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为什么生猪长得很慢,农民养一年才100来斤?

用户 热动人 的回答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猪是农家宝,家家不能少”,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一是解决了种地的农家肥问题,二是口粮加工后的皮糠和不能食用的瘪粮有去处,更重要的是卖成猪的收入,可以解决家庭日常的杂费开支。所以都希望自家养的猪能“肯长”,早点出栏。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生猪长得很慢,农民养一年才100来斤?

 

但那时的生猪确实是长得很慢,农家养一头猪,要养一年多才能有100多斤,猪苗好的、养得好的也要8~9个月。而如今现代化的养猪场,从猪苗到成品猪出栏,只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且猪子能长到300多斤甚至400斤,猪子的瘦肉率也特别高,要问为什么?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生猪长得很慢,农民养一年才100来斤?

 

①猪苗的品种不同;那时养的都是本地土猪,黑色的,再怎么养也就是200斤左右,猪种决定了它长得慢,长不重。而现在养的多是引进杂交猪,白色的,最大可以养到500斤以上。

②喂养的饲料不同;那时粮食产量不如现在,农家养猪的饲料多是皮糠野菜;现在的猪场喂的都是专家研制的混合饲料,营养全面,猪的睡眠特别好,长肉,瘦肉率特别高,但肉不好吃,大家都懂的。

③饲养的环境不同;以前的农家养猪有的是猪圈,也有的散养,猪的运动量很大,长肉少;现在的现代化猪场,猪的密度很大,有的是挤的只能站起来趴下来,除了吃就是睡,再来点激素,想不长肉都不行。一头猪,一生都没有走过两里路……。

用户 善良十三香 的回答

一百来斤这还是好的,我家一九七九年卖了一头猪,养了十个月,称重九十一斤,等外价格四角四分钱一斤,猪的喂食是红薯叶为主,也就是说饿不死为原则,现在的猪比老人住的好,吃的好,夏用空调,冬用炉,所以长的快。

用户 姬生存 的回答

谢谢邀请!

六七十年代农民养的猪只所以长的慢,根本原因就是猪吃的不好。平时,多以猪草,红芋叶,刷锅水,掺些麦麸或糁子等为主食。比如,母亲用大盆盛半盆水,把猪草或红芋叶剁碎放进盆里,再掺半瓢麦麸子或糁子,搅拌几下就成了当年的猪食。入冬以后,猪草和红芋叶没有了,母亲就煮红芋(红薯、地瓜),或者烧红芋糊涂,再掺些水喂猪。即使是红芋也舍不得放开量喂猪,因为当时的红芋(包括红芋干子面)在冬春两季同样也是人的口粮!

那个年代喂猪的猪食最恰当的说法就是“清汤寡水”。因此,猪长的慢。可那个年代的猪肉肉味浓!那香气真的是充满半条街!令人馋涎欲滴!

现在,在“饲料充足切又科学”的情况下喂养出来的猪肉,却没了肉味,更失去了香气!实在令人失望!

如此的“良种”和用“科学配比出来的饲料”所饲养的猪肉,一定会被市场逐渐淘汰?因为这种“良种”和“科学”最主要考虑的是收益?而非市场主体的真正需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