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用户 纪元的尾声 的回答

薄昭死得不冤,他已经跨过了皇权所能容忍的安全线,汉文帝除掉自己的舅舅,让母亲在旁看着,而这一切,没有人能够阻止。

皇权独立的征兆往往是权臣的陨落。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陈平与周勃为了让汉文帝“名正言顺”即位,都能一纸诏书直接宣判刘盈的几个儿子不是亲生的,随后杀死,皇家对自己人尚且如此无情,对于舅舅那么也不可能有更高的情感付出。

如果舅舅的死能换来皇权的蜕变,那么即便是两个薄昭,也在所不惜。

当汉文帝登上了皇位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简单的刘恒了。

薄昭,一个汉代外戚的典型代表。

在薄昭以前,西汉不是没有外戚,比如吕后的吕氏家族,又比如戚夫人的戚氏家族,这都是鼎鼎大名的外戚,特别是吕氏家族,后来几乎都要篡夺刘家的江山,掀起诸吕之乱的吕禄、吕产,都是吕后兄弟的儿子,汉惠帝按照关系都要喊一声表兄弟,可舅甥关系根本不是吕家不造反的理由,所以吕家反了。

所以汉初的吕家把“舅舅”的名声正式搞坏了。

而诸吕之乱爆发时,刘恒正在和母亲、舅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代国虽然也是个国,但江湖并不大,人心也不复杂,刘恒很多事情交给舅舅薄昭打理,薄昭即便掌控了权力,也根本对代王这个爵位起不了任何威胁。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因为这只是个爵位,靠血统继承的,薄昭再努力,也只能是代王的官,不可能取而代之。

公元前180年,当长安的诸吕之乱被平定后,长安的大臣们并不希望刘肥的长子:第二任齐王刘襄入主皇宫,因为刘襄太有主见,做事也太果断了,当时刘襄的弟弟刘章只是密令于他,刘襄就已经带着兵马从齐国向长安出发了。

按照大臣们的认知,这种手段果决的皇帝,大概率是暴君,小概率是明君,没有人愿意去赌刘襄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因此他们看中了位于代国的代王刘恒,代王和他母亲薄姬一直都是“受气包”,汉高祖总共没见过他们母子二人多少次,所以代王的性格很是懦弱,这种性格,就符合大臣们的预期。

因此汉惠帝的儿子都被一个“非亲子”的名义给杀害了,为的就是把顺位继承权转到刘恒手上,而当长安的密令发到代国来的时候,刘恒傻眼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让他去当皇帝,他更不知道是不是阴谋,长安与代国相差甚远,即便有消息也是断断续续的片段,长安到底发生了什么,代国并不能清楚地知道。

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刘恒让舅舅薄昭到长安一趟,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便成就了薄昭的“拥立”之功。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严格来说,薄昭能够挺身而出,替刘恒去冒这个险,这确实是大功一件,而薄昭进入长安后,绛侯周勃打消薄昭的顾虑,告诉他来龙去脉,薄昭这才明白刘恒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了,因为没有威胁,所以被选为皇帝,于是乎薄昭给刘恒和薄姬传回消息,此事是真的,收拾家伙来长安吧。

公元前179年,刘恒入主长安皇宫,是为汉文帝,但刘恒的性子软,他一开始很难跟朝廷这群老臣周旋,因此朝政需要外戚干涉,薄姬成为薄太后,自然是朝堂的实际掌控者,薄昭是薄太后的弟弟,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薄太后的代言人。

汉文帝登基后,将他的舅舅封为轵侯,根据汉高祖的白马之盟,薄昭的封侯其实是有些牵强的,但牵强之余,也能说得过去,毕竟帮汉文帝打探消息这么一件事,也算是功劳了。

其实像汉文帝和薄太后、薄昭这样的政治关系,在过去的时代并不是没有,最经典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昭襄王以及其母亲秦宣太后、其舅舅魏冉也都是这一种政治关系,因为秦昭襄王年少不懂政治,所以秦宣太后摄政,但平时的执行者,都是魏然。

