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的速什么意思,不速之客出自哪里

成语“不速之客”,出自《易》。《易.需卦第五》曰:“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那么,“不速之客”里面的“速”该做何解呢?《现代汉语词典》说:“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新编实用成语词典》说:不速之客中的“速,邀请。不请自至的客人。”这是现在通行的解释了。对吗?这个解释不能说没有依据,但未必就准确。

因为,直到许慎生活的东汉,尚无“邀”字,遑论数百年前的《易》、《象》之时了。《说文解字》收录了10516个汉字。许老先生穷其一生,应该是把当时几乎能搜罗到的汉字都找来了,不太可能专门把“邀”遗漏了。以当时还没出现的“邀”来解释“速”,显然武断了——其中时空间隔过大。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邀”字的出现,当不晚过隋唐。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陶潜传》说:“王弘令潜故人斋酒于牛道,邀之”——让老朋友设酒宴邀请陶渊明。李白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字,应该是从“徼(jiào)”字分化而来。“徼”与“噭(jiào)”同源——“噭”是“呼叫”;“徼”引申为“徼求”,有“召”的含义。《说文》对“召”的解释是“呼也”。

古人解“速”字,确多有释为“召”的。《诗经.小雅.伐木》曰:“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翻译成白话文是——“既有肥嫩小羔羊,快召呼叔伯来品尝。朱熹的《集传》注曰:“速,召也。”《左传.隐.三年》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不顺势而为,反而逆势而行,必然召祸。君王须要除祸,召祸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宋代的《集韵》,对“邀”的解释也是“召也。”南朝的《玉篇》,对《易》中“不速之客”的“速”,解为“召也”,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现在把“速”解释为“邀请”,其逻辑是这么来的——“速”有“召”的含义,“邀”分化之前的“徼”也有“召”的含义,所以,“速”就是“邀请”——这个弯儿绕得有点大。但问题在于,古人凭什么说“速”即“召也”?这才是关键。

许慎《说文解字》对“速”的解释,只说了“速,疾也”,丝毫没提到还有别的含义。如果“速”可以和“召”搭上关系,必是假借或通假。好在段玉裁在注释中说,老许对“速”的这个解释,来自《尔雅.释诂》;《公羊传》里,“速”写做“遬”;“速”有穿戴整齐见所尊者的含义(请注意,不是召而是去见)。但段氏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假速为肃也”——“速”和“肃”相互通假。

“肃”的含义是什么呢?还按许慎的解释,“肃,持事振敬也”,“战战兢兢也”。段玉裁注曰,肃,按照《广韵》的说法,是“恭也,敬也,戒也,进也,疾也。”段玉裁在这里再次说到,“肃”与“速”有通假关系。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进一步说,“速”和“召”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肃”和“召”有没关系呢?还真有点儿。

“召”,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这个字。徐中舒先生的解释是,“表示主宾相见,相互绍介,侑于尊俎之间”——表示一种“持事振敬”的态度和礼仪。这个含义,恰恰和“肃”的含义相同。按照这个分析,能不能把“速”解释为“召”呢?可以,这接近互训的方法。但问题又来了,“召”字互训的是“肃”而非“速”。

所以,“不速之客”的“速”,本为“肃”的通假更说的通——“不肃之客”。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训诂学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据文证义”,就是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按照这个原则,联系《易.需》的上下文,才更说的通——“陷落到险恶的深穴之中,有三位不恭不敬的客人来了,恭敬地招待他们,最终将获得吉祥”。这种解释,比“不请自来的客人”更贴切和有意义。所以,古人把“速”训为“召”,也是在从“持事振敬”的含义上来理解的,并非“呼也”,更不是后来很长时间才出现的“邀请”。

成语“不速之客”,出自《易》。《易.需卦第五》曰:“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那么,“不速之客”里面的“速”该做何解呢?《现代汉语词典》说:“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新编实用成语词典》说:不速之客中的“速,邀请。不请自至的客人。”这是现在通行的解释了。对吗?这个解释不能说没有依据,但未必就准确。

