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用户 速不台 的回答

革命形势发展太快了,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他实际是沿用军阀思维培养接班人,参照历史上孙策、桓温、司马懿这些军阀的做派,培养的实际是家主,自己死后,由家族中最有才干的子弟继承家主之位。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孙策是江东军阀,开局一杆枪,带着亲朋好友和借来的三千兵马在江东创下基业,期间对弟弟孙权进行了重点培养,死后孙权顺利的接过了革命的枪,成为孙家第三代家主。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司马懿是曹魏权臣,掏空了老东家,他的儿子中司马师、司马昭最有才干,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势,司马昭是哥哥的得力助手,司马师早逝,司马昭就成为司马家族的家主。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桓温是东晋军阀,一直经营荆襄地区,有兵马、有钱粮、有地盘,左右朝廷政局,桓温发现子弟中弟弟桓冲最有才干,于是就意识给权、给人、压担子,最后他死后,弟弟桓玄就成为桓家家主。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为什么会这样?

乱世中一个家族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如果死守着嫡庶长幼这些规矩,是灭亡之道,继承人必须是子弟中最有才干的那一个,周围都是如狼似虎的势力,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当好带头大哥?

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会成为唐朝李靖、明朝徐达那样的大将军,柴荣一死,他成了皇帝,但这个皇位委实不好坐,他能黄袍加身,手下的大将如果有机会也能。

扳着指头算一算,五代以来哪个皇帝传位给儿子了?

第一个,后梁朱温,想要传位给养子朱友文,结果被亲儿子朱友珪弑杀,朱友珪也没有好下场,最后小儿子朱友贞夺了皇位,没几天就让李存勖给灭了。

第二个,后唐李存勖,想要传位给儿子李继岌,结果一场叛乱,两人都死于乱军之中,义兄李嗣源得了皇位。李嗣源的儿子也没能继承皇位,内乱了好久,亲子、养子死了一大堆,女婿石敬瑭得了皇位。

第三个,后晋石敬瑭,没能传位给儿子,养子石重贵继承皇位,被契丹灭亡。

第四个,后汉刘知远,能干的长子刘承训病死,只好传位二儿子刘承祐,没几天就让大将郭威干掉了。

第五个,后周郭威,儿子都在乱战中被杀完了,只好传位养子柴荣。柴荣也是历经血战才巩固了皇位。

五代时期的皇帝实际是一个高危职业,这种局势下赵匡胤还有心情培养太子?

我看弟弟就不错,下一任挑担人就他了!

于是,按照五代时期培养储君的惯例,先后加封赵光义为开封尹、晋王,位在宰相之上,而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在赵光义当了皇帝后才封的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用户 Mer86 的回答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当时在位的皇帝叫李嗣源。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也有缺陷,就是御人无方,尤其是管不住他的那几个儿子。

公元933年,赵匡胤六岁。

这一年,李嗣源长子造反。老李头在平叛不久后病故。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李从厚。

李从厚继位后,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这位小爷便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搞出了个“四大军区对调”的把戏。

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到河东。

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到成德。

把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到天雄。

调自已的堂兄李儿璋接管风翔。

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失去割据的根基。他李从厚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李从厚的调令还没传达下去,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就造反了。

李从珂带着大军,从关中一路杀到洛阳,干掉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李从珂登基后,心里也不踏实。跟李从厚一个样,也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他当时觉得石敬塘肯定会造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把石逼反,投靠了辽国。

公元936年,赵匡胤九岁那年。

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及给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称臣为条件,从辽国借到兵马。然后一个转身,反杀了李从珂。

至此,后唐灭亡,后晋建立。

赵匡胤也从后唐子民,变成了后晋子民。

赵匡胤十五岁那年,当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郁而亡。(被契丹人骂死的)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太小,他手下那帮节度使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

石重贵的治国能力一般,但是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表示,我也是皇帝,给辽国皇帝称臣太丑了。于是他就果断停止了对辽国的朝贡,声称要与耶律德光平起平坐。

耶律德光听说后,很愤怒。马上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说,我今天就是活腻味了,你牛,就打过来啊!

石重贵的嚣张态度传回辽国后,耶律德光立马点齐兵马,南下讨伐后晋。

双方一通激战,不分胜负。但很快,后晋就出了几个卖国贼。在他们的带路下,辽国大军冲破了后晋军防线,顺利攻破开封。石重贵沦为阶下囚,后晋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不久后,耶律德光病死。辽国军队全部撤回草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见机,趁虚而入,拿下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

这一年是公元947年,赵匡胤整20岁。正在游历四方。(说难听点就是鬼混)

第二年,赵匡胤在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然后,投身到了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的军中。

同样是这一年,刘知远病死。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当时已经已年满20岁的刘承祐。

刘承祐这位小爷,跟李从厚、李从珂是一个德性。他觉得郭威不可靠,便派人杀了郭威一家老小。郭威本人由于在外地驻守,幸而逃过一劫。

事后,郭威起兵报复,杀了刘承祐。

搞死刘承祐后,郭威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继承人的问题。群臣心里暗笑,呵呵,你郭威还真虚伪。按惯例,谁搞死了皇帝,谁就是新皇帝啊。以前都这样。还讨论什么啊?

