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用户 君甫书生 的回答

简单归结原因就是:寇准反对皇后刘娥专权,甚至意图让太子提前上位,惹怒了后党,被贬到了边远之地。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寇准的发迹始于宋太宗时期,年纪轻轻三十多岁就平步青云,入职两府,位列宰执,以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风格深受宋太宗的喜爱。

宋真宗时期,辽兵南下,寇准联合高琼“逼迫”宋真宗御驾亲征,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自此朝中风头一时无两,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

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随着宋真宗病重,难以处理政务,皇后刘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前朝事务中,身边围绕着丁谓等一干重臣,也就是所谓的后党。

寇准敏锐地察觉到,一旦宋真宗病逝,以皇后刘娥的权势,有可能阻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顺利继位,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他极力反对刘娥掌权,甚至趁宋真宗病入膏肓但尚且在世时,图谋让太子提前上位,杜绝刘娥篡位的可能性。

可惜寇准的图谋被刘娥一党破获,其下场也可想而知,没有宋真宗的庇护,寇准很快被贬到了不毛之地的岭南,没多久就病死了。

用户 橙皮卷 的回答

寇准死后,灵柩从广东启程,运往故乡山西安葬。没想到走到半路洛阳时,寇准妻子竟然下令:“就地埋了!”原因实在难以启齿。

寇准61岁时,从宰相被一再贬职,含冤负屈地赴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

到了雷州后,出乎寇准意料的是,竟然连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为他准备一套。

幸好当地百姓素来仰慕他的为人,主动帮他盖了房子,这才安顿下来。

第二年,寇准病逝。临死前,叮嘱妻子宋氏要将他送回故乡安葬。

得到朝廷准许后,宋氏送寇准的灵柩回故乡山西。可是走到洛阳,宋氏手中的银钱已经所剩无几,而目的地太原仍旧遥不可及。

“穷”迫使宋氏不得不把寇准葬在洛阳。一代名相死后竟然因为贫困而无法魂归故里,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寇准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深得宋太宗、宋真宗两任皇帝的信任,两次做到宰相高位。

可是,这样能干的寇准,是怎样才会落到连魂魄都无法归乡的地步呢?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归根结底,这一切与寇准的三个性格缺陷息息相关。

一、唯我独尊,过刚易折

寇准八岁的时候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毫无疑问,诗中流露出寇准的才华横溢,少年天才,灵气逼人。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那份唯我独尊的狂傲也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出人头地,要做大官,要让天下人听我号令。他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寇准有才华,并且从不吝惜展现自己的才华,换句话说,寇准从不知道“谦虚”二字如何写。

从流传下来的寇准青少年时期所作的诗中,有时候会看到他自己的备注“时年**岁”

《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备注是“时年十四岁”,《春日怀张曙》这首诗题目下的备注是“时年十六岁”……

看到这些备注的人往往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一个聪明狡黠的少年郎得意洋洋的样子,谁能不夸赞一声“实乃神童”呢?

他的才华,不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更像炎炎烈日,锋芒毕露。

每次商讨国家大事,寇准总是直言敢谏,而且常常一语中的。宋太宗对他非常赏识,常常与他探讨治国理政的策略。

即使是面对皇帝,寇准也从不示弱。

作为皇帝近臣,有时候难免会与皇帝出现不同的想法。

在君权至上的年代,正常人与皇帝的意见相悖时,都会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皇帝非常坚持,大臣自然会退让。反正天下是你家的,你爱怎样便怎样,何必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帮你管家呢?

可是,寇准一旦认准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就从不会让“退让”二字出现在自己的字典中。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甚至有一次,寇准与宋太宗争论得太过激烈,宋太宗一怒之下,拂袖离去。寇准一个箭步冲上去,挡在宋太宗身前,大有“不把这事说清楚就不许走”的架势。

宋太宗无奈,又说不过寇准,只好同意了他的方案,这才得以脱身。

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一事中,寇准用自己的执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将宋真宗绑架到了前线,这是他永刻在史册上的功勋,也是他被罢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军南下攻宋,辽军彪悍,直驱澶州北城,大宋京城开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朝上下都产生了畏惧心理,纷纷准备逃跑避战,宋真宗也不例外。

寇准却力主迎战,他哄着骗着威胁着吓唬着,最后几乎是将犹豫不决的宋真宗绑架到了潭洲城的北城门楼上。

因为皇帝亲征,宋军士兵大受鼓舞,高呼万岁,声震数十里。

宋军气势大增,一转颓势,将辽军巡城统帅萧挞一箭射穿在城下。

萧太后闻讯痛哭,眼见宋军士气越来越高涨,己方并无胜算,因此提出与大宋议和。

本以为自己要死在澶州的宋真宗大喜过望,立即同意议和。

寇准正在另一处守城,得知消息后强烈反对议和。可是群臣们纷纷支持宋真宗,无论寇准如何发怒,最终还是达成了议和的意见。

谈判使臣曹利出发前,宋真宗指示: “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答应。”

