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用户 爱国者ws 的回答

先说结果,他打不过刘邦。

作为“兵仙”,他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打天下,但做人王,要能驾驭人心统天下。

韩信能做“兵仙”,但成不了“人王”。因为刘邦可以看透韩信,韩信却不懂刘邦。

前196年,刘邦当天子的第十年,汉朝廷的长乐宫发生一起震惊朝野的杀人案。

淮阴侯韩信被手拿棍棒和竹签的宫女们,围殴致死。

随后,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被杀光。

明星战将淮阴侯被杀、还死于宫女之手,这事听着就骇人听闻,所以这事成为西汉重要新闻,传至后世仍然沸沸扬扬。

事情是吕后和萧何策划的,人是萧何诳来的。

杀人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方法。因为刘邦许诺韩信“五不死”,“没有杀韩信的刀,没有捆韩信的绳子,见天见地见君王不死”。

所以韩信被套在了麻袋里,假装天地君王皆见不到,既没用绳子也不用刀,一代战将,卒。

而这个时候,刘邦正亲率兵马在围殴不听话的小弟陈豨。

韩信开挂的从军生涯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等等名场面。

继孙武、白起之后一直到韩信出现,在军事才能上,几乎无人可出其右。

连力能拔山的霸王项羽,都被韩信搞得绝望得拔剑自杀了。

韩信开挂之前,刘邦挑衅项羽可是次次被揍,最险的时候差点被项羽“追尾”。

韩信身高体阔,还会武术。呗后世称为“兵仙”,这样一个人物,看着很厉害,但让他造反肯定成不了,有两个原因:

一是城府不够。打天下倚重的是调兵遣将,坐天下倚重了解人性,两者并拥者可称王,韩信善于调兵遣将,但在悟透人性上远远不如刘邦。

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2岁,刚好大学毕业的年纪,韩信投军参加工作了。

但因傲字让自己难遇伯乐。在被萧何“月下狂追”之前,韩信多年从军,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兵甲“一枚。

在项羽身边做郎中,项羽好比韩信的“电风扇”,韩信的点子,见一个吹一个。

刚到刘邦这边,就莫名被别人的案子株连,直接被绑到刑场上准备杀头。

关键时刻,他在刑场上嗷了一嗓子,吸引了刘邦亲信夏侯婴的注意,侥幸捡了一命后就任治粟都尉,然后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他的伯乐——萧何。

《史记》中说,任治粟都尉期间,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和萧何聊了几次天,就被萧何认定是人才,便月下狂追,这几率太小了,而且萧何也不是一般人。

萧何作为秦朝的公务员,有着常人没有的识人眼光,不然他不会辞职跟刘邦“干革命”。

所以这个“奇”字的评价,定是来自韩信做治粟都尉时的工作业绩。

“治粟都尉”这个职务对于刘邦一伙来说,并不是个好干的职务,属于权小责大。跟现在的基层工作一样。

这个职务要负责军粮的生产、转运各种琐碎事务,内容繁杂,做好了未必有功,出问题必有锅。

而刘邦刘邦被项羽封汉王,领地是巴蜀加汉中的四十一县,这里地形条件恶劣,物资转运是大难题。

加上战乱,人们生产热情并不高,所以粮食少,路难走让萧何这个负责后勤的主管也很挠头。

但萧何却被刘邦夸赞,“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说明萧何克服了这些困难。

韩信作为萧何团队的一员,被萧何夸奇才,必然是在这期间做出了工作业绩。

如果韩信是个“嘴炮”,萧何必然不会“月下追韩信,越追越起劲”。

但是韩信城府不够,受不了委屈,爱耍性子,也是他不被项羽重用的原因之一。并不是谁都可以遇到自己的“萧何”。

这种性格,说是任性也不为过,任性就会难容人,因为有才的人都会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

所以有本领的人是不会跟随他的,即使他侥幸得了天下,也只是过路神仙。

而刘邦恰恰以人尽其才见长,他所做的只是让所有人能最大程度发挥特长,因为他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陈平善于用诡,但他身负恶名,贪财好色,还与嫂嫂有不正当关系,而且是从项羽那里过来的,照我们普通人的标准,是不会愿意与他为伍的。

但刘邦偏偏可以容他,还力排众议让他做了高官。结果陈平用诡计玩命帮刘邦赚取天下,连项羽的第一谋臣项梁,都被陈平搞的和项羽互不信任。

成大事需要容人、容事,韩信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怎么容得下别人?

