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一 天干化合

大家好,我是玮香主,今天继续讲中国古天象地理学。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密码,十二地支在之前的古天文学专辑里面已经讲了,今天讲讲天干。天干与五行的关系,有两种配法。

一种是大家熟知的:

东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中央戊己土

这个很好理解,与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四季循环的时空一体规律相一致。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天干配五行

奇怪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五行配法: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天干的合化五行,在中医与术数当中,是最基础的底层知识,一切推演都会用到这些原则。然而,它的底层原理却已经失传!汉朝之后,就几乎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了。只知道这么用,为什么能这么用,就不清楚了。

到了唐朝,启玄子王冰,将道家秘传的《素问遗篇》补录进《黄帝内经》当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运六气部分的七篇大论,这个问题才第一次得到解答。原文如下: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个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五气经天图。

这个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五气经天图。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五气经天图

在这张图中,一共有五个同心圆环环相套。

由内而外,第一圈是无色天之气: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需要注意的是,《太始天元册》的原文描述的五色天之气的顺序不能乱。

第二圈是环天二十八星宿。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八星宿乃是浑天说的量天尺,要把这张平面图转化为浑天说的数理模型来理解。

第三圈是对第二圈的辅助说明,标记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入宿度。

第四圈是天干地支加上后天八卦乾坤巽艮的二十四山。对应上二十八星宿的尺度,就可以很好理解天干化合的由来。

第五圈是最外层,奎壁角轸为天地之门户。需要注意的是,戊己作为天地之门户,分别在西北乾宫、东南巽宫。五个层次的圈,是以坤艮二宫的连线为对称轴的。

遗憾的是,自汉唐之后的一两千年,《太始天元册》描述的天干化合原理,现在已经成了千古谜题。在历朝历代给出的解释当中,有三个坎绕不过去。

第一个,在实际的天文观测当中,是无法看到五色天之气的。

第二个,二十八星宿的量天尺,有25800年的岁差周期,导致春分点每年西移,百年为单位的尺度上,就会出现偏差。我们十天干化合规律,中国人实际使用至少三千年,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准的地方。

以张景岳为代表的,用日地循环的周年视运动的自然规律,强行解释五气经天图,也全部被推翻。无论是春秋分说,还是立冬立夏说,都无法自圆其说。

又以五大行星运行轨迹去对应二十八星宿来解释的,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才可以满足。依然不能成立。

无论是实际的天体运行对应,还是认为上古修行人,修行到一定境界看到五色天之气对应二十八星宿的具体位置,做这样解释的,都绕不过“岁差”这个坎!

第三个,在实际的天体运行周期中,是观察不到严格的以十为循环周期的规律的。由于现在科学的发展,太阳系各大天体运行规律有了非常详细的数据。有些人研究日月五星的周期规律,强行找相近似的以十为周期的循环,来解释十天干化合。要知道,天干纪年、还有天干纪日,甚至更大周期也可以用天干来表达。所以,任何周期规律,不能同时满足十日、十年、甚至更大周期的循环。以自然周期强行解释的路也被堵死。

那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二 道之所始

我们还是回到黄帝内经原文之中。事实上,黄帝内经原文之中,不仅给出了十天干化合的天文原理,而且也给出了理解思路。

当岐伯引用完《太始天元册》五色天原文后,立马补充了破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也就是说,要理解五色天的天文原理,首先要通达“道之所生,候之所始”。而要通达“道之所生、候之所始”,就要掌握“天地之门户”的戊己分。

这,才是岐伯强调的关键点。

何谓天地之门户?先秦之前的典籍,《老子》《庄子》都给出过解释。《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天门开阖

而在《庄子.庚桑楚》中,解释的更加详细: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

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

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窃者有实。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曰始无有, 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

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天门者,无有也

具体这两段话就不翻译了,很明显能看到,《老子》、《庄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庄子》可谓论述的非常详细了。所谓天门,即人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如: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等),回到宇宙本源,达到与天地同一的境界,即为开天门。明白了这点,岐伯的话也就非常明确了。

岐伯说: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就是说理解了古圣先贤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也就理解了《太始天元册》中对五色天之气的描述。而且,《太始天元册》这本上古典籍的书名“太始”、“天元”,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天门开阖后,《庄子》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观: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这明显不同于我们在其他先秦典籍中的宇宙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我们当下身处的宇宙,即已经形成的后天宇宙。 而庄子定义的宇宙是空间、时间还未成形,接近宇宙本源时候的太虚世界。

三 五行宇宙观

中国古人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中,有两套体系是非常熟悉的。

一套为易经体系的宇宙起源观。

《周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除了周易,上古时期还有连山易、归藏易,统称为易经思想。文字仅有周易流传下来,连山易、归藏易都已失传。但幸运的是,文字虽然失传,却留下了两幅图,为河图、洛书。 河图源自伏羲,对应先天八卦,讲宇宙起源。洛书源自大禹,对应后天八卦,讲后天之用。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河图洛书

一套是《道德经》体系的宇宙起源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事实上,上述两套宇宙观内核是相通的,都可溯源自上古时期。所以,后世的中国人往往把两套宇宙起源论整合,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起源论。

这其中论述最详细的,当属《列子 天瑞》: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

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列子

理解了宇宙从无到有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这四个过程,这时候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五色天之气究竟是什么?

