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用户 栖山君 的回答

伍子胥为报灭族之仇,攻入郢都,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掘出,鞭尸三百,倒行逆施的行为震惊四海,千夫所指。可他不怕,他要让帝王胆寒,他不能让父兄的血白流。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诬告太子与太子太傅伍奢密谋叛乱,被谗言蒙蔽的楚平王一怒之下下令诛杀伍奢。

费无忌害怕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子胥要为父报仇,于是想要一网打尽。他用伍奢做诱饵召他们前去,若是去了就放了伍奢,若是不去就立刻杀了他。

伍尚明白,去了便是一同赴死,但是他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因此还是准备前往。临行前,他对伍子胥说:“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在这场残忍的杀戮中,只有伍子胥侥幸逃脱。在昭关,他回望着楚国立下重誓:“灭族之仇不共戴天,待我归来之时,便是灭楚之时。”

离开楚国后,伍子胥几经辗转来到了吴国,他知道,作为楚国的死敌,吴国是实现他复仇计划的最佳选择。可此时的吴国,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那么,伍子胥是如何进入吴国的权力中心的?他又是怎样辅佐吴王强盛吴国的?他的复仇计划又是怎样的?

这一切,还要从伍子胥出逃开始说起。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01

灭族之恨

在楚庄王时期,大夫伍举因敢于劝谏庄王而得到重用。到了楚平王时,伍举的儿子伍奢也因为才华出众而成了太子的老师。

当时,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也是太子的老师,但却不如伍奢一般,得到太子的重视。因此,费无忌怀恨在心,不断地离间楚平王和太子的关系,导致太子被迫逃离楚国。

没了太子这座靠山,在楚国兴盛绵延数百年的伍氏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漫天血色的屠杀中,只有伍子胥侥幸逃脱。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投奔了在宋国的太子建,恰逢当时宋国内乱,无奈之下,伍子胥只能再次带着太子一起逃到了郑国。

到了郑国后,太子建联合晋国大夫中行寅,想要推翻郑定公。计划暴露后,郑定公怒火中烧,将太子建斩杀。为了保住性命,伍子胥只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往吴国。

当时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还被楚国和越国夹击,通往中原的路被切断,发展空间非常小。后来,一个名叫巫臣的人来到吴国,通过发展军事强大了吴国的国力。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为了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强大起来的吴国开始向楚国方向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伍子胥最终选择逃往吴国,想要游说吴王发兵攻楚。

伍子胥一路逃亡到昭关,他回望着楚国,他的父亲,他的兄长,他的族人都死在了那里。这一刻,他彻底背弃了楚国,灵魂中只剩下一个信念,复仇!

逃出昭关后,伍子胥一路前行,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万分急切之时,江上的渔翁划船而来,带着他渡江而过。伍子胥感激渔翁,于是将自己的宝剑摘下想要送给他。

渔翁却拒绝道:“楚王为了追捕你赏赐五万石粮食,告发者可加封爵位,我若图金银,何必要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听罢,忙向老人道歉,临行前还不忘向老人叮嘱,切勿泄露他的行踪。老人闻言,仰天长叹:“我因你是忠良之后才施以援手,不图回报,你却疑心我。”

渔翁说罢,便拿过伍子胥的宝剑,自刎而死,伍子胥来不及阻止,追悔莫及。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之后,伍子胥又一路逃亡,饥寒交迫时,在河边遇见一位浣纱的姑娘,见她竹筐内有饭,于是上前乞讨。姑娘心生恻隐,将食物相赠。

伍子胥饱餐后,又叮嘱浣纱姑娘,对他的行踪保密。浣纱姑娘自觉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江。伍子胥没想自己随口的一句叮嘱又害死了一个姑娘,感伤不已。

他咬破自己的手指,在石头上血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伍子胥逃亡途中受过许多人的恩惠,但是他生性多疑,致使渔翁和浣纱姑娘以死明志。吴国大臣伯嚭曾评价伍子胥: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公元前521年,伍子胥历经艰辛来到吴国。不久后就生病了,因为盘缠用尽,他只好拖着病躯在吴市以乞讨为生。

