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用户 好人长安君 的回答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一般来说,当河南人跟外省人谈论高等教育说到河南高校时,往往绕不开两所学校:河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

河大曾经贵为民国十大国立大学之一,不能说比肩现在那几个知名大学——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武大等,但在建国之前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绝对比现在地位高的多。河大的拆分一直被河南人耿耿于怀,毕竟从今天来看,这可能是河南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最为知名的一所高校,尤其是当前的河南缺乏985高校,而河大拆分出去的院系则相继成为其他985、211高校的基础院系,这不得不让河南人倍感无奈。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河大的拆分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也并非仅针对河大,所以河大后来的遭遇尽管令人惋惜,但人们都能理解。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如果说大家因河南大学的拆分而对河南高等教育有所同情的话,那么国人对于中科大跟河南的缘分往往更多是嘲讽态度——给你你不要,现在后悔了吧?

笔者大学时期也跟安徽的舍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说河大的拆分是无奈是时势使然,那么中科大当初首选河南却被拒绝,最终被安徽接纳,那这算不算是河南自己的问题?

我曾经也怒其不争,认为这样的一所高校即便砸锅卖铁,河南也应该将它留下。

但是当我看过一些六七十年代的资料,再结合时代背景再来看这件事,我发现当初河南跟中科大确实不合适,河南当局所做的决定也并没有错误。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首先第一点,特殊时代背景导致的“京校外迁”,本身只是个过渡策略。

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京校外迁”,实际上包含了多所北京高等院校的“南迁”。为什么南迁?高赞回答也讲到了,那时候中苏交恶,边境冲突加剧,国内外形势比较紧张,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央决定进行战略疏散,将包括中科大在内的十余所高校迁出北京。当时河南作为京校外迁主要的考察地点之一,除中科大之外,还有北京经济学院(河南息县)、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河南固始县)、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郑州)等,这些外迁高校基本上都有两个客观条件存在:

第一,形势和缓后,这些高校有极大概率回迁北京。这从选址中可以看出,外迁高校选择的地方往往都是三线以下城市,硬件标准低,这即决定着外迁能够快速完成——不需要大规模建造校舍等,同时也决定着外迁高校回迁的成本很低——没什么可留恋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外迁高校之于当地,就像是拎包入住的旅客。

后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和北京经济学院果然都回迁到了北京,这也就是后来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经领域顶尖学府)和首都经贸大学。唯一留下来的是北京水利水电,也就是后来的华北水利水电。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中科大当时的第一选址是河南南阳。省外的同胞们可能不了解南阳,这个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河南人口最多的地区,当然南阳盆地也确实很养人,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在河南人四处逃荒的年代,中科大这样大的体量和这么高的规格,南阳很难给中科大提供一个满意的物质条件。

有人说南阳没有能力那就举全省之力啊。但事实上对整个河南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永远是我们的第一任务(至今也是),而令人难受的是,当时连自身温饱问题都很严重的河南,还需要每年提供粮食,当然了河南并不是孤例。粮食问题的解决基本上已经到了90年代。

当然如果中科大当时选择的是在新省会郑州办校的话,那么郑州很可能就会满足中科大的要求,但这里面是有条件的,中科大脱离南阳回北京,和脱离郑州回北京,这是两码事。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第二,当时的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里我得说一句,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突破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很多人指责河南当时的目光短浅,都是以现在中科大的辉煌为前提,这就有点像我们看电视,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剧中的人物表现,尤其是悬疑推理类,总觉得好人太傻。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都属于事后诸葛亮,都在用结果来反证原因。

当时存在两个情况,第一是河南当局知道中科大的分量,但也知道留不住中科大,所以没有做出远超预期的“努力”;第二就是当时的大学跟现在的大学很不一样,学校里正经学习的人很少,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也很小,而且大学几乎无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大的影响,这跟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用直白点的话来说,河南当时很缺粮食,很穷很穷,河南需要的是能解决这种问题的力量,但中科大当时没这种能力。实际上当时的绝大部分高校也都没有这种能力。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其次第二点,中科大自身有选择标准。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你说河南拒绝中科大事出有因,那安徽为什么就能克服?

有人说当时中科大南迁有点像是外商投资,看哪里招商条件好就去哪里,但现实比招商要复杂的多。首先我们要知道,中科大在那个年代并不吃香,或者说在那个年代高等教育并不是什么香饽饽,教授的待遇甚至还不如贫下中农,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所以中科大的选择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地方得有养活学校的能力,学校教师职工一半从事教育工作,另一半从事生产劳动,但是这个地区必须拥有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机会的条件。更直白一点来说,多出来几千个劳力,你得有多余的土地和基本生产资料来安置这些人。

河南人口大省,穷的四处逃荒。南阳人口大区,穷的四处逃荒。再加上当时河南省省委领导缺位(没有省长和省委书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平原省与河南省的合并,同时叠加天灾人祸,河南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其实都难熬,那时候四处逃荒是一种常态),在决策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些原因导致南阳达不到中科大的选择标准。