所谓五色天之气,其实就是描述宇宙从无到有过程中的,宇宙生成之气。丹天之气是宇宙的源动力之气,乃河图中“天一生水”之始。黅天之气是宇宙形成运化空间的重要一步。也就是《庄子》说的“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的过程。对应的是《列子》四阶段中的“太初,气之始也”的阶段。

接着,演化出宇宙的苍天之气,对应的是“太始,形之始也”的阶段。接着,“太素者,质之始也”,演化出素天之气。最后一步乃是玄天之气的出现,标志着从太易、太初、太始到太素的最终成形。就是先天宇宙演化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后天宇宙。

什么是天地之门户?戊己分也。

戊己分,便是宇宙从无到有,最开始分出来的阴阳二气。此阴阳二气运化后面的整个太虚宇宙的万事万物。阳气化为丹天之气,提供宇宙之最原始之动力。阴气化为黅天之气,提供最初运化物质之基础。

接着二气进一步演化,有形之太始阶段,生于苍天之气,成于素天之气。有质有别的太素阶段,始与太素之气,臻与太玄之气。

从此,后天宇宙时空形成,五色天之气化为五行之气,先天河图变为后天洛书,先天八卦演为后天八卦。所谓戊己分的天门地户,对应在河图之中,便是居中的五、十之数。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先天河图戊己土

而在《周髀算经》的伏羲阴阳图中,戊己分便是阴阳鱼中的两点。即宇宙源动力的丹天之气为戊分。形成宇宙最初运化物质基础的空间即黅天之气为己分。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太极图

无论河图还是阴阳图,都不应做平面看待,而应做立体乃至高维的角度去思考。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宇宙大爆炸

经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阶段之后,后天宇宙已经形成,遵循后天洛书之五行规律,这便是时空一体的十天干五行排列:

东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中央戊己土

但宇宙演化依然在进行,依然在一定程度的支配着后天宇宙时空,只是相对于后天的天干时空属性,隐而不显。这个规律便是天干化合。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这个并不矛盾,举一个例子便能很好理解。一个成人在社会上获得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下的自我选择与努力。然而,这个人出生时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包括出生时的自然环境、家庭背景等等,依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

从这点上而言,从唐宋之后,历代应用五运六气分析天地气候与人关系的时候,只懂用六气的主客气加临分析。几乎都不会用五运的主客气加临分析,主要是因为不理解五色天之气的宇宙起源因素,自然也谈不上应用了。

五运的主客气加临,乃是代表着更底层的影响,必须加以一定的考虑。同样的道理,每年之中运,亦即大运,影响虽然很大,但又不可给予过多的考量。大多数情况下,在年运上,仍应以司天在泉之气为最大之因素来考量。

这也是岐伯说“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的原因之一。

四 三套宇宙观的相须为用

从汉朝开始,学者开始分为“浑天说”“盖天说”两派互相论战的时候,就已经背离上古圣贤的精神内核,也标志着古天文学开始没落。

盖天与浑天的数理模型,皆为外算之典范,也是现代西方天文学的直系鼻祖。而盖天、浑天的配合宣夜说,执简驭繁,为内算之基础。

系统的古宣夜说虽已失传,但在《太始天元册》《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仍零零星星有所分布。而对宇宙本源与本质的探讨,恰是宣夜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故而,古宣夜说乃是华夏古天文学之根,指导着发展方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宇宙起源的探讨上,有三条路直抵究竟。

第一条是易经体系的,阴阳四象八卦,直指根源,这是大多数人熟知的。

第二条是《道德经》体系的,通过修行,由后天返先天的,回溯式的宇宙生成体系。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这里的“三生万物”乃是三阴三阳,对应的为洛书体系,在五运六气当中,为六气六律体系。这点如果理解不深,也无法深入理解五运六气。以后抽专门章节详谈。

第三条便是《太始天元册》的五色天理论。

从五行角度论述了“道之所生”的宇宙起源过程,这个却少有人知。五色天理论,定义了宇宙的最根本演化节律,定义了宇宙的演化方向与生克制化的平衡,以五为律,也即河图的生成之数。五音六律,皆从追溯宇宙起源中得来,皆是模拟宇宙演化运行的根本之数。

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图》中,收录有周敦颐的《无极图说》。周敦颐的无极图从希夷先生(陈抟)处得来,属于道家隐仙派。

原文如下:

周子亦曰无极而太极,盖无一动而为阳,以生玄炁,属水,故曰:易生“玄光”。

静而为阴,生元炁,属火,故曰“元命”,生“太初”。

静极复动为阳,生始炁,属木故,曰“太始”。

三炁周,“玄”“元”“始”。三炁周备,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谓之“太素”。静而为阴,属金,故曰“太素”。

梵行初,三炁为天地之根,万物各极其位,谓之“太极”。动而为阳,属土,总领四象,故曰“太极”。

五灵冲,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以五太五行谓之“五老”

这便是非常著名的,从五行角度探讨宇宙起源的《太极图说》

wusetian(五气经天图的底层原理(上))

无极图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费很大功夫整合阴阳五行学说,恐怕是没看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要是知道《太始天元册》中早就做了记载,恐怕也就没必要写《太极图说》了吧。

说完五色天之气,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一节接着聊五气经天图第二第三圈的二十八星宿与第四第五圈二十四山的对应关系。这个才是更核心的部分。当然,理解这些需要非常扎实的古天文学功底,对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三套体系能够自由转化应用。

天文乃文明之源,华夏之根,掌握古天文才能贯通华夏诸子之学,才是高屋建瓴的学习方式。

以上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