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为什么没有世家(刘姓为什么不在“五姓七望”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南北士族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

陈庆之北伐给萧衍上表就说过,北方自有衣冠。说的就是南北士族似是而非的游戏规则。书圣在南方是王羲之,在北方是郑道昭;天师在南方是陆静修,北方是寇谦之。东晋百多年,执政的王庾桓谢连同殷浩,都是以克复神州为目的,强力执行过土断,抑制士族兼并垄断。而北方士族并没有经历过这些,他们的垄断兼并玩法还比较传统。

南北士族玩法不一样,都不想改变自己去迁就对方。陈庆之的上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各地士族抗拒统一。侯景屠戮江东士族,某种意义上为隋文帝的再度统一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是五姓七望成为翘楚?因为隋文帝是北统南啊。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郡望都是北方的。

刘姓为什么没有世家(刘姓为什么不在“五姓七望”里?)

五胡乱华是个大洗牌,这七家里面有六家都没有大规模南渡。到初唐的时候,都在根据地经营了至少大几百年。

其中特别要说两句就是太原王氏。虽然郡望是太原,不过根基却在南方。他们家虽然一分为二内斗百年,在衣冠南渡的时候也是两支举族南迁继续内斗,不过架不住别人投资眼光绝妙和本钱雄厚啊。

衣冠南渡本钱最厚的莫过于太原王氏。王承被赞为中兴第一,说的不光是人伦之表的士林地位,而是时机和实力。他在八王之乱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就看出来五胡会蜂起,第一个弃官之后率领东海郡百姓集体大规模南渡。还早于琅琊王氏经营狡兔三窟。你猜那些东海郡的老百姓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只能投靠哪家士族才能活下去?有近乎一个郡的本钱,不管南统还是北统,太原王氏的硬实力本身就是一方诸侯。

至于刘姓为什么不在五姓七望。首先就是实力问题。中山刘氏在五胡乱华的时候伤了根基。高皇帝子孙、景十三王后裔,能跟五胡媾和?刘琨凭什么是桓温的偶像,因为他绝对够硬。打不打得赢先放一边,只要没死就接着打。所以中山刘氏没搞头了。

彭城刘氏被赞为刘氏正宗,不过在两汉却是庶出孽种。他们和高皇帝没关系,是出元王刘交的后人。因为他们家传鲁诗,在汉儒中地位超绝,因此才被后世道学赞为刘氏正宗。这种赞誉不花钱,纯粹就是为了踩景十三王血脉,故意恶心人的。最关键有一点,士族成型的时候,彭城刘氏大佬刘毅给司马炎上表,公开反对士族兼并垄断,要求终止九品官人法。你说天下士族能带他们玩?没开除他们家士籍都算手下留情。到了初唐能混成三流都算瞧得起他们。彭城刘氏也没搞头。

有一组错过机会的对比,哪怕九漏鱼都听过他们家某位名人的名字,九成九还背得出来他的一两首诗。两汉号称离天尺五的关中豪强京兆韦杜。京兆韦氏没有南迁,虽然没进五姓七望,不过也是韦武李杨小圈子的后族。唐中宗李显死后,临朝称制的韦皇后就是他们家的。和他们做对比的就是京兆杜氏。作为司马炎的姨父,杜预不敢参与立储之争,迁居荆州远离中枢,错过了豪强变士族。到了唐代,曾经离天尺五的高门混成啥样,看杜甫的诗就能知道。

好多答友提到弘农杨氏,他们家本钱再大,也经不起这么反复折腾。看京兆韦氏就能猜到五姓七望的门槛,弘农杨氏自己都不敢比。看看他们错过多少次。

首先就是西晋的第一次失误——立储之争的站队。太原王氏、闻喜裴氏都知道两头下注,弘农杨氏倒好,全部站太子党。虽然后来三杨当国,不过被贾南风全面清算。亏大了。

第二个失误是衣冠南渡。弘农杨氏去晚了,没得分。被王敦王导玩了,南渡那支被压死在二流,郁郁而终。

第三个失误是五胡乱华,弘农杨氏投资姚襄。又亏了。

第四次是东晋末年和桓玄争荆州。再亏一笔。

接下来南北朝相对平稳,弘农杨氏本来杨素小爆发了一次,可惜在隋末当了出头鸟,被杨玄感伤了老本。

初唐杨炯自己都说了,以排在王勃这屌丝之后为耻,却不敢僭居范阳卢氏之前。他们已经不能和五姓七望混一个圈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