于是大家纷纷表态,你郭威自己当皇帝不就好了。我们支持。

郭威听后,连说不可以。又说刘承祐受奸臣蒙蔽杀我全家,我起兵,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造反的。

然后,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小孩来继位。

不过,还没等到刘赟继位,北方边关就突然传来了契丹军入侵的消息。郭威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领着大军去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

然而,这其实是个套。当郭威大军才刚走到澶州时,士兵们突然就哗变了。几个军官然把一面黄旗披到了郭威身上,说希望郭威现在立马就登基继位。

郭威嘴上说使不得,使不得。但他的身体很诚实,主动搂紧黄旗。最后,他直接就在澶州登基做了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这一幕,赵匡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郭威称帝后,率部返回开封,杀了刘赟。建立后周政权。(导致刘赟的父亲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投靠辽国,与后周为敌)

当时的赵匡胤只有24岁。别看他年轻。但其实已经是“四朝老人”了。

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祐、郭威之往事,他都是亲历者。

公元954年,郭威病故。

其养子柴荣(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之后五年,赵匡胤在柴荣的麾下,官位扶摇直上,坐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的高位。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但在前线,他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不久后,他就病死了。

病死前,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可能会造反。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

在他看来,赵匡胤是自己心腹,又是自己的小老弟。让他当辅臣,必然不会辜负自己。

然而,赵匡胤还是负了柴荣。在柴荣死后没几天,他全套抄袭了郭威黄旗加身,灭后汉之故事。也黄袍加身灭了后周,建立大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公元961年,即北宋开国次年,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方式,收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在禁军中的兵权。(这次只是收了他们的禁军指挥权,没有收缴他们在地方的兵权)

赵匡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伙人(七八个将领)共有的禁军指挥权,收归到他一个人的手上。

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黄袍加身”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也重演。

八年后,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给撸了。

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诸如“环卫官”之类的虚衔。

当然,这些将领的物质是有保障的。他们被赵匡胤罢官后,仍然都是大财主。

搞掉老臣后,赵匡胤马上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按道理来讲。赵匡胤做了这些事后,剪除外部隐患,他的皇位已经很稳固了。

他此时完全可以培养儿子,把皇位交给当时已经年满18岁的赵德昭或10岁的赵德芳。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

后人一般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五代时期,王朝普遍短命。北宋刚建国那会,形势也很混乱。赵匡胤还想象不到宋朝的国棹后来能延绵三百多年。

他当时想的就是,大宋不要二世而亡,千万不要二世而亡。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不二世而亡呢?培养当时才几岁的赵德昭和赵德芳?

显然不可能。柴荣的教训就在眼前。赵德芳只有十岁,无法培养。

赵德昭虽然已成年,但石重贵、刘承祐哪个不是成年人,还不是坐不稳皇位。

所以赵匡胤就没有培养儿子,他仿效的是郭威的做法,直接培养可靠之人,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为了让人不说闲话,赵匡胤甚至都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简直匪夷所思。(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而基于此,从公元960年开始,赵光义在赵匡胤的默许之下,个人势力迅速膨胀。

老四赵廷美的势力从公元973年开始,也有一定程度的扶持。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自己死后,皇位先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兜一圈后再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赵匡胤只是默认培养赵光义,但没说一定要传位给他。赵光义并不是法定的皇储。只要赵匡胤愿意,他随时都可以改变心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的势力大的有点吓人了。连赵匡胤都有点拿不动他。

公元976年3月,赵匡胤提议迁都洛阳。

他这么做,目的就是想要试探赵光义一党的态度。结果不出所料,赵光义坚决反对。赵匡胤也没办法,只得放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赵匡胤觉得赵光义势力大,那他为什么不把赵光义一党直接铲除呢。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这里就要扯出第二点了——赵匡胤,死的太突然了。

赵匡胤病死时,还不到50岁。他病死的当天,甚至还在跟赵光义喝酒。没人能想到赵匡胤会突然驾崩。包括赵匡胤自己。

根据现存史料,赵匡胤生前最后两年,他有意削弱赵光义势力,只是削的力度不够大。

猜测,他应该是吸取了五代皇帝教训。不想步李从厚、李从珂后尘。想稳点来,先把赵光义按下去,最后再做选择——到底是直接传儿子好呢?还是先给弟弟,兜一圈后再传儿子好呢?

