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编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努力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元老级人物邓稼先的家风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1986年6月24日,中央军委决定对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解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而这时,这位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已经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35天后,62岁的邓稼先于北京逝世,他临终留下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诗句。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将才智、精力、荣誉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爱化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据《白麟坂邓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邓氏先人从江西迁至安徽,“世为怀(怀宁)之耕读民”。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为清代书法、篆刻大家。他的书法作品“苍古奇伟,雅健妙丽”,与馆阁体的“柔媚甜俗”截然不同。邓石如以闲章“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自勉,处世极有原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并称为“南宗北邓”。邓以蛰一生淡泊名利,从不以权威自居。他曾居住的北京四合院中,悬挂着“松风水月”四个大字。邓以蛰以此横幅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那样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洁。由于亲身经历清朝腐败、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时代,邓以蛰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他鼓励当时尚未成年的邓稼先:“稼儿,为了祖国的强盛,你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

在父亲邓以蛰的严格管教下,邓稼先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础。他苦读英文,钻研数学,阅读莫泊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海外名家小说,也背诵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朋友曾问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邓以蛰为何让儿子读传统经典,他说:“我不过是要让小孩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

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邓以蛰一方面对邓稼先的学业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又强调释放孩子的天性。他曾给妻子王淑蠲写信说:“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在这种宽严相济、严而不苛的家庭教育之下,邓稼先养成了灵敏好学而又诚恳踏实的品性。有一次,他和同学们玩耍时将学校的窗玻璃打坏了,被老师罚站。放学后,挨罚的其他同学都走光了,只有他一直规规矩矩地站着,直到他得知姐姐邓仲先将玻璃赔款付清后,才跟着姐姐回家。

中学时期,邓稼先的思想逐渐成熟,对于时事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诉弟弟邓槜先:“屠格涅夫的《罗婷》里有一句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说得真好。”邓稼先认为,当时的中国若想从列强的欺压中解放出来,只有依靠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的奋斗。

1948年,邓稼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只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时年26岁,人称“娃娃博士”。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就从洛杉矶回国,自此走上专业报国之路。

1958年,邓稼先开始参与核弹研制工作。尽管工作繁忙,邓稼先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心。1977年到1978年间,邓稼先因工作需要在北京逗留3个月,只要有空,他都会抓紧机会陪孩子们学习。
回溯邓稼先的一生,他不仅践行了“胸有方心”“松风水月”的家族精神,更以其“忠诚纯正”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家人。

牢记父亲嘱托科学报国

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忠孝”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临行前,父亲交代他:“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在脑海里,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求学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留学美国,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学位刚9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刻启程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建设中去。

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1958年,当国家需要他来领导核事业的研究时,他毅然接受了任务。从此,他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不再发表学术论文,不再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甚至不能告诉家人去向。在28年的时间里,他一心扑在祖国的核事业发展中,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飞机空投氢弹成功、地下核试验成功……他一次次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次舍生忘我,只为了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

在一次空投核弹失败后,为了研究失败原因,他亲自去试验场地找碎弹片,为此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损害,而他竟连休息几天都不肯,就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周恩来总理当面称他为“中国的费米”。1985年邓稼先被查出患有癌症,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临终前他嘱咐身边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就这样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外化为了具体的行动。这也是他对父亲最大的孝心。

与妻子一起默默坚守

1953年,29岁的邓稼先和许鹿希结为夫妻。婚后,二人的生活平静而幸福,回家的路上能看到他们漫步的身影,家里一隅能看到他们在玩别致的游戏,轻松欢乐是这个小家最常有的氛围。后来,女儿、儿子相继出生,这个家更添几分温馨。

然而,这一切都在邓稼先调动工作后改变了。1958年盛夏的一个夜晚,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都没睡着,从他进家门开始,妻子就觉察到了他的不同,她在等待。半晌,邓稼先用一种与平常完全不同的语调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至于去哪里、干什么,却都不能说。许鹿希很不舍,但邓稼先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里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这意味着,他将两个孩子、生病的父母和整个家,完全交给了妻子。她并不知道丈夫要去干什么,但看着坚定的丈夫,她选择默默承担一切:“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此后的28年时间里,留给许鹿希更多的是思念和担心,就算邓稼先偶尔回来连聊天也是受限制的,但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

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许鹿希才隐约知道丈夫在做什么,那时她更加觉得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早就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了。

结婚33年,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有6年,最后一年还是在邓稼先的病中度过的。邓稼先去世后,家里的陈设从来没有变过,他用过的东西都标上了年代、使用日期,那个他坐过的沙发上的毛巾都没有换过……在许鹿希的世界里,他没有离开。

让儿女学会平凡安静地生活

作为父亲,邓稼先非常宠爱孩子。每天下班回来,他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逗孩子玩耍,当女儿刚叫第一声“爸”时,他兴奋得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要她再叫一声、再叫一声,之后他的要求不断升级,“好爸爸”“非常好爸爸”“十分好爸爸”,直到再想不出其他形容词。跟儿子玩耍,是邓稼先非常快乐的事情,这个时候往往没有年纪的差异。儿子邓志平六七岁时,常常在天黑时出去捉蛐蛐,邓稼先不断地向儿子传授经验。逢年过节,父子两人在晒台上放鞭炮,看谁甩得又远又准,清脆的鞭炮声和父子俩欢快的笑声,传出很远。调皮的儿子时常弄得一身脏回去,妻子免不了念叨几句,邓稼先总是为儿子开脱:“孩子嘛,不要管得太死,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虽然视孩子如掌上明珠,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不作为”。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回城后,志典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邓稼先的故事(名人故事:“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邓稼先却倾尽全力帮助儿女。恢复高考后,女儿决定参加考试,但她从没学过物理,请来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补课。这时,邓稼先因工作原因,凑巧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于是他亲自上阵。没有课本,他骑着自行车去旧书摊上淘来旧教材,每天晚上给女儿讲物理课,常常讲到凌晨三四点钟。父女俩一块拼了三个月,完成了中学五年的物理课。其实,这对于搞尖端科学的邓稼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后来,邓稼先自己回忆说:“教中学比教大学难。”当女儿因为外界嘈杂的环境不能静心的时候,邓稼先送给她一首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女儿心领神会。1978年,姐弟俩同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除了在学业上尽可能帮助和引导孩子,邓稼先更注意在品德上教育孩子。邓志典去美国读研究生前的一天,邓稼先突然问她:“你看过《走向深渊》这部电影么?”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讲述女大学生阿卜莱在欧洲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被情报机关所利用,并将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这个时候,父亲提起这部电影,女儿立刻明白了:“爸,我不会的。”邓稼先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单位分给他新的住房,他坚持不搬,一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简朴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邓志典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生活节省,对于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穿的衣服还是从国内带过去的。邓志平在一所高校任职,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为人也非常低调。他在回忆中说:“在我的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执着”“我在父亲那里学到了一种平凡而安静的生活态度”。他还说:“做科研,一定要受得了清苦,着实不容易。我的孩子在上学时我就对他说,要真想做科研,得费些力气。”

邓稼先留给家人的遗产少之又少,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却很多很多。

【著作权声明:本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