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会衰退?

东北没有衰退。只是经济增长慢了点。您去查一下从建国后东北支援全国的人财物有多少?首先四野南下留下了多少的子弟兵?其次钢铁工业分走了多少东北的技术工人?从建国后东北的资源日夜不停的流向全国各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东北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时的东北经济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五。从某种程度上讲东北人民有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东北也是“雷锋精神”的产生地。真心的希望我们的东北能够再次振兴。

热心网友回答

我是东北女婿,老婆来自吉林靠近辽宁的一个小城市。因此,我到过几次东北,说说我的经历。

故事一

和老婆回东北,飞到沈阳,改大巴,预计半夜两点到老婆老家小城汽车站。

在大巴上,就接到丈人的电话,说有位朋友非要开车来车站接。

老婆说不要,自己打车回去。

丈人说不行,朋友老热情了,难以推却,让我们下车后在哪里哪里等。

半夜两点下了车,老婆很久没有来过,也不熟,问了几个人,才找到约的地点。到了那,却没有找到朋友,只好打电话给丈人。丈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再回给我们,来回几次,终于接上头了,却发现这位朋友自己就是出租车司机。

城市很小,开车一会就到,路上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这位朋友说约的时候没有说清楚,等岔了,他在另一个地方等了一个多小时。

到了家,丈人对朋友一阵感谢,然后要给他50块钱。朋友说,你这瞧不起人呢。于是,两个人厮打起来,打了五六分钟,朋友拿着50块钱走了。

没有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得益:

丈人担了人情,花的50块钱远远超出应该的出租车费;

朋友耽误了一个多小时生意,如果正常做,恐怕不止50;

而我和老婆在寒风中多折腾了一个小时才到家。

这,就是东北的风格。

故事二

在东北请老婆的亲戚吃饭,找了家上档次的馆子,吃的也不错,最后买单的时候,我让服务员把账单给我看看。

我拿到账单,扫了一下,是不是所有菜都上了,又大致算了一下十位数以上的部分。

期间,丈人在旁边说,不用看了,不会错的。

我没有听出这句话的语气,以为只是顺口一说,只是答应了一声,看完拿出信用卡买单。

回家的路上,丈人一路没有说话,回家后忍不住发脾气,我的所作所为让他今后在家族里抬不起头了。

我做错了两件事情:

  1. 不该看账单
  2. 不该用信用卡

这两点都会让人觉得,我不是真心想请客。

故事一和故事二,发生在十来年前,不知道现在情况有没有改变。

故事三

这件事就发生在两三年前,丈母娘打电话给我老婆,让买四瓶安眠药。

我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说,这是二级精神管制药,即使是药房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在医院系统里查到这种药在库里的数量,而且每个月要清点一遍,出了问题责任很重。开这种药,一定要病人本人就医,而且医生每次最多开半瓶。

朋友问我,你丈母娘有处方吗,为什么要这么多?

老婆把这些问题回馈给丈母娘。丈母娘说,就是谁谁谁的谁谁谁的……的谁谁谁呀,你小时候她还抱过你呢。

老婆把这种药的麻烦程度告诉丈母娘,丈母娘说,人家都知道我女儿在上海,结果你什么都做不了,我怎么给别人解释?你就是不肯帮忙,你现在变得跟南方人一样坏。

三件事情,都说明了,对于东北人来说,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为了挣得面子,而这与商业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尤其当身边全是这种想法的人,这成为全社会的行事风格,这个社会就逻辑混乱,无法发展了。

我不知道其他到过东北的南方人是什么感受。从一下飞机开始,就感觉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国其他地方都欣欣向荣,哪怕是中部,西南,并不富裕的省份,仍然让人充满活力。而东北的气氛让人窒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辩解,每个人都在抱怨不公,每个人都在等待。—- \”振兴东北\”计划已经好几轮了,你们究竟还在等什么?