寇准厉声警告曹利: “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和约赔款超过三十万,我就剁了你的脑袋。”

曹利怕了寇准不依不饶的个性,最终按照寇准提出的三十万赔款上限与辽达成了协议。

宋真宗得知赔款金额比自己预料得低了这么多,高兴地将曹利官升三级。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多年的敌对状态,并维持了之后的百年和平。

这其中,寇准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寇准,北宋社稷很可能就此倾覆。

他是拯救大宋的恩人,也是力挽狂澜的英雄。

最初宋真宗也确实对寇准心存感激。

可是,寇准的政敌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说: “澶渊之战在城下结盟是皇上的耻辱,寇准只不过是一个赌徒,您只是他的赌注而已,他根本不顾您的安危。”

宋真宗细细一想,原来自己竟然是寇准一场豪赌中的棋子,一旦赌输,自己命都没了。寇准确实不在意自己的死活。

于是,君臣之间生了嫌隙。

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对待其他的同僚就不必说了,自然是想什么就说什么,心直口快,毫不留情面。

寇准经常与同事在朝堂之上争辩得脸红脖子粗,破口大骂,唾沫乱飞,礼仪尽失。

有时候皇帝几次叫停,寇准都不予理会。一直到皇帝忍无可忍,将争论双方都重重责罚一顿才算结束。

这样的寇准,尽管能力惊人,却得罪了太多人。

朝臣们要么怕他,让着他,尽量不与他发生冲突。要么讨厌他,恨他,背地里想方设法扳倒他。

寇准最后一次被罢免宰相之位,离开京城时,朝廷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为他送行。可见寇准在朝中的人缘实在是太差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心胸狭窄

寇准有胆识,有气魄,有能力,却缺少了一些“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

他爱憎分明,自己喜爱的就要捧上天,自己讨厌的就要踩成泥。

问题是他的爱憎常常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很少客观地从对方的才干和为人来进行斟酌,往往有失偏颇。

从他对待宰相王旦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寇准和王旦曾经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寇准的枢密使一职还是王旦举荐的。大概是因为王旦升职比自己快,寇准非常不满。

寇准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却总是在宋真宗面前称赞他。

这种反差让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对王旦说: “你总是夸赞寇准,可是他却总在我面前谈论你的缺点。”

王旦不仅不生气,反而说: “我在宰相位置上已经很久了,处理政事上难免有缺失,寇准直言敢谏,正体现了他的忠诚,因此我尊重寇准。”

这样的圣母言论,当事人都无所谓,宋真宗只好撒手不管。

寇准还在王旦负责的中书省与自己负责的枢密院之间来往的公函中寻找错误。

一旦找到错误,寇准就去宋真宗面前告状,为此王旦多次受到宋真宗的责备。

有一次,王旦的下属在寇准递交过来的公函中也发现了错误,立即报告给王旦。

王旦对属下说:“你知道寇准告状不对,我们可不能跟他一样,你告诉寇准,让他改过来即可。”

相比之下,王旦谦谦君子,宽容大度。而寇准却心胸狭隘,有点上不了台面。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王旦不仅不和寇准计较,还多次帮助寇准脱罪。

寇准屡次被罢官后复出任职,都是王旦力保的结果。

有一次,寇准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喝多了忘了忌讳,竟然穿了件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黄褂子。

有人在宋真宗面前状告寇准意欲谋逆。王旦得知后,对宋真宗说:“寇准是个贤能的人,不过有时候太过率真,会犯傻。陛下您就不要跟他计较了。”

宋真宗听了王旦的话,只得作罢。

王旦临死前,宋真宗悲伤不已,直呼再也找不到跟王旦一样好的宰相。

直到这时,王旦还不忘举荐寇准。他说自己死后,宋真宗可以让寇准辅佐朝政,寇准是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

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又把贬官在外的寇准召回京城做宰相。

寇准这才想起王旦的好,要去给他上坟。可惜王旦已经听不到,也看不见了。

从寇准对王旦的态度上来看,他有些偏执,并不理性,这也是寇准不能广结善缘,与太多人结仇的原因。

毕竟像王旦那样圣母型、以德报怨的人物比较少见,大多数人对于处处为难自己的人,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奋起抗衡。

因此,寇准在朝中的日子并不好过,要对付别人,又要防止别人对付自己,难!