这就是“舅权”,依靠着太后的扶持可以权倾一时。

那么魏冉后来如何了?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很不幸运,魏冉后来因为位高权重越来越放肆,不仅在朝中肆意安插自己的心腹,还想方设法让秦昭襄王给他加封领地,而这种行为随着秦昭襄王的成长以及亲政,舅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制衡母亲和舅舅,秦昭襄王重用了范雎,后来魏冉被秦昭襄王一步步架空,最终打发到了关外的封地郁郁而终。

所以“舅权”并不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就算是皇帝的舅舅成为了权臣,那么权臣的身份肯定是先于舅舅的,皇帝不会因为亲情而让权力处在危险的位置,到了汉文帝时期,更是有诸吕之乱的前车之鉴,对于薄昭来说,如果他不能以史为鉴,那么必将走魏冉的老路。

可是一个人身份迅速转变,权力暴涨,他能保持本心吗?

薄昭用行动告诉汉文帝,他并不能。

在汉文帝进入长安前,薄昭率先和陈平、周勃等等老臣打好了交道,这些老臣们因为薄昭即将是皇帝的舅舅,也有心结交,可千万别小看这么短时间内的结交,这注定了薄昭在朝堂中率先掌握了主动权。

所以周勃也以薄昭为友,从能力上来说,周勃比薄昭要强太多,可周勃事朝多年,太知道皇权的重要性,如果他想以后“平稳”退休,那么就需要在朝中安置一道“保险”,这个保险,就是汉文帝的舅舅薄昭。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周勃这个人脾气很不好,也常常把汉文帝当作小孩看,可汉文帝只是性格软弱,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让任何一个性格软弱的人坐上皇位,都具备很强的杀伤力,因此汉文帝对无理的周勃“暗藏”杀招,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汉文帝“劝退”周勃,周勃退休回家后,生怕汉文帝对他不利。

事实也是如此,汉文帝在登基之后,一直在默默地培养自己的核心力量,周勃是太尉,是军事长官,那么汉文帝就培养军事长官,为的就是取代周勃。

这一招是不是与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很像?

其实王权、皇权到本质上并没有大不同,都是用人、裁人的学问,所以汉文帝并不单纯,而周勃被劝退后,汉文帝也没有想过“放过”他,经常下令郡守、郡尉去“探望”周勃,说是探望,实际上是监视,这让戎马一生的周勃很是紧张,他常常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见人,而且还让家人也这样做,这一种举动,正中汉文帝的计。

绛侯周勃既就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资治通鉴》

周勃以及家人护卫都穿着甲胄拿着武器见人,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于是汉文帝下令让人把周勃抓起来,而周勃此去将是凶多吉少,因为汉文帝就是摆明了要周勃倒霉,有可能是为了杀周勃立威,也有可能是逼着周勃站在自己这一边,在周勃性命攸关的时刻,周勃找到了薄昭,将所有的财富都拿出来贿赂薄昭救他出去。

薄昭答应了。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史记》

薄昭收了钱就办事,而且这件事的背后或许不是金钱这么简单,还有可能存在着政治博弈,比如秦昭襄王当年赐死白起,看似是白起抗命,实际上白起就是秦宣太后和魏冉扶持起来的,并不是站在秦昭襄王这一边的,因此到了周勃这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命运的轮回。

范雎太强,白起不得不死,而汉文帝实力不够,被薄昭保了下来,薄昭的做法很简单,他将此事告诉薄太后,薄太后立即出面让汉文帝把周勃给放了,汉文帝对于母亲的命令没有拒绝的办法,于是便将周勃无罪释放。

如果没有薄昭力保周勃一事,汉文帝或许不会对舅舅太狠,可是薄昭已经越位了,他挑战了皇权,今天能保一个周勃,明天就能扶持一个周勃,如此下去,薄昭的子孙就会成为吕禄、吕产之流,大汉江山依然存在隐患。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所以汉文帝要除掉舅舅,这个事情刻不容缓。

可是汉文帝能直接动手吗?

