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第二天清晨,万岁殿的内侍们像往常一样来服侍赵匡胤起床,却发现他已经死去多时了。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按照惯例,皇帝去世后应当由他的儿子继位,此时赵匡胤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在世,但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位,过程却非常顺利,赵匡胤的心腹大臣们并没有拥护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与赵光义争夺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年夭折,后来分别被追封为滕王和舒王。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还活着,并且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二人都已经长大成年,已经能够平稳过渡皇位,不涉及到太后垂帘外戚辅政的烂糟事儿。

但是朝堂之上跟随宋太祖赵匡胤起家的心腹们,并没有扶持赵德芳和赵徳昭继位,而是默认了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要说一个两个有可能被赵光义贿赂收买,但是大家集体失声,就很耐人寻味了。

赵匡胤少年时期个性强横,嫉恶如仇,是个不折不扣的街溜子,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在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及亲信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跪拜拥立其为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带领一班人马开创了大宋王朝。

当开国的动荡逐渐趋于平缓,政治经济平稳运行之后,统治者就面临一项重要抉择——立太子。早点立太子不仅能够应对皇帝暴毙等突发变故,还可以对继承人的能力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培训。当然,换个角度讲,不提前公布太子人选也有一定优势,那就是能够避免皇位竞争者们之间的争斗和内耗,以及朝中官员选边站搞圈子。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也是一直没有立太子,一直到他病重去世也没有公布继承人。而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都没有被立为太子。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徳昭出阁。按照惯例来说,皇子一般在出阁时就晋封为王爷。可是赵匡胤却认为赵德昭年纪还小,一下就封王怕他骄傲放纵,于是当时只任命他为贵州防御使。

九年过去了,到了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又任命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到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赵德昭才被叔叔封为武功郡王。

赵德芳是在开宝九年(976年)初出阁,被赵匡胤授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同年十月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后任命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而赵光义呢?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又让赵光义长期任开封尹。可不要小看这个职位,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掌管当时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行政、司法、民生等重要事务。开宝六年(973年),赵光义更是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这样对比一下,赵匡胤心目中的继承人选就显而易见了。换句话说,连宋太祖赵匡胤自己都没打算让儿子接班,而是默认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

而且当时五代十国时期并不流行明立太子,在那个特殊的乱世时代,已经有了不成文的规矩,通常都城的府尹官职加亲王爵位就是皇帝默认的皇位接班人。

其实赵匡胤作这样的安排也是根据当时宋朝的基本国情来的。宋朝初期,战乱清洗后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周边又有南汉、后蜀、南唐等敌人还没消灭,朝廷内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没有理清。赵匡胤一个头两个大,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年纪还幼小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一局面。如果让他们接班,自己打下来的偌大基业可能都要灰飞烟灭。

赵匡胤从大局着眼,扒拉来扒拉去,也只有弟弟赵光义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宋朝开国后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昭宪太后杜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赵匡胤一母同胞的嫡亲弟弟。赵光义从小读书上进,文武兼备,多次随赵匡胤征战杀伐,还参与了陈桥兵变,宋朝开国后赵匡胤出征在外都是命赵光义留守开封,赵光义也总是能圆满完成留守任务,可见他各方面能力都是绝对在线的。

不过这只是北宋初期的事,随着后蜀、南汉以及南唐的覆灭,北宋政权越来越稳固,社会也越来越安定,这时候立儿子为太子,再培养几年也就没问题了,赵匡胤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始琢磨立太子的事了。

但是事情发展往往就是如此,当这件事已经朝一个方向走出很远,再想调头向另一个方向走其实是很难的,赵匡胤这时候就有了点儿刹车失灵的无力感。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就已经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高级将领,以及诸镇节度使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郭从义、杨廷璋的兵权收回。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自己作为武将篡了皇帝的权,当然时刻防备自己手下的武将有样学样。当年的元老们心已经凉透了,兵权也没了,对于拥护赵匡胤儿子上位这件事情是无心也无力了。

相反,赵光义一直获得哥哥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多年经营下来势力已经非常雄厚。这其中,赵光义的各种手段实在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赵匡胤之死。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的那个雪夜,已经重病的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虽然伺候的宫人都被赶了出去,但他们远远看到烛光下窗棂上的投影,赵光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下拜,像是惹怒了赵匡胤。喝完酒赵匡胤还用柱斧戳击地面,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没多久赵匡胤就被发现死亡了。这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一些学者认为这两兄弟积怨已久,赵光义其实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