不久之后,伍子胥与吴王僚搭上了关系。两人密切交谈了三日,吴王僚被伍子胥的才华征服,将他封为吴国大夫,并准备为他兴兵伐楚、

据《吴越春秋》记载:

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有人说,伍子胥是因为长相奇特被吴王僚发现的。也有人说,伍子胥是通过公子光的关系见到了吴王僚,但是,在史料中没有具体记载。

吴王僚得到了伍子胥的辅佐后,稳坐君位,摩拳擦掌地想要做一番大事业,这使得对君位虎视眈眈的公子光坐不住了。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吴王僚的堂弟,他因君位继承的问题一直对吴王僚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他怎能放任吴王僚得此良臣,于是,他想尽办法离间两人的关系。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公元前518年,楚国边邑的少女和吴国边邑的少女因为争抢桑叶,引发两个家族互相斗殴。两国边邑的长官听说后,也率军互相攻打。最终,楚国将吴国的边邑攻占。

吴王僚听闻消息后怒火中烧,于是派遣公子光为大将,出兵讨伐楚国。公子光骁勇善战,一举夺取了楚国的居巢钟离两座城池,凯旋而归。

就在此时,伍子胥便向吴王僚建议,再次派遣公子光乘胜追击,一举攻下楚国。公子光听说后,便劝说吴王,伍子胥征讨楚国都是为了报私仇,楚国未必能攻破。

在公子光的劝说下,吴王僚最终放弃了伐楚的计划。吴王僚言而无信,伍子胥多次请求伐楚无果后心灰意冷,于是,他便向吴王僚辞去了官职,带着公子胜隐居山林。

伍子胥和吴王僚分道扬镳,这给了公子光可趁之机。不久后,公子光便前来拜访了伍子胥,并提出愿意为他筹备伐楚之事。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当阴谋家遇到了野心家,两人一拍即合。若是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取君位,那么作为交换条件,公子光愿意助伍子胥兴兵伐楚,报仇雪恨。

不久之后,伍子胥便将好友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并秘密商议了刺杀吴王僚的计划。为了保证刺杀能顺利成功,公子光还将著名的鱼肠剑给了专诸。

公元前516年,正当伍子胥在准备刺杀事宜的时候,楚平王驾崩了。当公子光将消息告诉伍子胥的时候,他悲愤地说道:“他居然死在了我攻楚之前,我不能手刃仇人,如何报仇。”

伍子胥冷静下来后,思索再三,他认为此时楚国新丧,国内必定大乱,这正是攻楚的大好时机。待到吴王僚将身边的亲信大将派出,公子光便可行刺杀之事,一举两得。

公子光听取了伍子胥的建议,立刻进宫面见了吴王僚。不久之后,吴王僚便出兵伐楚,前方捷报连连,随后,公子光以请庆祝为由在家中宴请吴王僚。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公元前515年四月,公子光在地下的密室埋伏下数位身穿铠甲的武士,静等着吴王僚的到来,准备在宴会上实行刺杀。

不久后,吴王僚便派出大批卫队,护卫从王宫排到了公子光的家中,这些都是吴王僚的亲信,他们身姿挺拔,手持长矛,夹道而立,一派威严肃穆。

吴王僚的严密防范并没有让公子光退缩,喝酒喝到尽兴时,公子光便假借身体有恙离开了宴席,进入了地下室,让专诸将鱼肠剑放入烤鱼的肚子中,然后将鱼进献上去。

专诸端着烤鱼一步步地向毫无防备的吴王僚走去。等专诸将鱼放置在案桌上时,吴王僚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尝这美味,并未在意献上鱼的专诸。

就在此时,专诸掰开鱼腹,取得鱼肠剑,趁势杀了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其侍卫也当场将专诸斩杀。