如果他是那种直接动手的人,那么权力问题也不会到如今这步田地了,可话说回来,性子软有性子软的好,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用最完美的理由除掉最危险的敌人,这就是王法、王道,于是汉文帝干脆放开了,不去管薄昭。

薄昭也渐渐开始“忘乎所以”了,历史上只要有过魏冉,那么未来一定会再次出现魏冉,人性不可复制,但贪婪大致都是相同的,薄昭开始做很多违法的事情,也安插亲信把控朝政,而薄太后对弟弟的做法态度不明,极有可能是抱着亲情的纵容心态。

而汉文帝,也在“积蓄”自己的力量,想要将薄昭置于死地,归根结底就是在政治力量上压垮薄昭,皇权有天然的优势,舅权早已经忘却了危险,终于有一次,薄昭犯下了大错,他将一个使者杀害,却没有人能奈他何,汉文帝以此为由,要将薄昭绝杀。

西汉一朝,始终很讲究“法”,看似无为而治,但是贵族杀人一样要受惩罚,轻则夺爵国除,重则赔命,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就是例子,而薄昭杀了一个有官身的使者,犯法却不伏法,这意味着什么?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这只能说明廷尉或许都被薄昭买通了,那么为了匡扶正义,汉文帝必须要用别的方法杀死舅舅了,那就是以势压他。

有一回,汉文帝让大臣出面邀请薄昭过来饮酒,并且亲自作陪,薄昭应允,这其中所安排的大臣,毋庸置疑都是汉文帝的班底、心腹,汉文帝很聪明,知道挑一个利于自己的环境作为主场,而在酒桌上,汉文帝图穷匕见,让薄昭自杀赎罪。

一开始,薄昭自然不肯,但问题是,汉文帝早已经布置好了一切,形势比人强,如果薄昭仍然不愿意自杀,那么汉文帝可能就会强行处死薄昭,这会让薄昭不体面,而汉文帝也很有耐心,眼看舅舅不配合,便让大臣们哭了起来,为薄昭“哭丧”。

后来薄昭看到这个场面,便只能自尽了。

而为何薄昭在群臣为他“哭丧”后才愿意自尽,或许是因为薄昭看到了自己的大势已去,汉文帝大势已成,即便躲过了这一次,下一次也已经躲不过了,因此便放弃挣扎了,毕竟薄太后也没有出面要救下薄昭,这说明了这其中也有薄太后默认的意思。

如果说薄太后的依靠是皇权,那么薄昭的依靠就是薄太后,如果在汉文帝尚且年轻时,无法很好地掌控大权,因此被薄太后暂时接管了皇权,那么薄昭一开始确实可以肆无忌惮,可随着汉文帝掌控了大权,薄昭的根基就已经变了,再不收敛,下场只有舅甥反目。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假如刘恒一直都是代王,薄昭不管如何怎么强权,刘恒都未必会忌惮,可皇权却不是如此,皇权一旦真的被威胁,那么接下来将是刘家的江山面临危机,所以汉文帝如何都不能出现疏忽,即便是自己的舅舅,汉文帝不息背负骂名,都要除掉他。

保卫权力,与生性无关,或许在汉文帝的心里,自己未必要做一个伟大的千古一帝,但他不能做一个犯错的皇帝,不让感情来干扰政治的运行,保持自己的原则,这就是汉文帝应该做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用户 老夫从来不吹牛 的回答

薄昭被召入宫,发现满朝大臣都在为自己哭丧,他瞬间明白自己死期已至。当然汉文帝杀舅真实目的是为了震母。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轵侯薄昭

公元前180年,在自己封地安分守己的代王刘恒,突然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使者。

当听到使者传来的消息,是让自己进京去继承皇位的时候,刘恒以及所有代王府的人都震惊了!

要知道,虽然吕后执政多年,随时可能去世,但是皇位上坐的可不是吕后,而是孝惠帝刘盈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嫡孙。

吕后去世,怎么会涉及皇位更替?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退一步讲,哪怕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刘弘出了什么意外,刘盈还有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这三个儿子呢!

无论怎么想,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在长安毫无势力的代王刘恒啊?

刘恒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信!

然而,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想得更多了,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真是千载难逢,天上掉馅饼啊!

俗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更何况如此天大的机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是真的,谁又会眼睁睁地看着它从眼前溜走呢?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毕竟除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之外,汉高祖刘邦的亲生儿子,也还有淮南王刘长在世,高祖的孙子辈就更多了。

万一晚了一步,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真是后悔莫及!