其次是生母杜太后的帮助。

有一回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一起去看望杜太后,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你能得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摇了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龄太小,主少国疑,你才有机会夺得天下。所以你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弟弟赵光义,这样才不会给别人黄袍加身的机会。”赵匡胤立马答应,保证一定照办。口说无凭,杜太后还命令宰相赵普起草了一份盟约藏在金匮中,这就是金匮之盟。当然,后世也有学者认为这份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最后是苦主们的认同。

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妻子宋皇后当机立断派太监王继恩召儿子赵德芳进宫。但王继恩已经站队赵光义了,他没有听从宋皇后的命令,而是直接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告诉给赵光义,并带着赵光义进入皇宫。

宋皇后一看来的人不是儿子,而是小叔子,一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她此刻认清局势,知道事不可为,只好对赵光义说了一句“吾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

宋朝称呼皇帝为“官家”,宋皇后这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奉赵光义为新任皇帝。这是她以“先皇后”的身份,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做了背书。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另外,对于几个有力的竞争者,赵光义也成功安抚了他们。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光义登基之后,立马晋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任命他为永兴节度使,兼任侍中,同时诏令他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天赵光义去郊外祭祀的时候也带着赵徳昭,还加任他为检校太尉。赵徳昭在父亲在世时连个爵位都没得到,叔叔上位之后反而得以封王,甚至连赵徳昭的妻子王氏也被赵光义晋封为韩国夫人。这样一来赵徳昭也没什么怨气了。

侄子赵德芳也被赵光义任命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祭祀之后又加任检校太尉。后世戏曲演绎比如《杨家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故事中,把赵德芳塑造成了“八贤王”的形象,可见他对叔叔赵光义登基也是没什么意见的。

除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与赵光义同为赵匡胤弟弟的赵廷美。赵廷美是赵匡胤的四弟,原名赵匡美。宋朝建立后,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两个弟弟分别改名为光义、光美。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为了避赵光义的名讳,这个四弟只好又改名为赵廷美。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三哥赵光义跟着二哥赵匡胤打天下去了,老四赵廷美在做什么呢?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廷美曾被赵匡胤派遣随大军出征南唐,不过他只负责劳军,不是什么技术活儿。到了目的地之后,赵廷美见到了南唐后主李煜,两个人谈诗论道,极为投契,相见恨晚。由此可见,赵廷美跟李煜这样一个伤春悲秋的亡国之主乃是一路货色。

此外赵廷美的出身也存疑,按照《宋史》的记载,赵廷美与赵匡胤、赵光义都是杜太后所生。但赵廷美死后不久,赵光义曾对几个朝臣说过“廷美,朕乳母陈国夫人耿氏所生”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他的继位资格可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赵光义故意散布的谣言。因为按照“金匮之盟”,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将来应该传位给弟弟赵廷美,然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所以赵光义的眼中钉排序,赵廷美还要在赵德昭、赵德芳的前面。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光义登基后册封赵廷美为齐王,又任命他为中书令、兼任开封府尹,班位在宰相之上。按照当时的不成文规矩,赵廷美基本已经被内定位皇位接班人了。所以对于赵光义继位,赵廷美也是认同的,毕竟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那么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都收到了赵光义给的甜枣,默默低头吃了起来。苦主们不发声,赵匡胤的心腹们当然也不会反对了,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后来赵廷美专横跋扈,赵光义曾多次斥责他。赵廷美不但不悔改,还记恨在心,暗中谋划篡位。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廷美的阴谋泄露,被赵光义罢免了开封府尹的职位,贬谪西京留守。吃了一次亏,赵廷美还不长记性,暗中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这件事后来又败露了,赵廷美被削去一切官职,只保留了魏王这个空名,赋闲在家。在家他还不老实,又触怒了赵光义,魏王的爵位被摘掉,贬为涪陵县公。这下老实了,食邑三千袋榨菜,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雍熙元年(984年)正月,赵廷美带着全家老小迁居到房州,不久忧愤成疾,吐血而亡,终年38岁。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金匮之盟”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廷美死了,第二顺位赵徳昭比他挂得还早。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带着赵德昭攻打幽州。有一天夜里军营发生混乱,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的身影,有些人猜测赵光义已经不幸牺牲了,建议拥护赵德昭登基为帝。