所以韩信是个将才,当不了统治者。

二是政治“小白”。本领还未被认可,脾气却又上来了,久不见刘邦安排工作,韩信撒丫子又跑了,如果没有萧何,他可能又要去水边钓鱼了。

好在追回韩信没多久,他便开始了开挂之路。

平定三秦,灭魏、代、赵三国,促使燕国降服,打败齐国又在垓下搞的霸王别了姬。刘邦最后夺得天下,韩信功劳甚巨。

但韩信在齐国平定之后,却向刘邦上书表示希望做代理齐王。

当时,项羽正在荥阳围殴刘邦,老板被打的半死,韩信却在趁火打劫,坐地起价。

刘邦很恼火,但为了让韩信这个小弟过来帮忙,刘邦不得不封他为齐王,还去了代理俩字。

这说明韩信的政治智商太低,如果你不造反,关键时候跟老板谈条件,即使救了老板,老板也会认为你不可靠。

更何况老板是刘邦,他从底层一路靠识人用人到称帝,如果没两把刷子坟头草都几丈高了。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封为楚王,结果他收留敌方旧臣钟离昧被刘邦“拘了”。

刘邦将韩信押回洛阳,并没查到韩信谋反的证据。念在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这相当于给了韩信台阶下。

这时他应该收敛锋芒,夹着尾巴做人了。

但过了一阵子,刘邦召唤韩信拉家常时,谈起了朝中将领的才能,韩信对他们都嗤之以鼻。

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

老板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这可能是一道送命题。“陛下能带十万。”韩信想了想之后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急忙解释,但解释什么也没用了。

韩信大概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说他造反,他并没有实际动作;说他不造反,他又处处踹老板的“命门”。

韩信是个军事人才,但不精通政事。军事上聪明,政治上糊涂,如同一匹千里马蒙着眼睛跑夜路,掉沟里是早晚的事。

韩信能成为兵仙,其实得益于刘邦的知人善任,如果刘邦不在他身后支持他工作,依照韩信的表现,稳住队伍都会很吃力,更不用说统兵打仗了。

统兵就是统人心,韩信的表现,可以指挥一支内部稳定的军队,摆出各种阵型;但他做不了带头大哥,因为他不通人性,驾驭不了人心。

用户 江晓风残 的回答

我们来看,韩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机会:

1、井陉关击败陈余而灭赵后,韩信大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赵王,或者干脆自立。按照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

这就是李左车的合纵建议:

向燕国秀肌肉,要求燕国联盟;燕国同意结盟后,齐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也会和赵国联盟。在北有燕东有齐两个盟国稳定后方下,赵国何惧南方的西楚和汉,更有可能一统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图也”

联盟燕、齐,击败楚汉,一统天下,这就是李左车给韩信的建议。虽然李左车没有明白建议韩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图也”已经点明了自立的建议。

但韩信只是听从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劝服燕国,其后更发兵攻打齐国,更将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赵国,拱手让给张耳!

其后刘邦因为兵少,东渡夺取了韩信兵权,只给了韩信赵国相国这个职位,还下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李左车联盟燕齐而一统的策略,就这样被韩信白白浪费了。

李左车真的是遇人不淑:劝陈余坚守,陈余不听;劝韩信联盟燕齐,韩信只听了一点!一个本来可以和张良、萧何等人齐名的机会就这样被别人浪费了。

2、在刘邦封韩信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说服韩信反刘邦。武涉已经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而韩信的回答是:项羽不重用我,刘邦重用我!可见当时韩信依然是还是一个臣子的心态——投靠明主!没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3、蒯通劝韩信自立。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立脚点虽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议: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蒯通的话有下面几个层次:

1)、楚汉陷入僵局,双方均无力击败对方:“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和武涉一样都赞同韩信三分天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即,如果韩信自立,齐、楚、汉三国势力均衡,哪一国都害怕对方联盟对付自己,因此谁都不敢坚持进行战争。

3)、齐国联盟赵国和燕国,进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项羽在咸阳进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诸侯。当了韩信做齐王时,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没有几个存在了。

对有功之人进行封建,是当时的需要和主流——否则刘邦也不用大封异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车的联盟燕齐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进一步的规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动计划是: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其目的是: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议是对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议,根本目的是制约楚汉而让齐国称伯。


至于帝的名分,按照当时的可能,应该是下面这几个人:

1、东周姬姓后裔;

2、秦朝嬴姓后裔;

3、楚国后裔,或楚怀王后裔;

4、田齐后裔。

姬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恢复六国建立诸侯,劣势是没人记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号中从来没有包括恢复周天子的说法;

嬴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嬴姓是第一个皇帝,曾经的天下之主,作为天下共主是最合适的,劣势就是若立嬴姓——当初我们起兵是干吗来了?灭秦又立秦?

楚国后裔,最大的优势是从楚怀王到楚义帝,但劣势就是楚义帝是楚人所杀的,面子不好看,谎言不好说;

田齐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对韩信最有利,但劣势就是项羽难以接受,但如果是齐王建的直系,项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谁做皇帝,其封地只有两个选择:

1、洛阳,即东周之地;

2、彭城,即宋国之地;项羽还是迁都去扬州吧!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4、钟离昧劝韩信自立。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础还在。钟离昧劝韩信自立的话,就显得非常委婉了: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钟离昧的这句话,点出了韩信在当时自立的基础:

韩信若自立,当年项羽的部属,必然因为钟离昧受到韩信重用,加上刘邦杀项羽的恩怨,纷纷投奔韩信。

即,若当时韩信自立,韩信拥有齐国部将和项羽部将两大部分,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两份人才!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小看的。

另外的优势,还有,就是英布、陈豨——一心想反的人,韩王信、卢倌——这两个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这些异姓诸侯也注定了即便韩信自立,刘邦也不敢打动干戈的原因。

在韩信拥有齐国旧部、项羽旧部的优势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势力,刘邦若发动战争,那他就成为了第二个暴秦了。

5、韩信和陈豨合谋反叛。虽然《史记》记载是韩信主动建议陈豨反叛,但韩信是否在关中无兵无权的情况下反叛,证据不足。就不多说。

总结:

在灭赵后,李左车劝韩信自立为赵王,联盟燕齐而一统天下,韩信拱手把机会浪费;

在灭齐被封齐王后,项羽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以当年项羽不给他做将军为由拒绝——韩信的眼界太低了,无话可说;

蒯通,不但建议韩信自立以三分天下,还给出了二次分封而称伯的计划,但韩信面对这个比李左车、武涉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犹豫不决而浪费机会;

在被从齐王徙为楚王后,钟离昧劝韩信自立,以整合韩信和项羽两部人员,但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了刘邦。

上天给了韩信四次自立的机会,但韩信一次次的浪费,最后竟然在临死时,责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和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有得一比。

韩信浪费四次自立机会,不责怪自己却去责怪老天;项羽不懂合纵,一心莽撞和刘邦作战,却不东和齐国议和、封彭越为王以安抚、北援助赵国陈余或离间韩信和刘邦关系,整整3年都在和刘邦进行攻守之战,最大的责任是他项羽而非老天。陈余的赵国和田荣的齐国不灭,刘邦也无力击败项羽。

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把责任推给老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用户 福垊 的回答

韩信本该是开国皇帝齐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却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齐、汉、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汉,最好一统天下齐王朝或楚王朝!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韩信曾一阵见血地支出项王的最大毛病是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韩信的妇人之仁简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阴侯韩信株连家人再无后!韩信军事的强悍和韩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韩信及其家人的悲剧!