经过一番商议,刘恒的舅舅薄昭亲自入京,四处打探消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证实了这个消息。

原来,陈平与周勃清除了吕后遗留势力之后,担心受到反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皇帝刘弘也从皇位上赶了下来,理由很蹩脚:“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

这还不止,为了彻底消除隐患,连刘盈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成了“非亲生的”。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无论这个理由多么不令人信服,陈平与周勃他们掌控了长安的局势,其他权贵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怕被怀疑与吕后有关系,从而引火烧身,所以无人为少帝刘弘伸冤。

更何况,除了陈平与周勃之外,宗室也参与其中了,他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刘章参与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哥哥,齐王刘襄,想让他趁机入京,以高祖长孙的名义登基,所以才以宗室的名义,支持陈平等人废了少帝。

谁知道,刘襄带着大军西进,中途被灌婴所阻,还没等他来到长安,诸位大臣们已经将刘恒扶为新君。

陈平等人想法很容易理解,毕竟相比起实力雄厚的刘襄,在长安毫无势力的刘恒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一旦皇位坐稳,第一个要清算的想必就是他们这些两面三刀的人吧!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毕竟,当初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汉高祖的白马盟约为由坚决反对,而陈平与周勃等人却举了双手赞成。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

现在吕后一死,不仅吕后的势力全被诛灭,连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要被清算,其他宗室虽然现在不说,心中怎会没有想法?

因为这个原因,刘襄无缘皇位,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也死了。

因为种种算计,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君,而冒着生命危险为代王奔波打探消息的舅舅薄昭,也被登基后的刘恒封为轵侯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代王登基前后离奇死亡的王后与嫡子

前面提到过,之所以这个皇位能轮到代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害怕重现吕后旧况。

所以他们希望能挑选出一个母族卑微,势力弱小的新君,而代王的母亲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代王的母亲为薄姬,原本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魏王魏豹之妾,后来刘邦打败魏豹,顺利接受了他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薄姬也许是长得不够漂亮,所以刘邦一直没有临幸她,幸亏她在魏王宫中之时有一个比较好的闺蜜,相约“苟富贵,勿相忘”,这个闺蜜被刘邦宠信之后果然没有忘记薄姬,让薄姬有了被临幸的机会,从而有了代王。

但是,也就是这么一次机会而已,虽然代王出生,改变了薄姬的地位,但不能让刘邦宠爱她,她在后宫依旧是一个小透明。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邦的态度,救了薄姬一命。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 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 ,将所有被刘邦宠爱的妻妾都关押起来,甚至处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

而薄姬因为不被宠爱,吕后“大度”地放过了她,并让他跟着代王去往封国,做了代王太后。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外戚世家》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刘恒在从代王到皇帝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他的代王后,以及王后为他所生的4个嫡子,竟然在短时间内先后死亡,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登基之后也丝毫没有给与应有的追封。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外戚世家》

结合当时背景,极有可能是代王后与吕氏有关联。

毕竟与皇位最接近的刘盈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亲孙子,所以才被大臣们拉下皇位。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淮南王刘长,是除了代王刘恒之外,刘邦另外一个存世的儿子,刘长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生下刘长不久就自杀。

如果按母族势力来算的话,刘长才是最适合的新君,可惜他与吕后关系匪浅。

因为他母亲死了之后,刘邦就让吕后以正妻的身份将刘长养大,所以刘长与吕后有了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这也就杜绝了他被立为新君的可能性。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太后本纪》

结合前因后果,不难推测,汉文帝的代王后以及四个嫡子是因何而亡。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陈平与周勃

在吕后执政以及诛灭诸吕这段时间,最风光的莫过于陈平与周勃了。

前面提到过,吕后执政后,最大的支持者除了诸吕之外,就是陈平与周勃了,其实在此之前,陈平与周勃就曾向吕后献媚。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驾崩的那一年,在临死之前,刘邦已经预料到自己死后,吕后势大难制。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决定除去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对吕后一直言听计从,又手握重兵,不除难以安心。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这时候樊哙正在带兵讨伐燕王的路上,于是刘邦派陈平与周勃前去将樊哙就地正法,然后让周勃继续领兵讨伐燕王。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谁知道,在路上陈平悖逆了刘邦的旨意,私下跟周勃商量,放樊哙一命,改为活捉,押赴京城,毕竟他跟吕后关系不一般,陈平担心受到吕后忌恨。