后来发现虚惊一场,赵光义安然无恙归来。赵光义听说了那一晚的事当然就很憋气,回京后过了很长时间没有给将士们论功行赏。赵德昭提醒赵光义犒赏将士,赵光义更生气了,这是在教我做事?于是怒气冲冲地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被这句话吓得六神无主,退朝回家就自杀了。

不久之后赵德芳也追随哥哥赵德昭前后脚而去。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病逝。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赵匡胤的心腹们为什么没有拥护其子继位?他们心里也有一杆秤,也经过了权衡和考量。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从政治素养、军事实力、政务水平以及对朝堂的掌控各方面来说,都远远比不上赵光义。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年纪小、资历浅的君王,是没办法坐稳江山的。而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年富力强,要经验有经验,要能力有能力。国家需要这样的统治者,朝臣们也需要这样的领头人。只有这样的人继承皇位,才能维持这个新生王朝的国祚延绵和长治久安。赵匡胤的心腹们不应该反对,也没机会反对。因为赵光义很早以前就为继位铺好了路,就等赵匡胤一死了。这一刻到来以后,赵光义一招接着一招,众人都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虽然赵光义从哥哥赵匡胤手里拿走了江山,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高宗赵构在南逃时受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大宋王朝后来的皇帝血统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后人的手中。

热心网友回答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最无奈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没法子传给自己儿子,只能传给自己的弟弟,显然这是被动的。

有人问赵匡胤的亲信们为什么没有站出站支持赵匡胤的儿子呢?赵匡胤的确有亲信,第一波亲信就是杯酒释兵权的那帮老将,人家正在农家乐里搓麻将呢!第二波亲信,就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了。

可以说赵匡胤最大的亲信,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是朝中百官之首,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他要做皇帝,谁能拦得住?他俩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完全没有能力压制他。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0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一帮老伙计都给提前赶下岗了。

要么说赵匡胤自己也是活该,哪个开国皇帝没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呢?赵匡胤本来也是有的,以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为首的武将团队,正是赵匡胤起家的老本。

可是我们要知道,赵匡胤本人是靠什么起家的,他是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以武将的身份造反夺取的皇位,这件事他的那些手下们可都参与了。

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子保兴、保吉。—《宋史》

赵匡胤自己做了贼,当然心里就有鬼了。他认为但凡武将,都有可能像他一样造反称帝。可是他也不愿意杀掉自己的这帮老伙计,所以就把他们喊到一块儿喝酒。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在酒宴上,赵匡胤直言,他们个个手握兵权,将来造反了怎么办?这帮人一个个把脑袋都磕破了,表示不可能。

  1. 赵匡胤却叹了口气,表示:现在的确不可能,毕竟你们都是忠心的,但是咱赵匡胤何尝不是对后周忠心耿耿呢?咱可是被你们这帮手下人强行给推上皇位的,难保你们这些大将的手下人,不会把你们也推上皇位。
  2. 赵匡胤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在场所有人,他们都明白,只有交出兵权,才能免除皇帝的猜忌。第二天赶早,以石守信、高怀德两位大将为首的一干武将,全都跑去赵匡胤那儿交兵权去了。
  3. 赵匡胤还浑然不知地摸摸头,表示: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信不过大家。一边说这话,一边笑呵呵地把他们的兵符给收了回来。

这帮老伙计都被赵匡胤剥夺了军权,从此以后在老家只管敛财,而且表现得十分蛮横不讲理,名声都不是很好,赵匡胤得知以后,反倒是对他们宽心了,他就担心这里面有人名声好,得人心。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02晋王赵光义手段非常,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赵匡胤是暴毙而亡,他的死因呆子都能看得出来。之后这皇位就空了出来,赵光义想都没有想,一屁股就坐在了龙椅之上,表示要登基称帝了。

要是换成别人,赵光义早就被赶下台了,可是他是赵光义,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也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宋史》

赵匡胤在的时候,赵光义就位列宰相之上,是群臣的领头羊。现在赵匡胤没了,天下还没有完成统一,赵光义显然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光义坐上皇位以后,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他恩威并用,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周围的人打得服服帖帖。