中科大之后还有湖北和江西这两个备选,但是湖北面临和河南相似的问题,而江西虽然情况略好,但是土地资源相当紧缺,迁校成本也很高。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在这种四处为难的前提下,安徽给中科大递话,说能满足中科大的条件。拍板的人是李德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这个人,李德生有拍板权,同时安徽那时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安徽的压力跟河南相比要小一些),可以说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能给中科大一个保障。

而作为对比,河南没有拍板的人,各级领导也没有足够的政治威望来保障中科大能扎下根来。

所以在我看来,安徽与中科大结缘,是天时地利人和。

据说九十年代中科大要回迁北京,但最终因为安徽省委的极力挽留而作罢。相比而言,河南当时的领导缺乏这种魄力与决心,同时更缺乏政治影响力,中科大若在南阳扎根,那么之后很可能会像北京经济学院一样回迁。

但吊诡的是,没有人去正视这一点。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最后想简单聊聊另一件事,河南高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若以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河南就不要再把希望寄托于政治层面的动员,河南很难被分配到什么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因为定位,也很难有名牌大学会将优势资源迁到河南。所以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首先河南要重视的并不是对顶尖人才的吸引,而是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我们要正视当前河南的条件,顶尖人才对河南来说很重要,但是有句老话叫“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这些顶尖人才数量少,占用资源多,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河南教育水平的提升作用很小,不客气地说属于消耗型的人才。所以吸引顶尖人才的战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政绩工程。

真正对河南教育有长久利好作用的,应该是为河南高校吸引中层以上人才,并且形成一个本土人才的培养安置制度,让河南整个社会形成尊重高端人才的环境。以个人之见,在物质奖励方面不用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攀比,但是一定要有长久的制度来保障奖励制度的存在。同时要注意在社会声誉及研发资源方面给予一定优待,毕竟对于顶尖人才来说,社会声誉有时候比物质奖励更让人拥有获得感。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河南的高等教育应该保持着三十年甚至更久的一个发展规划,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制度来维持河南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重视,唯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河南高等教育才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顶尖教育资源较为紧张的前提下,河南应该放眼全球,让自己的高校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接触,拓宽国际视野,增加教研活动之间的交流。

在人才承接方面,要加大高校研发成果应用,政府有义务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因为这种产研合作才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最后,由衷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河南高等教育的崛起,不依赖任何的名校迁徙,不依赖任何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仅仅依靠河南对高等教育的默默培养,依靠河南人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与尊重,让人才来了能留下,让留下的人才愿意好好培养新的人才,如是往复,我相信最终河南高等教育必然蔚为大观。


你们觉得呢?河南高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欢迎留言讨论。

2020年首都迁往南阳(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

用户 吉祥如意 的回答

现在继续讨论这陈谷子烂芝麻的事还有什么意义?假如中科大当年能够顺利落户南阳市,也难免就不会再搬出去。

南阳毕竟是一个偏居豫西南的中小城市。偌大一个国字号的大学不可能长期呆在岔地中央来谋取发展。名校不是靠名字和校园来吸引人的,而是靠名师。计划经济时代,人员的去留是由组织来决定的,一纸调令下来,个人只有服以,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市场经经济发展道路,人们身份证的出现和使用,彻底解决了人们自愿流动的问题。

假如科大留在南阳,教师队伍如何能够稳住?这方面的例子不是没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南阳市辖区域内,两属企业在整个河南省也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国字号的大企业人才济济,工程技术人员大都是名校毕业生。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形势的发展,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孔雀东南飞成为了不可逆的趋势。大批科技人员远走他乡谋取发展,使得原有企业在深山老林中苟延残喘,活又活不好,死又死不了。

不乏企业从此外迁他地,而留下来的企业发展又是如何?中建七局把总部由南阳迁往郑州不就是若干年前的事。

虽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也使出浑身解数招商引资。去年的氢能源汽车成了全国新闻就是招商引资的结果。为什么不可以转换思路,盘活当地已有企业资源?

南阳属内陆城市,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并且还是远离中原城市群的圈外。发展各项事业全靠本地干部的自身努力,加上该市又是南水北调的水源保护地,发展工业多受限制。使得南阳这个具有上千万人口的大市,除了为国家提出商品粮以外,确实发展不尽人意。

科大落户合肥,也并非就十分满意。只是木已成舟,好呆也是个省会城市。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历史,只有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总会向前进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2020/06/06)

用户 杨剑穿盾 的回答

一九六九年,中国科大有意搬迁到河南南阳市,到河南南阳选址,南阳当时的当权者(革委会)盆地意识浓厚,思想极为保守,再加之当时的南阳市区人口还不足十万,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权者和少数老干部说什么一下子增加这代么多人,南阳怕连蔬菜都供不上,甚至对当时新修的新华西路和人民路对还指责修的宽了、占菜地多了等。当时前后第二汽车制造厂、河南油田炼油厂等大型企业均在南阳选址,都被当时的当权者推托并不予积极配合接收,结果二汽和炼油厂选址建到湖北了,科大也建到合肥了。要是都接收到南阳,南阳早就腾飞了。现在人们一提起这事,还骂当时的当权者没有一点眼光,把南阳发展的大好机遇被他们葬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