果然,陈平将樊哙押回京城的路上,就传来汉高祖刘邦的死讯,于是陈平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吕后示好,并表示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让樊哙有了活命之机。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所以,吕后掌权之后,将陈平封为丞相,对陈平与周勃信任有加,二人也对吕后言听计从。

谁知道,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又举起屠刀,将刀刃对向了吕后的家人,以及一切与吕后有关的势力,当然除了陈平与周勃除外,连皇帝以及皇帝的亲兄弟们都没放过,这才有了要重立新君一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史记·孝文本纪》

对于大汉江山来说,不考虑吕后执政前期,陈平等人对吕后的依附,只看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对于宗室重新掌握大权是有巨大功劳的。

尤其是对汉文帝刘恒来说,没有陈平与周勃,他怎么也不可能坐上皇位。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所以,刘恒对陈平、周勃是感恩的,在汉文帝论功行赏之际,周勃功居第一,陈平功居第二。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史记·陈丞相世家》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对他们有好感,可以说是忌惮无比。

陈平在孝文帝继位的第二年就去世,此时的孝文帝尚未完全掌控朝政,除了将周勃从右丞相之位赶了下来,并没有其他动作,陈平得以善终。

人或说右丞相曰:“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周勃就不同了,他一直活到了汉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因为他的缘故,汉文帝才会逼死自己的亲舅舅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绛侯周勃入狱

陈平去世之后,因为此时的周勃无论身份,还是功劳都是最显著的,所以汉文帝又将他任命为丞相。

十个多月后,汉文帝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最器重的人,还是请您率先到封国去吧!”

就这样,汉文帝坐稳皇位之后,终于将周勃罢免丞相职务,赶去了封地。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回到封地之后,周勃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举动让皇帝非常不满,每当有郡守、郡尉前来巡查的时候,他都胆战心惊,害怕是皇帝要将自己治罪,每天都身披铠甲,令家人手持兵器,前来见郡守、郡尉。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也正因为如此,周勃被人告发,说他想要谋反,汉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将其交给下属部门处理,周勃被捕入狱。

在狱中,周勃内心恐惧不安,没有陈平的参谋,周勃也就一介武夫,面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只能任凭狱吏的欺凌。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狱吏虽然折辱了周勃,但是当收到他的好处之后,又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引用公主来为自己作证。

这个公主不是别人,是周勃长子周胜的媳妇,当然要向着自己的公公。

然后,周勃将自己增封受赐的财物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在紧急关头,薄昭找到太后,希望太后能为周勃洗清冤屈。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薄昭之死

汉文帝临朝时,薄太后突然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当众骂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是要谋反吗?”

大汉以孝治天下,听到自己的母亲这么怒骂,汉文帝只得向母亲请罪,并释放了周勃。

对自己的母亲薄太后,虽然不喜欢她干涉朝政,但汉文帝无可奈何,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舅舅薄昭。

六年后,薄昭杀了朝廷使者,汉文帝不忍心直接杀他,于是让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让他醒悟自杀。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显然,这个提示不够,薄昭并未让汉文帝满意。

于是汉文帝又令群臣为他哭丧,要知道薄昭还活着呢,哭什么丧?

薄昭无奈之下,只能自杀。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汉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被后世敬仰!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意的,之所以在母亲的反对之下,坚决要逼死舅舅薄昭,并非因为他杀了一个不知名的使者。

要知道,当年淮南王刘长当众锤杀辟阳侯审食其,汉文帝都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在皇权时代,一个口含天宪的实权皇帝,杀人的罪名往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薄昭在汉文帝继位之前,辛苦奔波,忘却生死,可是却被他活生生逼死,其实是因为他犯了汉文帝的忌讳,或者说薄太后犯了忌讳。

吕后之故犹在眼前,汉室江山差点易主,汉文帝好不容易坐稳皇位,怎么会容忍再出一个“吕后”?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所以,当薄太后以及薄昭掺和周勃一事之时,就已经引起了汉文帝的不满。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不过汉文帝雄才大略,胸中自有沟壑,并没有当场发怒,而是坐等时机,终于揪住了薄昭的小辫子,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理由,逼死了薄昭,还能获得一个“仁义”之名。

毕竟薄昭犯罪在先,皇帝没有治罪,而是让他畏罪自杀,也算是一种仁义了!