  1. 首先,赵光义将侄儿赵德昭封为京兆尹兼任武功郡王,地位在百官之上,侄儿赵德芳被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弟弟赵廷美被封为开封府尹、齐王,地位也在百官之上。这么一来弟弟和侄儿都没话说了。
  2. 其次,赵光义将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都称之为皇子公主,地位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一模一样。这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赵光义将来可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儿。
  3. 再者,赵光义将赵匡胤留在朝中的旧部比如薛居正、卢多逊等人全都加官进爵,并且大肆封赏他们的子孙。以此告诉他们,赵匡胤给不了你们的,他赵光义可以给,一下子就堵住了这帮人的嘴。
  4. 最后,赵光义赦免了赵匡胤在位期间的不少犯官,有些还让他们官复原职。在科举考试方面也做了点小动作,录取人数比赵匡胤在的时候,多了两倍。以此获取天下士子的人心。

这一套组合拳,你一点招架的想法都没有。故布疑阵,让侄儿和弟弟都闭嘴了,笼络人心,给了赵匡胤在朝心腹们大量好处,开科取士,笼络了天下读书人,释放犯官,得到了基层的拥护,我就想问,还有谁反对他做皇帝?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03赵匡胤的俩儿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出息。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继承人,因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武将出身,身体那么好,才不过50岁,怎么可能暴毙呢?

所以他的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其实也没有急着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也觉得往后的日子长着呢。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宋史》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来做皇帝。可是赵德昭没这么大的胆量和本事,他当时连王爵都没有被封,所以手里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赵匡胤看来,他希望循序渐进,让儿子逐渐从基层慢慢成长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接班。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才培养了一半,自己就先走了。

从地位上来说,节度使身份的赵德昭,是没办法跟晋王身份的赵光义相抗衡的。他也没这个胆子,更没有一帮人愿意追随他。

哥哥赵德昭都不敢想的事情,弟弟赵德芳又能怎么办呢?所以说赵匡胤的确是后继无人,这俩小娃娃,根本就不是赵光义的对手。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总结:赵光义的迷魂汤是最起作用的。

当大家对赵光义继承人的身份感到疑虑的时候,赵普为了表忠心,立刻编了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故事中赵光义和赵匡胤的老娘杜太后表示,将来赵匡胤百年之后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因为国家需要成熟的君主。

这话一点也不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成熟的君主来治理,才能比较稳妥。她的意思是,不希望老赵家重走后周老柴家的老路。

不过故事还有后半段,那就是赵光义百年之后,还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件事成为了赵光义的心病,但是也成为了赵光义对付俩侄儿的最好武器。

这俩侄儿心想,只要能等着,等到老叔归天了,这天下岂不就又回到自己手里了么?所以他们就耐心地等着,也就没有急着跟赵光义撕破脸。

结果赵德昭被逼自杀,赵德芳离奇去世,赵光义终于松了口气,笑呵呵地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所以说年轻人,实在是太天真,这种鬼话都会相信。

参考资料:《宋史》

热心网友回答

赵匡胤这是自作自受。别人都是儿子坑爹,他却是爹坑儿子。

赵光义能坐上皇位,赵匡胤要负全责。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离奇的皇位交替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晚,赵匡胤召见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面圣。

当时他们兄弟二人共处一室,旁人不得接近,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左右侍从只能远远地看到屋内烛影晃动,形似赵光义的人影离开座位,好像在躲避什么。随后又听到类似玉斧敲击地面的声音。

有人表示他隐约听到类似“好自为之”的声音,但是其他人表示并未听到。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结合前面的景象来看,这兄弟二人应该在为什么事情争吵。随后赵光义离宫。

就在当天深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让太监王继恩速速召赵德芳进宫,很显然他是想让赵德芳继承皇位。

然而王继恩还没出门,赵光义已经来到宫中。

宋皇后看到赵光义,立刻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朝的皇帝常常被称作官家,宋皇后此举是直接承认皇位由赵光义继承了。

当然,还有有另一种说法:王继恩确实出宫了,但是他并没有去找赵德芳,反而是给赵光义通风报信,让他赶紧进宫。

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宋皇后一看到赵光义便放弃了挣扎,让出了皇位。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就这样,赵光义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宋太宗。

这一次皇位交替其实是很不正常的,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在世,不管哪一个继位,也轮不到赵光义。

然而当宋皇后看到赵光义的第一眼就放弃了抵抗,拱手让出皇位。这太奇怪了。

根据史书记载,赵光义当时很可能是孤身一人入宫,最多也就带了几个侍卫。

当时赵匡胤不在了,这皇宫中是宋皇后说了算,宫里那么多太监、侍卫的,宋皇后为什么不让人将赵光义软禁起来,赶紧让赵德芳继位呢?

