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用户 江湖小晓生 的回答

其实我认为,姚启圣是被施琅坑了,所以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而施琅出卖姚启圣,获封靖海侯,全家贪污腐败,享受一百多年台湾地区的田地供养。天理昭昭,只能说正义有时候未必会来。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姚启圣排除万难,举荐施琅为平台都督。

福建巡抚姚启圣,在福建为官之时,意识到台湾的郑氏家族,其实对福建地区依旧有重大的威胁,所以他建议康熙皇帝,一定要想办法平定台湾。

而郑氏家族非常擅长水战,当时大清国无人是善于水战的。所以姚启圣想起了施琅,他认为施琅可以担任平台大都督,大清国的水师全都可以交给施琅来统领。

可是这件事遭到了不少满族官员们的反对,因为他们担心施琅会成为第二个郑成功。因为施琅此前就是郑成功的部下,是因为跟他不和,所以才叛逃到了清军旗下。

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者也,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清史稿》

现在把大清国水师战船都交给施琅,如果他再次投靠郑氏家族,后果可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姚启圣拿自己全家的性命作为担保,认为天下只有施琅可以平定台湾,所以也只能让他出任水师都督。

这么看来,施琅之所以能够上位,完全是姚启圣的功劳。康熙感念姚启圣如此赤诚之心,所以答应了这件事。

姚启圣与郑氏集团多年作战,所以他非常清楚郑经的水军战斗力。除非他们带兵上岸,否则姚启圣的人马压根就不是郑经的对手。只有选择施琅,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因为施琅懂得水战,而且懂得郑氏家族的作战方式。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施琅平定台湾,将所有功劳都据为己有。

施琅的确不负众望,在平台之战中表现英勇,而且逐步拿下了整个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可是在攻打台湾的时候,姚启圣始终是后方总指挥,他对施琅是有节制之权的。

这个时候施琅在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表示整个攻台的战事,都必须要让他一个人来指挥,不能让姚启圣插手。

康熙明白施琅的意思,他是担心姚启圣会抢他的功劳。如果能够拿下台湾,牺牲姚启圣的功劳又算的了什么呢?如果不答应施琅,一旦施琅反叛,那可就后悔莫及了。所以康熙果断答应了这件事,让姚启圣管好后勤工作就行了,作战方面的事情不准他插手。

七月,偕海澄公黄芳度自永福进克平和、漳平。国轩等解泉州围,进逼漳州,壁於蜈蚣岭。启圣率壮士锺宝、张黑子等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贼寨,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馀人,国轩遁海澄,乘胜复长泰。叙功,进正一品。九月,复遣仪率兵攻同安,敌弃城遁,斩其将林钦等。寻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败国轩於江东桥,又败之於潮沟。—《清史稿》

姚启圣瘪了一肚子的火,没有地方发泄。可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完全没想到施琅是这种人,所以他应该是给施琅写过指责的信,于是施琅就更加不把姚启圣放在眼里。

在攻打澎湖列岛的时候,施琅表示不允许姚启圣的人马进入台湾,并且上书给康熙皇帝,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差点就失去了战果。这可是不小的罪名,谁也没想到施琅是这么个恩将仇报的东西。

康熙当然知道姚启圣的苦处,但是施琅大权在握,又掌握了台湾,所以只能安抚。于是整个平台战役的所有成果,就都是施琅一个人的了。

幸运的是,姚启圣在战后虽然没有得到封赏,好歹也没有被惩罚。可见康熙皇帝还是比较了解姚启圣的。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收复台湾后,施琅贪腐的行径令人发指。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施琅手下肯定有不少部将会指使施琅造反,在台湾自立为王。因为满清完全没有这个实力平定施琅。可是施琅表示拒绝,但是这种心思一旦滋生出来,就很难抹去了。

所以施琅变得骄纵起来,他认为即使他不做皇帝,那好歹也应该多捞点好处吧?所以施琅在登上台湾之后,便开始大肆侵占民田。据说台南地区开垦的所有良田,有一多半都被施琅霸占。这里的田地租金都要上缴给施琅个人。

施琅家族为此在该地区沾光一百多年,而且施琅觉得这还不够。他还要学习郑芝龙,在海上收保护费。当然了他肯定做的没有郑芝龙那么大,所以他只敢欺负老百姓。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清史稿》

当时福建台湾,但凡要出海打鱼的,全都要给他交保护费,否则就没办法出去打鱼。这就相当于你得有个证件,而且每年都要为这个证件付款。

面对施琅的这些恶行,康熙也是无动于衷,毕竟施琅只是贪财,对康熙来说,只要施琅不是贪图权力,只要他不造反,那一切都好说,谁会去管老百姓的死活呢。反正都是他家唱罢你登场,老百姓还不是一直都要交租金么!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总结:平台第一功姚启圣,却只落得个贫苦病逝。

要说最冤枉的就是姚启圣,他用全家性命保举的施琅,原来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可能姚启圣在启用施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施琅的性格。