汉文帝逼死自己的舅舅,从亲情上来看,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可是皇帝这个位置,身系天下,对亲人的纵容其实也是对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的冷血无情,所以,薄昭死得其所!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用户 有书共读 的回答

说起汉文帝刘恒,那可是历史上有道明君,汉文帝以仁治国讲孝义,其侍母病亲尝药食。可就是这样一位仁孝之君,却曾经演出一幕活剧逼死自己的舅舅。

那汉文帝又为何逼死自己的舅舅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弱势刘恒得机缘登帝位,甥舅情深,重母舅薄昭。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本是魏王魏豹妾室,只因魏豹兵败,薄姬被虏进汉宫。她偶被刘邦宠幸得子刘恒。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因而薄姬虽生子,却是汉宫中被遗忘的角落。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大权独揽,只因薄姬为人低调又不得宠,从而吕后在杀刘邦宠妃诛皇子时,放过了薄姬母子,允许薄姬随儿子赴封地代国颐养天年。

当时薄姬赴代国时,身边还带上了唯一的亲弟弟薄昭,三人于偏远贫瘠的代国相依为命,刘恒从未得过父爱,他以舅为父,甥舅情深。刘恒亦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举止恭谨谦和,博览群书胸有沟壑。

后汉惠帝刘盈病逝,吕太后立幼孙为帝,自己独霸朝纲,她广封诸吕为王,打压刘氏藩王。代国远离是非之地,方保平安无虞。

后吕后病逝,诸吕眼见靠山倒塌,本想图谋自立为帝以保性命。大臣周勃力挽狂澜诛吕氏安刘氏天下,他怕吕氏复燃就想废吕后之孙,另立其他刘氏子孙为帝。

众朝臣思来想去,想起了低入尘埃的刘恒。首先他在刘邦存世之子中年龄最长,其次其母薄姬性温顺低调,不似吕后嚣张。最重要的则是其母家出身卑微,且家族关系简单只有薄昭一门。

众朝臣感觉刘恒容易控制,就议定立刘恒为帝。

消息传到代国,刘恒怎相信天上掉馅饼砸在他头上?他深怕落入陷阱,先派薄昭去京城打探消息。要说薄昭亦是冒着生命危险,赴京为外甥探路,确认立帝消息属实后,才让刘恒放心前去长安承继大统。

我们再看刘恒只带六人赴京继位,其势弱不堪与周勃等重臣势力相比,他亦想培养自己人马,当然是先重用自己的舅舅,令其任车骑将军掌兵权,再封轵侯。

二,薄昭得势后,贪钱财救周勃,为刘恒所忌。

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他继位之初自感力弱,表面对周勃礼遇有加,实则韬光养晦谋求削弱其势力。后找借口削周勃之职令其退休回封地。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周勃亦是心有不甘,在故乡每次见人都要着重甲,此举被人诬陷谋反,被刘恒趁机收入狱中。周勃怕死,就以其全部封赏为代价向薄昭求助。

我们且看薄昭,他突然得势就如爆发户般恣意享乐,并未想外甥之所想以天下为己任,而是尽享薄氏荣光,只想呈皇舅威风。薄昭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就在薄太后面前极力为周勃辩驳,救其得脱囹圄。

刘恒深知太后救周勃,都是舅舅在背后运作。周勃与薄昭一个是权臣,一个是外戚。刘恒熟读史书,深知权臣外戚专权之祸,他开始怀疑周勃与薄昭二人,是否已暗中勾结在一起?如权臣与外戚勾结,其危害更甚,那将是其心头大患,他开始时刻警惕两人之异动。