就在吴王僚的手下混乱不堪,不知所措之时,公子光趁机放出了埋伏已久的武士,将吴王僚的手下全部消灭。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吴王僚死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为报答专诸的舍命刺杀之情,阖闾将他的儿子封为上卿。

经过这次刺杀事件后,阖闾用匣子将鱼肠剑封存了起来,永不再用。

虽然吴王僚死了,但是他的儿子庆忌还活着,他一日不死,阖闾便无法稳坐君位。为了替阖闾扫除障碍,尽快兴兵伐楚,伍子胥又找到了义士要离,刺杀了庆忌。

伍子胥扶持阖闾登上君位,借此进入了吴国的政治中心,为了早日实现他的复仇大计,他帮助吴国建造了阖闾大城作为根基,大力发展经济,囤积粮食,充实兵库,为伐楚做好准备。

此时的吴国,北边是吴王俩的旧部所占领的钟吾国、徐国,南边是虎视眈眈的越国,西北是楚国,它既是吴国的宿敌,也是吴国成就霸业道路上做大的敌人。

楚国实力雄厚,地大物博,兵多将广,导致吴国周边的许多小国都依附于楚国生存,使得吴国呈现孤立之态。因此,与楚国开战不仅是伍子胥的个人恩怨,更是吴国不可回避的命运。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02

吴王伐楚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想要挥兵西进,于是叫来伍子胥商议。

虽然伐楚势在必行,但是伍子胥也明白,想要灭了楚国,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力,还需要过硬的军事实力,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能指挥行军打仗的军事天才。

于是,伍子胥一边大力发展吴国的经济,一边派人寻遍吴地,终于找到了隐居在吴国钻研兵法之道的孙武

孙武出身齐国贵族,当时的齐国各大家族之间明争暗斗,孙氏一族不愿被牵连,便举家迁到了吴地生活,伍子胥得到消息后,便立刻亲自前去拜访。

伍子胥见到孙武后便说明来意,想要请他入仕为将,孙武听罢便将正在编纂的兵书递给伍子胥道:“在下遍观天下战事后编纂了此书,还请大人指正一二。”

伍子胥只见竹简上写着孙子兵法,翻开后见上面写着:

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伍子胥读罢,不觉赞叹道:“真是妙啊!”

于是,孙武便问道:“这五条知胜之道,大人认为哪一条最重要?”

伍子胥不假思索地回道:“当然是第五条,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武却反驳道:“不,最重要的应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是战前的深思熟虑。”

伍子胥听罢,也辩驳道:“在下以为,自古以来,不乏智勇双全的将才,但到头来大部分被昏君所制,实在痛惜。”

孙武见状,反问道:“不知当今吴王是昏君还是明君?”

伍子胥听罢,大笑起来。一番交谈之后,伍子胥震撼于孙武的兵法之道,便将孙武引荐给了阖闾。但是,阖闾对籍籍无名的孙武并不感兴趣,伍子胥反复推荐了七次才答应接见。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孙武见到阖闾后,便献上了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篇,当阖闾看到有首篇兵法名为《计》的时候,不由地问道:“这首篇兵法为何要叫计”

孙武回道:“计是指战前于庙堂做出周密可行的作战计划。”

阖闾继续问道:“有计划便能百战百胜了?”

孙武又回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阖闾听罢,冷笑道:“知己知彼?率军出征的君王将领有谁是不熟悉自己的军队的?两军对阵,将领又怎会不知敌军情况呢?这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怎么能叫兵法呢?”

面对阖闾的嘲讽,孙武却不以为意,反问道:“自古以来,大小战争不计其数,依大王之见何有胜负之分?”

阖闾高声回道:“胜负之分皆在强弱,就如当年,秦霸西戎。”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孙武笑了笑继续反问道:“那同一个秦穆公为何会兵败崤山。”

阖闾回道:“那是因为秦穆公没有听从军师蹇叔的劝谏。”

孙武又问:“那蹇叔劝谏了什么?”