而且赵光义继位明显不合礼法,赵匡胤的心腹们为何会默认了此事,而不是拥立赵匡胤的儿子继位呢?

这一切都是赵匡胤自作自受。

先看看赵匡胤的心腹都在做什么?

说起赵匡胤最铁杆的心腹,首当其冲的自然他的“义社十兄弟”了。

他们早在郭威手下做事的时候便结拜为兄弟。古人对于结拜是非常看重的,结拜兄弟有时候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再加上他们一起上过战场,一起出身入死。这种袍泽之情那是铁得不能再铁的。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支持,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才能够成功。虽然他当时手握大军,但是京城里的禁军也不少,如果京城拼死抵抗,赵匡胤这个皇帝可能就成了一个笑话。

当时赵匡胤的这群结拜兄弟大多在城中,一方面他们作为内应,在城内响应赵匡胤,同时他们还帮赵匡胤游说其他禁军将领,稳住了他们。赵匡胤这才能兵不血刃地夺取皇位。

赵匡胤能够坐上、坐稳皇位,他的这群结拜兄弟居功至伟。

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对待这群好兄弟的呢?飞鸟尽弹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大家兄弟一场,感情还是摆在那里的。这也注定了赵匡胤做事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绝。赵匡胤的做法其实挺温和的,那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在宫中举办酒宴,把他的这群好兄弟叫到宫里吃饭唠嗑。皇帝请客,自然是好酒好肉管够,于是他们都乐呵呵的进宫赴宴。

这酒宴前半段倒没什么特别的,基本就是一边喝酒一边聊聊家常,回忆回忆往昔征战沙场的日子。

等大家酒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开始谈正事了。

赵匡胤说自从当上皇帝后,他就一直睡不好觉,总担心手下大将再次上演“陈桥兵变”,也来个“黄袍加身”。

在做的都是大宋的高级将领,赵匡胤很显然是对他们不放心。于是一群人立刻对天发誓自己绝不会这么做的。

赵匡胤说出了他的顾虑,他说他当初也不想当皇帝,还不是被手下的人强行穿上黄袍,来了个“黄袍加身”。他虽然对自己的几个兄弟很放心,但是对他们手下的人可就没那么放心了。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说白了赵匡胤就是对他们这些外人不放心,于是请求赵匡胤指条明路。

赵匡胤一看,对方够上道,也不废话。他提出只要兄弟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保他们家族一辈子荣华富贵。

平心而论,这个交换条件很实在。他们参军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建功立业、加官进爵,进而保证家族能长盛不衰。

现在只要交出兵权,不用再上阵拼命,就可以确保家族长盛不衰,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皇帝和他们做交易,他们如果不识好歹,很可能连活着走出宫门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事情就这么谈成了。

赵匡胤轻而易举收回了兵权,然后开始对禁军改制,开启了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

而作为以文制武的牺牲品,赵匡胤的这帮兄弟全都远离了朝局,回老家养老去了。

指望他们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他们是有心无力。毕竟没了兵权,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除开赵匡胤的几个兄弟,赵匡胤剩下的心腹不多了。文官中最忠心的当属赵普了。

这赵普可谓是赵匡胤的智囊,赵匡胤做得很多大事背后都有赵普的影子。他此生最大的杰作便是“陈桥兵变”,此外禁军改制他也有深度参与。

这赵普是个聪明人,可问题是他有些聪明过头了。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他一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明白赵匡胤对他们这些“外人”不放心。于是他开始效仿前人自污。

古人自污往往都是选择贪财,赵普也不一样。

当时赵匡胤禁止贩卖、交易陕西、甘肃等地的木料。于是赵普明知故犯,派人采购了大量木材给自己修建宅邸。

结果采购的木材太多了,修完宅邸还剩不少。他就派人到市集上去贩卖。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犯事了。

果然,有人为此跑到赵匡胤那里告状。赵匡胤一气之下差点将其罢官,当然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有人随便一劝,赵匡胤便骑驴下坡就此作罢。

还有一次,赵普想要扩建自己的别院。当时旁边最好的地便是皇家的菜地了。这赵普胆子也是够大,竟然打起了这块菜地的主意。

不过他也不敢直接抢,而是用自己家的荒地去置换。

这事又被人给捅了出来,恰好当时有御史状告赵普结党营私。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其实是不愿意处罚赵普的,但是宋朝新立,赵匡胤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秩序,所以必须秉公办事。否则其他人都不会吧宋朝律法当回事。