其实薄昭只想贪些钱财,更好享乐,却未察觉外甥内心所忌。只不过汉文帝当时顾念亲情,还未对其有所行动,薄昭目光短浅,未勘破帝心,依旧以皇舅自居嚣张跋扈,为自己引来祸端。

三,薄昭阻新政诛汉使触法律,汉文帝在家国面前选择国,逼死舅舅。

刘恒继位后,心怀天下。他积极推行新政,如减免百姓租田税金、减免徭役等重农抑商举措使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可想而知,其新政与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相悖,会受到巨大阻力。

他却没想到最大阻力来自母舅薄昭。他当日重用薄昭,就是自己弱小,想让舅舅成为前进路上的助力。可薄昭之行为未成助力,反成阻力令他大失所望。

这次他推行新政,恰是在舅舅的封地太原出现暴乱,他派钦差钟毓前去平乱。

钟毓为人刚正不阿,行事不念私情。他赴太原平乱完毕,顺手诛杀了乱之源头薄贵。这薄贵可是薄昭侄子,是薄昭在太原的全权代理人。

钟毓杀薄贵就是打狗未看主人,惹恼了薄昭。

就在钟毓返京,汉文帝派众臣前往接官亭迎接其凯旋之时,薄昭出人意料的带钟毓到薄府,令其认错并为薄贵披麻戴孝。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钟毓刚硬不肯屈服,薄昭一怒之下将钟毓杀了。可他并未将其当回事,自恃是刘恒亲舅,他不会把自己怎样。

薄昭杀人触犯法律,一时间刘恒体验到了什么叫两难之地,一边是母亲薄姬为弟求情,皇亲国戚联名求情赦免薄昭;另一边则是周兴等直臣为钟毓喊冤,又有钟妻为夫鸣冤弃子自尽,引起民情激愤。

刘恒侍母甚孝,不想伤母之心,可是他刚立新政薄昭所犯之罪法理难容。要说在西汉时期,贵族杀个人也不是必杀之罪,刘恒完全有能力袒护母舅不死。可他在亲情与天下之间还是选择了天下,选择杀舅为自己立威。

首先他想杀舅在众臣中立威。

他历经前朝诸吕外戚之乱,深知外戚专权之祸。现在他根基未稳,只恐纵容舅舅以蹈前朝诸吕专权覆辙。又有前番舅舅救周勃心结,深怕舅舅免死后,更加嚣张真的与权臣勾结,超出自己掌控能力。他想杀舅在群臣中立威,如若祸乱朝纲必诛之。

其次,他想杀舅在刘姓藩王中立威。

刘恒是刘盈之弟,因而他继位并不符合父死子继的旧制,他的那些兄弟子侄们,都在虎视眈眈盯着皇帝宝座。刘恒懂得不杀舅舅,就会成为刘姓藩王起兵谋反借口,当时他还无实力弹压兵乱。他杀舅震慑诸刘藩王,如若犯我必诛之。

再次,他想杀舅为其新政立威扫清障碍,并安抚直臣之心。

刘恒明白亲贵为薄昭求情只为阻挠新政执行,薄昭免死之日,就是新政流产亲贵获胜之时,亦是支持新政诸直臣失落辞官之际。

他知道有众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因而他坚决表明改革立场,无论谁阻新政必诛之,为推行新政扫清障碍。

刘恒杀舅决心已定,先说服母亲然后令人劝薄昭自尽。可是薄昭誓不肯就范。

刘恒又想一妙计,令大臣每天去薄府为薄昭哭丧,自己亦在宫中为薄昭设灵堂亲祭母舅。

这一出活出丧大戏,令薄昭明白了外甥必杀其决心,只得挥刀自尽。

虽然后世对刘恒泯亲情杀舅多有诟病。有书君却觉得,刘恒心怀天下,其眼中不只是刘、薄两家。

刘恒本以弱势继位,如果他只讲仁孝,没有帝王杀伐决断的狠劲,又怎会有鼎盛的文景之治?薄昭咎由自取,自己跳出来,为刘恒立威扫除障碍创造条件,自成棋子而已。

斯人已逝,刘恒杀舅的是非功过还是由各人评说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