阖闾道:“秦军远征,军力疲惫。”

孙武听罢,拍案说道:“不错,这就是在下所说的不知己。大王刚才说强弱定胜负,当年长勺之战,齐强鲁弱,为何鲁胜?”

阖闾回道:“鲁国大将曹刿在作战时待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以逸待劳。”

孙武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知彼。”

阖闾与孙武一番辩驳下来,对孙武的军事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肯定,但是他还是想亲眼见识一下孙武的带兵能力,于是说道:“先生能将这兵法当场操练演阵,让寡人一睹为快吗?”

孙武欣然领命,可是当阖闾下令带两队军队前来时,孙武阻止道:“大王,不需要士兵,用您身边的歌姬宫女便可。”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在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中,谈及的国家大事可以说融汇了强国胜战的法则,这的确让阖闾颇为兴奋。但是,孙武手握奇书却隐居山林,这让阖闾心存疑虑。

春秋乱世,盗用功名者大有人在,孙武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吗?可是,在伍子胥看来,孙武是个旷世将才,吴王能否重用孙武关系到吴国的命运和他的灭族之仇。

同样的,孙武也对这个弑君夺位的吴王阖闾难以信任。因此,他在献上兵法十三篇的时候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用之必败,去之。

这是孙武对吴王的考验,意思是,吴王能否听取我的计谋关系到战事的胜负,也关系到我是否能够留在吴国,这句话既是警告,也是带兵之道。

于是,一场彼此的试探开始了。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这日,校场上,孙武将吴王宫的宫女们分为了两队,由阖闾的两个宠妃担任队长。孙武三令五申指挥宫女们执行自己的命令,但是宫女们却置若罔闻,嬉笑其间。

见此情形的阖闾便觉得阖闾难当大任,在大殿上说的都是大话。

孙武见宫女们不遵守军纪,于是怒吼道:“停下,我三令五申,尔等却藐视军令,不尊将令,当以军法论处,来人,拖下去斩了。”

阖闾见孙武动真格的,于是立刻阻止道:“你竟敢斩寡人的爱妃。”

孙武见状劝谏道:“大王,军令不严,军法不整,上行下效,吴必亡。”

阖闾见孙武口出狂言,不禁怒火中烧,正要治孙武的罪,孙武又继续说道:“大王,操练演阵岂是儿戏,她们藐视军法不仅是藐视我孙武,更是在藐视大王啊,难道大王想要成就霸业只是说说而已吗?”

阖闾见孙武如此说,也不再阻拦,只能任由孙武将他的两位爱姬拖下去斩首。自此,军令之下再无儿戏,被孙武威严震慑的宫女们也不敢再嬉戏,遵从孙武的号令,认真演练军阵。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吴王阖闾见识到军纪严明的孙武将柔弱的宫女变成能战士的能力后,心中的疑虑顿消。之后,他拜伍子胥为相,封孙武为将,君臣同心,共图霸业。

春秋时期,因吴国民风彪悍,野蛮善战,在各国的眼中无异于蛮夷。而且吴国崇尚兵刃克敌,因此以铸剑闻名四海。

当时,吴国的铸剑技术已经远超中原各国,而干将、莫邪两位铸剑大师的传说更是吴国的铸剑技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传说,干将、莫邪为了给吴王铸剑,舍身跳下熔炉,吴人的血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寒光利剑终究不过是匹夫之勇,自从孙武被封为吴国大将后,他开始施展自己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将兵法变成了除利剑之外吴国又一强盛的武器。

自此之后,吴国的兵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吴王阖闾为检验孙武的练兵能力,故意派人将剑架在士兵的脖子上,剑刃割进肉中,血流不止,吴国的士兵却丝毫不惧。

吴王见状,再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野心,决定发兵攻打楚国。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公元前512年,吴国发兵攻打了楚国的附属国钟吾国和徐国,首战告捷。于是,信心十足的阖闾便要发兵攻打楚国。

阖闾的想法很简单,吴军大胜,应陈胜追击,一鼓作气灭了楚国,一来可以扩张吴国的地盘,而来也可以实现当初的承诺,为伍子胥报仇。

伍子胥听了阖闾的计划,自然是万分支持,可是孙武却觉得不妥,于是阻止道:“大王,此时我们还不具备伐楚的条件,必须要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再伐楚才可取胜。”

阖闾闻言问道:“那依你之见,何时攻楚最为合适?”