军事上的强悍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韩信度陈仓、定三秦、虏魏、平代、破赵、收燕、灭齐、围楚!正是韩信,让困于蜀地的刘邦麻痹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做好准备后突袭三秦,占据关中之地,向东擒魏豹。然后配合刘邦突袭代国,效仿当年马服君阏与之战,一举清除了赵国的屏障代国。然后,一鼓作气对赵国发起了井陉之战。大败赵国后,韩信采纳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修书一封就将燕国纳入囊中。接着韩信就向齐国下手了,本来齐国这时由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将齐王说服投降了。韩信犹豫着打不打齐国,他的谋士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郦食其靠着你威名对齐王威逼利诱让齐王投降,这功劳不救让一个书生给抢了吗?韩信在齐王麻痹,准备投降撤掉边防之际,攻打过来。项羽见势不妙,派龙且助攻。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他以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韩信。韩信为了龙且的神助攻,还专门上游拦水。龙且一看河水更浅,渡河就更兴奋了。兴奋后来就变成了兴奋死,韩信放水了,水淹龙且!最后,韩信、彭越、刘邦、英布他们对项羽完成了合围!

政治上的弱智

项羽死了,韩信倒霉还远吗?不远了!刘邦先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好能实现调虎离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齐王韩信反抗刘邦那也是死路一条。理由就是井陉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微服私访夺权了。但您知道吗?被调虎离山后的韩信,刘邦都不敢跟韩信交战,因为刘邦在军事上根本不韩信的对手,所以才有天子巡游召见诸侯的套路把韩信给扣起来,软禁到长安,降为淮阴侯的,这下不是调虎离山而是把老虎关到笼子里了。之前多好的机会,他都因为把刘邦视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妇人之仁给毁了,谁劝都不听,对得起良心,对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属。

其实韩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统天下

1、大齐王朝:

韩信灭掉齐国时,他所管辖至少势力范围是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当时韩信的实力非常强大,引发了刘邦的猜忌和项羽的青睐。其实这时的韩信,刘邦不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灭赵时,刘邦就偷偷潜入他的军营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后的收燕、灭齐中,他功高震主,最让刘邦忌恨的有两点。

第一、韩信的争功导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在大功告成后落下了被人借刀杀人的下场。

第二、刘邦被项羽打的招架不住,韩信却派人来刘邦这里“跑官”——要做假齐王!

此时的韩信,内有谋士蒯彻,外有项羽暗中支持,必要时联合匈奴,他只要在积极准备地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轻易而举。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2、大楚王朝:

就是韩信被刘邦调虎离山,调到楚地当国王。他同样可以在楚国励精图治,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跟九江王他们保持暧昧。在刘邦平叛诸王时,趁刘邦京城空虚,必要时联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前方交战还没得利,后方又被侵占,势必会导致刘邦的失败。韩信自然而然就能对刘邦取而代之,那些诸侯王因为韩信更厉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齐、汉对峙

中策就是韩信保持者齐国、燕国两地,对于楚汉之争,作壁上观就行。等刘邦战胜项羽后,韩信依据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加上刘邦是自己的老领导,韩信也会对刘邦高抬贵手,两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2、楚、汉对峙

就是韩信调到楚地为王,刘邦不敢攻打韩信,但刘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么,韩信就会和刘邦一起灭掉英布。同样的是韩信感觉刘邦有恩于自己,力求两国相安无事,各自罢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齐、汉、楚鼎立

韩信为齐王时,蒯彻和项羽的使者武涉对韩信说,你现在帮刘邦,刘邦赢;助项王,项王胜。福垊就认为,只要韩信中立,刘邦、项羽他们俩只要有长远的眼光就不敢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就怕有人捡漏,左手渔翁之利。而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国时代!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2、楚、汉、九江鼎力

同样的道理,韩信是楚王时,刘邦也不敢对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们玩命了,必然一死一伤。而韩信这个兵仙,必然会趁火打劫,让伤者也亡。他们基于这个因素,同样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韩信却选的是下下策,给刘邦送上了好哥们钟离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钟离眛自杀前还对韩信说自己眼瞎,竟然没看透你,你也会很快玩完的。刘邦见韩信离开了楚国,带着人头来拜谒自己,叫了两个武士,一代韩信就被称了刘邦的囊中物了。韩信悲惨的命运,从此也就决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