识人不清

寇准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往往热情似火。

可是就如同他对宽宏大量的王旦很有偏见一样,他对自己喜欢的人往往非常偏爱,不能正确判断他们的品行和才能。

有一次,寇准看不惯虞部员外郎冯拯比自己喜欢的彭惟节升职快,呵斥他扰乱朝政。

冯拯反击道: “寇准你提拔吕端,因为他对你有恩;你提拔张洎,因为他曲意奉承你;你提拔李昌龄,因为他胆小软弱,不敢与你对抗。这根本就不是选贤举能,而是任人唯亲,党同伐异,你才是扰乱朝廷!”

寇准大怒,又一次与冯拯争论得不可开交。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宋太宗充当和事佬,寇准语气激烈,为自己辩解。

宋太宗气得呵斥:“你这样跟我争吵,不觉得有失体面吗?老鼠麻雀都能看人眼色行事,你怎么就做不到?”

冯拯说的虽然是气话,却也不无道理。

以他提到的张泊为例,张泊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

当年宋军大举包围南唐都城金陵,反复劝李煜投降时,张泊却一直对李煜说:“万万不可投降,金陵若失守,臣第一个死节!”

他还极力撺掇上司陈乔一起向李煜表忠心:“倘若社稷失守,我二臣唯有以死报国!”

金陵城陷后,陈乔上吊自尽。张洎却带着妻儿和家财,从侧门逃入皇宫,哄骗李煜说:“臣曾发誓为国捐躯!但臣要是死了,以后谁侍奉您?因此,臣只好苟且偷生!”

后来,他在宋朝做官,去李煜那里索要财物。李煜迫于无奈,送了一个白金脸盆给他,他还暗地里埋怨李煜小气。

这样不忠不义的小人,寇准却极力向宋太宗推荐他,并跟他称兄道弟。

后来寇准落魄时,张泊第一个跳出来打压他。

寇准61岁被贬至雷州,就是拜他一手提拔栽培的丁谓所赐。

丁谓考取功名时,主考官就是寇准,因此寇准是丁谓名义上的老师。

寇准对丁谓非常赏识,多次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李沆。

李沆说:“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意思是,丁谓不是好人,不可以让他身居高位,寇准你也别跟他搞在一起了。

寇准却说:“丁谓这样的人,你怎么能压制他呢?”

李沆无奈,叹息道:“以后你后悔了就想想我说的话吧。”

李沆的话,果然应验了,寇准后来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很惨。

丁谓最初很巴结寇准,对他毕恭毕敬,做低伏小。

后来有一次皇上宴请朝中大臣的时候,汤羹洒到了寇准的胡子上,丁谓急忙为他擦胡子,寇准说: “处理国家大事的大臣,怎么如此尽心的为长官拂起了胡须?”

这话让丁谓非常没面子,而这时他仰仗寇准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因此放飞了自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处处与寇准为难。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宋真宗得了风瘫之症后,国政被刘皇后把控。

寇准力劝宋真宗将权力交给太子:太子人望所属,可代陛下理政,陛下应思社稷之重,付以神器,以固万世根本。

寇准还密令起草诏书,准备让太子监理国政。

没想到风声走漏,丁谓与刘皇后先发制人,向宋真宗告状,说寇准准备扶持太子上位,架空皇上。

宋真宗闻听此言后暴怒,将他一贬再贬。在丁谓等人的操作下,寇准一个月之内被三次罢黜。

在宣布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的懿旨时,丁谓暗中指示传旨太监在马前悬挂一个锦囊,内插一把宝剑,表示要赐死寇准。

寇准不肯自尽,神色自如地问传旨太监:“朝廷若赐我死,我必须要见到敕书。”

寇准到达雷州后,每天依旧升堂理政。闲暇时写字、会友、读经释书。

陷害寇准的丁谓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没多久就被贬官到崖州,途经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这个举动到底是何用意?没人能看得懂,估计丁谓也没搞懂,因为他随后就请求和寇准见一面,被寇准拒绝了。

被自己信任的人出卖,内心是说不出的痛!

结束语

寇准铁骨铮铮,像一颗打不烂的铜豆子。

无论他多么不受同僚们的欢迎,可是离京时有百姓相送,到雷州时,也有百姓慕名为他建房修屋。

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秤的,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老百姓总是给予他最淳朴的感谢。

寇准过于刚直,导致他在朝臣们眼中过于严厉、难以亲近、无法和谐共处。

他心胸狭隘,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又让他有时候过分关注细微处,失去了正确判断他人的能力。

由于识人不清,寇准亲小人,远贤臣,最终为奸人所害。

不过瑕不掩瑜,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即使寇准有很多缺点,使得他晚景凄凉。依旧不能排除他一心为国为民的忠肝义胆,更无法遮掩他曾经挽救大宋于水火的耀眼光芒。

用户 福垊 的回答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才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的魏征。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岁币)也没问题。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太监(宠监)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