孙武回道:“大王,兵者诡道也。如今楚国强盛,我们可将军队分为三部分,每次出一师以击楚,如此轮番去扰乱,楚国疲于应付,长此以往,楚国国力必定被削弱。此时我们趁机发展,等楚弱吴强,我们再以三军攻之,自然胜券在握。”

阖闾听罢,接受了孙武孙武三师肆楚的战略方针。之后,吴国连续出兵,声东击西,水陆两线频繁袭击楚军,让楚军疲于奔命。

而在骚扰楚国的同时,孙武日夜操练吴军,在他的训练下,吴国的军事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越。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公元前506年,经过了多年的拉锯战,楚国的国力被消耗殆尽。渐感时机成熟的吴国派遣了三万精兵乘坐战船沿淮河而上,大举进攻楚国。

当接近楚国边境时,孙武却下令让吴军放弃战船绕道山路前进,这让伍子胥十分不解,于是问道:“孙将军,吴军熟悉水性,善于水战,为何要高聪陆地进军?”

孙武解释道:“用兵作战,兵贵神速,只有让楚军意想不到,我们才能打他个措手不及。水陆虽近,但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趁此机会加强防备,如此就难以攻破了。”

在孙武的命令下,吴军奇袭至汉水东岸。突然出现的吴军让楚王大惊失色,急忙调集全国二十万兵力迎击楚军。

阖闾听闻楚国派出了二十万兵力大惊失色,孙武却不着急。他向阖闾建议,让吴军假意与楚军对决,且战且退,少战快退,拖垮楚军,然后再致命一击。

阖闾采纳了孙武的建议,指挥吴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了郢都三百里外。此时的楚军一路疾行快追,二十万大军早已首尾不接,疲惫不堪。

孙武看准时机,立即下令反攻,吴军五战五胜,势如破竹,一举攻入了楚国的都城,楚王仓皇逃窜。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此时的伍子胥站在郢都的城墙上,看着曾经的故国,他悲愤道:“十六年了,我终于回来了,灭族之仇终得报啊!”

吴军攻入郢都后,吴王阖闾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伍子胥更是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掘出,辨尸三百才解了心头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听闻消息后,派人劝说伍子胥道:“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伍子胥却回道:“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申包胥虽然理解伍子胥的复仇行为,但是对他鞭尸的过激行为却不认可。如此作为只能泄愤,更会激起楚国的民愤,他希望伍子胥能够收敛一点,可伍子胥却仍旧一意孤行。

最终,吴国礼制尽失的行为震动华夏,各诸侯国以正义之名发兵干涉。吴国迫于压力,只得撤出了占领近十个月的郢都。

然而,楚国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再也不复往日的辉煌。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03

最后

柏举之战后,重创楚国的阖闾最终带领着吴国走上了连年征战的道路。向南讨伐越国,向北与晋国争锋,吴国武力逐鹿,获得威名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公元前496年,在吴越之战中,阖闾被勾践重伤,不治身亡。

公元前484年,重臣伍子胥与新任吴王夫差政见不合,大臣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夫差便赠剑令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愤恨不已,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让家人在他死后将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的铁蹄踏平吴国的都城。伍子胥闻言,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抛于钱塘江中。

伍子胥是忠臣吗,未必是。自从家族覆灭,他的人生中仿佛只有复仇二字,他从不畏惧强权,于庙堂上对抗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让帝王们为之胆寒。