但是姚启圣为了国家大业,坚决启用施琅,可见姚启圣是多么出色的一位官员。在施琅平定台湾以后,不仅没有分一点功劳给姚启圣,反而诬告姚启圣支援不利。

当时施琅手握兵权,大权在握,所以福建地方上的官员们也都纷纷响应,向康熙皇帝弹劾姚启圣。可是康熙皇帝了解姚启圣,他知道姚启圣不可能是这样的人,于是也就没有处罚姚启圣。

说起来姚启圣可不仅仅在平定台湾上功劳最大,在平定三藩的时候,姚启圣也是功不可没。当年姚启圣跟随康亲王在江浙地区击败了耿精忠的部队,一路杀到了福建地区,彻底平定了耿精忠部。

这个时候的姚启圣,就已经体现出了他的勇敢与谋略。可惜到了平台的时候,遇到了白眼狼施琅,导致他晚年郁郁而终。

参考资料:《清史稿》。

用户 天宁阁史话 的回答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谢谢小秘书邀请。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比较复杂化,但很有意思。

1.姚启圣

姚在任广东香山知县期间,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他擅开海禁得罪了朝廷,被罢官了。

后来他平叛、劝降耿精忠立下大功,任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郑成功长子)退兵澎湖;1682年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勋卓著。

2.施琅

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台湾水师中大获全胜,并上奏清廷屯兵台湾、设府管理,力主守卫台湾。

但人称施琅是“三姓家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下部将,随郑降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得力干将;郑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郑经诛杀了施琅家人,导致施琅再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3.重赏与未赏

施琅、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大功,都是康熙时期镇压台湾抗清力量的干将。康熙帝问姚启圣想要什么奖赏,姚启圣个性耿直,不贪污受贿,人生“三起三落”,心里非常清楚历来“功高震主”会导致悲惨下场,于是只要求皇上把一些珍贵书籍赠给他,并主动辞官,所以康熙帝只重赏了施琅。

《简明清史》云:施琅、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倘若没有姚启圣的前期准备,施琅不会顺利取得胜利。康熙皇帝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功劳归于施琅,因为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4.乾隆评价施琅

乾隆并不看重施琅,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规模重新定位时,不知道如何定位施琅,就干脆把他遗忘了。乾隆官修的《贰臣传》,列入了明朝叛徒120人中没有施琅;紫光阁里 “平定台湾20功臣” 中也没有施琅。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要让大清永存下去,对投降的明军都没有好评价,就是想警告汉臣,要做忠臣,不要投降别人。

5.后人评价施琅

后人对施琅的评价也具有争议的。当时台湾的郑氏集团是华夏最后的抗清势力,有人认为若施琅能成为民族英雄,那么抵抗的人就是奸贼了;也有人认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不齿于人类狗屎堆。尽管施琅代表清朝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民间也同情郑氏,将施琅视为吴三桂之流的汉奸。

但史学家评价台湾的郑氏叫抗清,后又被定义为分裂。2006年央视首播《施琅大将军》,为施琅翻案,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用户 雍亲王府 的回答

历史上的姚启圣,称其为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其实并不为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启圣被康熙升任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平台事宜。在此期间,姚启圣做了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为顺利收复台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一,姚启圣想康熙建议采用“剿抚并用”的平台策略,一边打,一边安抚,这与康熙想法完全一致,也与权臣明珠的意见想温和,进而得到了康熙皇帝认可,姚启圣也不断瓦解郑氏集团,使之军中的军心及信心不断动摇。

其二,姚启圣在福建不断发展生产,筹措军需,并且积极配合营建海军,支持大清水师训练,为最终的武力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其三,姚启圣主政福建期间,多次打退了台湾郑氏集团的袭扰,并且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将郑氏集团的势力彻底赶出大陆。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姚启圣在满朝官员均不看好施琅的情况,用全部身家作为担保,举荐施琅统领大军收复台湾。姚启圣这样本就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毕竟施琅在此之前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作战中,均已失败告终,况且施琅本就是郑氏集团的部将,投降而来的,但是尽管如此,姚启圣依然坚持举荐施琅,进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同意。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尽管姚启圣没有参与最终与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决战与招降,但是姚启圣在主政福建的这些年里,为清朝最终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称其为平台的“首功之臣”,一点不为过。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姚启圣最终以惨淡的结局收场,恰恰是因为施琅的“恩将仇报”。

历史上的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所演绎的那样,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施琅,可以说在对待姚启圣的问题上,施琅完完全全是“恩将仇报”,甚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姚启圣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作为担保,力荐施琅成为平台统帅的时候,施琅非但没有感激姚启圣,而是担心姚启圣与自己争夺平台功劳,进而上疏给康熙皇帝,要求将“二人协同平台”,改为由他自己的“一人独断”,独自率领军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为了平台大局,予以了同意。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尽管如此,姚启圣依然尽心尽责的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工作,为大军调度粮草军需,支援水师战斗。

然而,就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便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有碍平台,于此同时,朝中又有不少官员随声附和,也纷纷上疏弹劾姚启圣。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就这样,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了施琅身上,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赏,被封为靖海侯。而举荐施琅,并且为大军平台积极调度支援的姚启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