的陕北苏区,阎锡山也知道不妙,只恐红军渡河杀进他的老巢来,所以从1935年秋开始,就加紧对沿岸进行封锁和实施防御准备,晋绥军从北起河曲南到永和是近千里黄河沿线上,修筑碉堡和暗堡一千余个,每碉驻兵一班或两班,所有重要渡口也派驻了部队。同时组织自卫团等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划分了六大防区,严防死守。

1936年2月20日晚8时,红一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实施了强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随即长驱东进,而阎锡山闻讯也大为惊恐,迅速调集二线机动部队甚至太原的总预备队,分路驰援前线。从2月20日到3月5日的半个月内,红军连续击败晋绥军各部,同时攻克多座县镇,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对较弱,沿河数万人马,居然被1万多红军打得七零八落。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当晋绥军大批增援部队抵达前线后,自3月8日起爆发了激烈的兑九峪战役,红军主力与阎锡山三个纵队15个团的3万人马在此展开厮杀,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红军由于兵力不足,战役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而阎锡山也被打怕了,下令部队撤出兑九峪地区,将主力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灵石、介休一带,沿同蒲铁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防堵红军进一步东进或者北上。

也就是说,在红军的猛烈进攻下,阎锡山已经完全弃守了黄河沿线,而是把战线后移到同蒲路附近,等于缩短了防线然后以优势兵力据守,等待援军的到来,哪来的援军呢?陈诚率领的中央军部队。一直以来,阎老西都把山西视为任何势力不得进入的私人巢穴,红军不行,中央军也不行,但是当晋绥军被红军揍得晕头转向时,为了保住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不得不痛下决心,厚着脸皮向老蒋求援了。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这一请求正中老蒋下怀,之前想进还进不去呢,于是命令以陈诚为总指挥,调动河南、安徽等地的中央军七个师,火速开赴山西增援,先头部队于4月初到达战场。为了牵制红军的兵力,老蒋同时命令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趁机进攻陕北苏区,而红军留守陕北的仅为少量地方部队,所以整个东征的形势趋于不利:正面敌人大大加强,中央军和晋绥军已达20万众,而陕北后方又面临威胁。

在晋绥军龟缩防守不出,中央军主力尚未开到20多天时间里,红一方面军在晋中和晋西北广大地区扫荡残敌,宣传发动群众,积极筹粮筹款和扩红,共筹得经费50万元和扩大红军近8000人,收获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为一年多后八路军再次东渡黄河抗日,以及创立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这一期间最遗憾的是,红15军团副军团长刘志丹同志,在攻打三交口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到1936年4月下旬,鉴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坐镇太原的陈诚正调集大军入晋,红军原定在山西以及华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已无可能实现,军委命令各部交替掩护回师陕北,并且于5月初安然西渡,晋绥军亦不敢衔尾追击,红军东征至此宣告结束。整个东征期间,红军转战山西境内50余县,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给阎锡山以沉重打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已经是东征山西之后的1936年7月,所以东征其实是由红一方面军单独完成的,红军在东征期间不仅获得了较大补充,也发现了张、杨部队的犹豫不决和立场逐渐松动(东北军和西北军期间都没有积极动作),为后面的接触和西安事变的爆发也创造了条件,所以彭总战后感慨地说:“进军山西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大胜利”!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那么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为什么没有进行第二次东征呢?一方面,是陈诚的兵力在山西不断加强,后来已经增加到十个师,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刚刚回师陕北的5月中旬,老蒋亲自坐镇洛阳,指挥中央军胡宗南部、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共130个团25万余人,对陕北苏区进行了新一轮围攻,红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要粉碎敌人的围攻保卫陕北根据地了。

战事正酣之际,陈济棠和白崇禧于6月1日发动了“两广事变”,老蒋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对陕北的进攻放缓。而等到他扑灭了两广军阀的反蒋行动之后,决定亲自坐镇西安再次大举进攻陕北,12月初率大批随员和50架飞机抵达西安,他不知道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态度已经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于是12月12日华清池的枪声响了,“西北剿总总司令”老蒋被他的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张学良当场活捉。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用户 萧武 的回答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南之后,不肯继续北上陕北,徐向前在回忆录里提供过一个解释,陕北总共才四十万人,如果四方面军北上,红军全军就要达到八万人左右,根本养活不了,还不如甘南,甘南一带还有八十万人呢。

当时四方面军才四万多人,中央红军加上二方面军也是四万多人。所以,徐向前认为,即便是北上陕北,以陕北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也养活不了这么多部队,所以必须要开辟新的根据地,否则在陕北连生存都很成问题。

所以,在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之前,曾经讨论过配合作战,进攻宁夏的宁夏战役计划,但因为张国焘从中作梗,耽误时间,等到四方面军同意北上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机,所以只能寻找别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徐向前说陕北养活不了那么多红军的意思,是为接下来四方面军渡河西征,也就是西路军做铺垫。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北上之前,就已经比较严重了。虽然当时红军在陕北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能够控制的地盘还非常有限,生存比较困难,所以一方面军恢复番号之后,就曾经东渡黄河,进攻山西,也就是东征战役。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红军渡河东征之后,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阎锡山调集军队,加上中央军已经陈兵豫西一带,随时准备进入山西,协助阎锡山围剿红军,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不被中央军渗透,从而加快调集军队,围剿红军,东征形势恶化,红军最后退回了陕北。

就是这次东征过程中,陕北红军的标志性人物刘志丹牺牲了。后来毛主席总结说,东征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筹了款,扩了红,还是胜利的。但实际上,东征如果真的顺利的话,就会在山西站稳脚跟,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而不会退回陕北了。

东征也是一次有意思的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央军以追击和围剿红军的名义,先是在贵州突然袭击,解决了王家烈,将贵州完全控制起来,接着又进入四川,等于把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四川各军阀裁军,整编川军。

有了这个先例,常公就企图在北方也如法炮制。先是以围堵红军的名义,让中央军进入了当时实际上已经被东北军控制的陕甘一带,接着又陈兵中原地区,对阎锡山也虎视眈眈,如果阎锡山自己搞不定红军东征,中央军就会进入山西,所以阎锡山才下本钱。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红军进入陕西境内之后,就是因为杨虎城的西北军没有能力自己搞定,所以才不得不接受东北军进入陕西,而东北军进入陕西之后,就将原属西北军的许多利益都抢走了,比如一些原属西北军将领控制的煤矿,就被东北军直接控制起来了,杨虎城部敢怒而不敢言。

红军东征其实就是在今天的晋西北一带,虽然晋西北和陕北一样,都是黄土高原,但实际上自然条件要比陕北好一些,人口也更多一些,加上阎锡山在山西盘踞经营多年,省内铁路线路较多,所以红军要在山西打开局面,难度是比较大的,远不如陕北容易。

相比之下,陕北虽然也有军阀势力,除了当地的小军阀,还有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等等,但因为陕西在民国时期经过多次军阀混战,多次易主,所以每个军阀势力都没有深入控制基层,也没有建立起山西那种保甲制,陕北地瘠民贫,利益较小,军阀也无心争夺,所以红军打开局面相对容易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