曾经,伍子胥倒行逆施,枉顾礼制,哪怕那个人是楚国的王,杀他父兄,他就一定要鞭尸泄愤。哪怕那是他的母国,他也要覆灭楚国。

如今,吴王夫差逼他自尽,他就留下了越灭吴国的语言,哪怕那是助他复仇,他曾经奋力为之拼搏的国家。

最终,吴国的下场也正如伍子胥所言。公元前473年,吴国因骄横蛮武,失义于天下,被越国所灭。

自此,华夏大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战国!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用户 国家人文历史 的回答

伍子胥,春秋末年吴国的改革家。他辅佐吴王阖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吴国国力大增。但他没能劝阻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反而因为小人进谗言而被吴王杀掉。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实现了自己的部分抱负,但没能实现自己的终极理想。他性情刚烈,爱憎分明,又带了点不受礼法约束的桀骜不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盖因他对旧主的态度睚眦必报。但在笔者看来,这个人是治国大才,目光长远,且恩怨分明,是一位忠臣。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伍子胥出身楚国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少傅,辅导太子建。太子建被费无忌陷害,伍奢受到牵连。费无忌还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十分有才,不杀掉的话必成祸害。不如设计以伍奢为质,将之召来杀死。”楚平王听从。伍子胥看透了这个计谋,劝伍尚与之逃走。伍尚怕逃走了也报不了仇,反而惹天下人嘲笑,选择赴约。果然,两人都被杀死。伍子胥无奈,与太子建奔郑,太子建在郑国起事不成被杀。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奔吴。路上重重关卡,难以渡过。殚精竭虑的伍子胥一夜白头,便将计就计,乔装打扮,终于到了吴国。伍子胥劝吴王攻楚,但卷入继承人的纠纷,故暂时隐退田野。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直到吴王阖闾即位,用伍子胥攻打楚国。伍子胥利用自己对楚国的了解,建议吴国联合唐国、蔡国共同攻楚。吴国大获全胜。吴军攻到郢都时,伍子胥没找到昭王,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掘开,鞭打尸体三百下,发泄心中怨恨。气的楚国臣子申包胥骂他违背天理,离灭亡不远了。而伍子胥则回答说:“谢谢评价,不会让你如愿的。我还就倒行逆施了。”这件事情影响了后人对伍子胥的评价,认为他罔顾伦理,枉为人。但实际上,换位想想,伍子胥从朝中贵族家破人亡,变为异国臣子,仅仅是因为小人作祟,他心中怎么可能不恨呢?

伍子胥是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人。对于帮他完成复仇的吴国,他尽心尽力。先是针对吴国提出改革策略:一是整顿经济,大型农桑,把楚国的先进技术传到吴国,还修筑水利,胥江通航。二是整顿军队,重用军事家孙武,严厉练军,教育与法纪相结合,提高军队战斗力。如此,吴国终打败楚、越,成为霸主。伍子胥看到了勾践的威胁,多次劝谏夫差。但在伯嚭的谗言下,夫差赐剑给伍子胥,令他自杀。伍子胥无奈之下只得自杀,但在临死前还对家人嘱咐,要家人把他的眼睛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到越国灭吴。此间之无奈与愤慨,可想而知。伍子胥本可以对勾践这个隐患置之不理,甚至在夫差下旨前逃跑,但他没有,只因他一腔热情付与吴国。司马迁曾对他评价道:“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梁启超也说过:“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伍子胥正是这样一个有大才干、至情至性之人。

用户 关陇一缕风 的回答

就伍子胥本人来说确是将才,尤其一夜白头成了千古绝唱,为报仇背楚投吴,引吴军阀楚,鞭尸吴王。至此伍子胥的历史使命完结,历史性的人物本身有他的局限性,伍子胥这样,屈原,项羽,韩信何不是这样,个个都惊天伟地,但都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是某个人能改变的,以上各位哪个不是英雄壮举,可没一个善终,因为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些人所服务的阶级,不会有好结局。以史为鉴方知成败得失之必然,我们不评论历史人物,但可借鉴历史免走错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