他还正在考虑、布局呢,结果就死了。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宋皇后赶紧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让这个人去接赵德芳(宋皇后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赵德昭的母亲是贺氏,早死),连夜进宫继位。

但不想,王继恩背叛了,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来到了赵光义府上,说明情况。

之后,赵光义连夜赶进宫。当时宫里的宋皇后正焦急的等待着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继恩后,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

但转眼一看,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瞬间就吓得花容失色。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宋皇后无奈,只能愿赌服输。赵匡胤的皇位就这么被赵光义接过了。

赵光义继位后,皇位不稳。为此,他只能以亲征北汉为契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灭了北汉后,赵光义又想收复幽云。

在他看来,只要拿下幽云十六州,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叽叽歪歪了。

但不曾想,在幽州城下,宋军惨败。赵光义大腿也中了一箭,只能乘驴车跑路。

此一战,他颜面扫地。

事后,为巩固皇权。他先用言语逼死了大侄子赵德昭。过了两年后,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

又过了一年,老四赵廷美被贬。两年后,抑郁而终。

至此,能够威胁赵光义的人,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如果说“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那只能说赵光义这个人,太不守信用了。

公元995年,赵光义踩在赵匡胤已经打好的基础上,正式立自己的三子赵恒为太子。

赵光义此时,已经不用再为皇位传位给谁而操心了。传儿子,就传给儿子。一点毛病也不会有。

用户 平阳狐狸奇谈社 的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中国周朝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兄弟相传的游牧民族传统在中国帝王传承上极为罕见,而这种稀罕事儿却发生在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着实令人费解。

赵匡胤死因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宋太祖 赵匡胤)

皇帝要传位,前提是这位皇帝得先挂,禅让除外。所以要说清楚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问题,必须得回顾一下赵匡胤的死因。

976 年, 49 岁的赵匡胤驾崩。赵匡胤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天赵匡胤传其弟赵光义进宫,兄弟俩一起饮酒,并退所有太监宫娥,无人知晓其谈论内容。太监们在门外只看到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坐下印在窗户上的身影,听到赵匡胤用斧掷地发出声音。第二天发现赵匡胤已死在万岁殿,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来由。

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死后,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传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王继恩却跑到赵光义的府地,让赵光义进宫继位。赵光义进宫后,皇后无奈接受了现实。

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的矛头直指赵光义。说其是赵匡胤死因的真正凶手。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并不在宫中,而只是进宫抢夺皇位。

宋太祖传位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宋太宗 赵光义)

不管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是否在场,但赵光义继承了帝位,成为了大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除了上文第二种说法中,太监王继恩私传赵光义进宫抢夺帝位外,还有一种说法即「金匮之盟」。

话说有一天,赵匡胤觐见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太后问咱们家的天下是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的保佑,杜太后说「非也,真正的原因是后周皇帝幼弱,我们家才有机会。大宋朝要长治久安,需要年长的兄弟继承帝位」。赵匡胤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答应了。

于是杜太后命当时的丞相赵普写下「兄弟相传」盟约,封装在金匮之中,即「金匮之盟」。

这是一种传说,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这更可能是宋太宗赵光义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化而编造出来的一种说辞。假如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没有提前说明而是等赵匡胤死了多年才提及此事?

况且,杜太后怎么知道赵匡胤死时,他的儿子年纪还小呢?事实上赵匡胤死时他的儿子已经 20 多岁,而且赵匡胤是在身强体壮的49 岁壮年就去世了,也可算是英年早逝。所以,「金匮之盟」不足以采信。

当然,如果杜太后像汉朝的窦漪房窦太后一样,宠爱自己的小儿子,非要汉景帝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梁王,那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赵匡胤虽然死了,那赵匡胤的儿子们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赵匡胤的儿子们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宋太祖 赵匡胤)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的传承也有兄弟相传,但大多是因为前皇帝无后,不得已传位于兄弟或侄儿,如宋哲宗传位宋徽宗。但这个情况不适合赵匡胤,因为赵匡胤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即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赵德芳就是那个在「杨家将」,「三侠五义」等小说中的正义使者,「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八贤王。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次子赵德昭在赵光义登基三年后,遭到赵光义的训斥而自杀,四子赵德芳则于 22 岁时病逝。但赵德昭和赵德芳之死,都在赵光义夺位之后。

所以赵光义夺取皇帝之位,在法理上是无法站住脚的,而赵匡胤之死又与赵光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赵匡胤之死本就是赵光义所为,至少赵光义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才获取了皇帝的宝座,并非赵匡胤的本意。

赵匡胤当了十六年(960—976)皇帝,但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是赵匡胤四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宋理宗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九世孙。

宋王朝的皇帝宝座不但最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均有后世为帝。我们只能说,历史的公道可能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