最终赵普被贬官,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一时之间远离了朝廷中枢。

很显然,赵普玩自污结果玩过头了,把自己给坑了。

他就算想要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也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

而赵匡胤最后还剩下一名心腹,那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了。

赵光义干脆自己当皇帝了,指望他拥立赵匡胤的儿子,那真是痴人说梦。

赵光义原本没资格坐上皇位,全是赵匡胤给了他机会

按正常情况来讲,赵光义是没有资格坐上皇位的,因为这不合礼法。

赵匡胤花了十几年时间收兵权,以文制武,让一切都回归礼法。这皇位继承自然应该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

至于赵光义,他这个皇弟顶了天也只能当个亲王。他要登基,即使赵匡胤的心腹都不在了,朝臣,尤其是那群文官是不会答应的。

可惜赵匡胤当初的一系列安排,给了赵光义机会。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储君的安全。

五代十国,“储君”是一个和皇帝一样高危的职业。很多时候“储君”甚至比皇帝先行一步。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因此很多皇帝的皇位只能传给养子。比如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的石重贵,以及赵匡胤的前任老板柴荣,他们都只是养子。之所以传位给他们,是因为皇帝无后。

所以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全,赵匡胤迟迟没有立太子,甚至不敢给自己儿子封王。实在是害怕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是吧,一直不立储君也不是个事。毕竟五代十国实在是太乱了,赵匡胤虽然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新秩序,但是他也说不准自己能不能成功。

万一他出点什么意外,由于他没有立储君,这大宋可能就要大乱了。

更何况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很年幼,即使立了太子,那也就是个摆设,只会被大臣们当猴耍,迟早被人篡位。

所以他必须找个“备胎”,这人便是赵光义。好歹是自家人,让他当皇帝也比让外人篡位好。

而且赵匡胤刷了个心眼,他没有册封赵光义为储君,而是让他看上去像储君。

当初周世宗柴荣在继位之前被郭威封为晋王,同时兼任开封府尹。

结果现在赵匡胤也加封赵光义为晋王,兼任开封府尹。

天下人会怎么想?满朝文武会怎么想?

这分明就是要立赵光义当储君嘛。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所以当宋皇后看到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的时候,立刻明白大局已定,直接承认了这皇位是赵光义的。

赵光义能坐上皇位,这机会全是赵匡胤给的。谁叫他临死之前都为立太子呢!这才让赵光义这个看上去像储君的人捡了漏。

看懂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斧声烛影”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有赵光义这个“备胎”在,但是赵匡胤肯定还是希望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

实际上这些年他一直在慢慢给自己儿子加官进爵,让他们的地位慢慢升上来。

此时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小儿子赵德芳也有18岁了。他们成功躲过早夭,长大成人了。就算赵匡胤立刻归西,他儿子继位也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窘境。

与此同时,在赵匡胤的治理下,大宋的朝局也越来越稳固,储君出事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对于赵匡胤来说,此时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赵匡胤还是有点犹豫不决,所以这事一直拖到他重病才下定决心。毕竟再拖下去,这皇位真要是赵光义的了。

那一夜他找来赵光义,和他把话挑明了。自己准备立自己儿子为太子,赵光义这个“备胎”是彻底没戏了。

赵光义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所以才会发生兄弟间的争吵。

至于当晚赵匡胤离奇去世,很可能是赵光义的杰作。他在宫里那么多眼线,让人下个毒还是可以的。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当然,也不排除赵匡胤由于过于激动,导致病情加重而离世。

总之,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立刻赶到宫里。由于赵匡胤还没立太子,这皇位自然是赵光义的了。

不过即使如此,赵光义想坐稳这个位置还是有点难。毕竟他在军中威信可以说是聊胜于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兵变。

为此他不惜接连发动战争,一开始情况不错,灭了北汉,可惜后来伐辽大败,征交趾再次大败。

赵光义的军中威信可谓全无,为此他严惩军中将领,并将赵匡胤的以文制武的方针改成了重文轻武,宋朝军事实力的衰弱源自于此,赵光义要对此负全责。

至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赵德昭被赵光义逼得自杀,小儿子则离奇去世,对外宣称是病死的。

 

他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全都怪赵匡胤,他们是被赵匡胤这个当爹的给坑了。

赵匡胤当年篡位欺负柴宗训母子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的儿子也会有这么一天,而且结局还不如柴宗训。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