气候,港口,会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最后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如果东北人不做出改变,我在这片土地上看不到希望。

========

没有想到参与的人这么多。

我认为,人情社会是农业社会的特点。农业社会里,农民被约束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家需要相处一辈子,所以自然形成了人情社会。

而商业社会里,人员流动大,需要经常和陌生人打交道,没有了农业社会的人情互相,就只能依靠法规来约束彼此,否则商业无法进行。

就像体制外单位人员的人情世故明显低于体制内单位人员,因为体制外单位大家无需打一辈子交道,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面子。

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跑步工业化,商业化,还有大量人情社会风气,是正常的,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已经明显从人情社会向法规社会过渡,而东北则是少数还保留浓重人情色彩的地区。

我也不知道,是东北的改革不成功,造成社会风气仍然停留在人情社会;还是社会风气使得改革不成功;也许是互为因果吧。

关于另外一个特征,大家都在等待,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

热心网友回答

谈谈我的看法。我是大连的,有一年认识了一个青岛的老板,聊了一下午,谈到东北的衰落,大哥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80年代,被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大连,做一些倒买倒卖的营生。当时大连有25家大型工业制造业,机车、造船、缝纫机、电视、纺织、起重、化工啥的,百花齐放,附属的小厂子更是遍地都是,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2000年后,大连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和城市整治,这25家企业纷纷倒闭或迁走,取而代之的是能短期快速拉动GDP的房地产业。而青岛当年也有20几家大型工业企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的也挺不住了,但青岛没有选择放任其破产卖地,而是拆分或改制,举个例子,青岛电冰箱厂后来就成了海尔。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发家就是靠的低端制造业和初级制成品畅销世界。以大连为例,人口75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了,但仅仅以石化、造船、机车和软件,绝对不足以养活这么大体量的人口!以前一个起重机厂,可能养活五六千人,但是相关小企业、配件供应商、能源、运输、也能带动一两万个就业岗位,加上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对周边的商业、零售行业、餐饮业也有促进作用,所以,一个欣欣向荣的制造业企业,对社会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再举一个浅显例子,我家在西郊附近,后面有一个小型工业产业园,里面有两家制衣厂,一个200人左右,一个300人左右,虽然小,但是生意很好,每天都能看见大量的工人出入。他们一个月赚3000-5000,别管多少,起码有稳定的收入,我们这个小区只有10多栋楼,但是小区附近的商业很火爆,餐馆、超市、理发店、农超比比皆是,而且生意都不错。这就是劳动密集型,或者说初级制造业对一个地区商业的正向促进作用!

中国人口太多了,2000年后大力发展房地产和基建,第一掏空了老百姓的存款,透支了未来30年的消费能力,第二,印发了大量的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而产业转型却没有跟上,高新科技产业、大型企业貌似欣欣向荣,但是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底层人民的就业问题。只有老百姓有稳定收入,有盈余,才能促进消费,带动内需的发展!基础制造业、初级制造业应该优先于高新科技产业和重工业发展,解决人口就业,藏富于民,才是二次繁荣的王道。

再说回东北的问题,说了这么多,不是废话,东北的衰落不是因为国家没把资金和项目投给东北,而是东北在产业转型时方式和方法的错误。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都是这样,固守着自己的老本儿,吃低保式的发展,没有对标国际需求,引进新门类的工业制造业,或者说地方政府政策力度不够,企业不愿意来。长三角、珠三角、山东,都靠着自己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方向,并逐渐成熟,东北这时候效仿,显然已经晚了,技术、成本、配套、效率都不可能比不过人家,除非在新的行业或新兴领域加大力度和政策,吸引企业来投产,否则也就那样了。

东北的衰落,不是一个单纯的脚步迟缓,方向错误的问题,跟固化的思维、时区气候、交通、地理位置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在我看,东北的衰落是正常的,时代性的必然,美国东西海岸,也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像洛杉矶和纽约那样发达。

东北目前的问题是,怎么样通过发展最初级的基础制造业,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留下来,吃得饱穿的暖,至于说一飞冲天或GDP翻身,那都是戏文,民不富、国怎强?一旦人口再持续流失,企业纷纷跑路,东北就真的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