因为,直到许慎生活的东汉,尚无“邀”字,遑论数百年前的《易》、《象》之时了。《说文解字》收录了10516个汉字。许老先生穷其一生,应该是把当时几乎能搜罗到的汉字都找来了,不太可能专门把“邀”遗漏了。以当时还没出现的“邀”来解释“速”,显然武断了——其中时空间隔过大。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邀”字的出现,当不晚过隋唐。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陶潜传》说:“王弘令潜故人斋酒于牛道,邀之”——让老朋友设酒宴邀请陶渊明。李白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字,应该是从“徼(jiào)”字分化而来。“徼”与“噭(jiào)”同源——“噭”是“呼叫”;“徼”引申为“徼求”,有“召”的含义。《说文》对“召”的解释是“呼也”。

古人解“速”字,确多有释为“召”的。《诗经.小雅.伐木》曰:“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翻译成白话文是——“既有肥嫩小羔羊,快召呼叔伯来品尝。朱熹的《集传》注曰:“速,召也。”《左传.隐.三年》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不顺势而为,反而逆势而行,必然召祸。君王须要除祸,召祸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宋代的《集韵》,对“邀”的解释也是“召也。”南朝的《玉篇》,对《易》中“不速之客”的“速”,解为“召也”,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现在把“速”解释为“邀请”,其逻辑是这么来的——“速”有“召”的含义,“邀”分化之前的“徼”也有“召”的含义,所以,“速”就是“邀请”——这个弯儿绕得有点大。但问题在于,古人凭什么说“速”即“召也”?这才是关键。

许慎《说文解字》对“速”的解释,只说了“速,疾也”,丝毫没提到还有别的含义。如果“速”可以和“召”搭上关系,必是假借或通假。好在段玉裁在注释中说,老许对“速”的这个解释,来自《尔雅.释诂》;《公羊传》里,“速”写做“遬”;“速”有穿戴整齐见所尊者的含义(请注意,不是召而是去见)。但段氏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假速为肃也”——“速”和“肃”相互通假。

“肃”的含义是什么呢?还按许慎的解释,“肃,持事振敬也”,“战战兢兢也”。段玉裁注曰,肃,按照《广韵》的说法,是“恭也,敬也,戒也,进也,疾也。”段玉裁在这里再次说到,“肃”与“速”有通假关系。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进一步说,“速”和“召”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肃”和“召”有没关系呢?还真有点儿。

“召”,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这个字。徐中舒先生的解释是,“表示主宾相见,相互绍介,侑于尊俎之间”——表示一种“持事振敬”的态度和礼仪。这个含义,恰恰和“肃”的含义相同。按照这个分析,能不能把“速”解释为“召”呢?可以,这接近互训的方法。但问题又来了,“召”字互训的是“肃”而非“速”。

所以,“不速之客”的“速”,本为“肃”的通假更说的通——“不肃之客”。

不速之客的“速”怎么解

训诂学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据文证义”,就是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按照这个原则,联系《易.需》的上下文,才更说的通——“陷落到险恶的深穴之中,有三位不恭不敬的客人来了,恭敬地招待他们,最终将获得吉祥”。这种解释,比“不请自来的客人”更贴切和有意义。所以,古人把“速”训为“召”,也是在从“持事振敬”的含义上来理解的,并非“呼也”,更不是后来很长时间才出现的“邀请”。

可以总结一下——“邀”是在“不速之客”这个成语出现千多年后才有的字,把“邀”和“速”直接配对儿未免牵强; “速”也很难直接与“召”联系在一起,必须经过“肃”这个中间环节;“速”和“肃”有通假关系。为什么不能认为本来就是“不肃之客”呢?而且,这三位客人,其实是邀请来的还是自行来的不重要,如果真对主人有帮助,不请自来的客人又何妨?真正让主人烦恼的,是那种不恭不敬的客人。这句话是说,对很烦人的客人,如果还能很好地招待他们,那必会大吉大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