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矛盾论(品读 | 毛泽东的《矛盾论》)

毛泽东在《矛盾论》的开篇提到:“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上面这段话极为重要,因为这段话为我们设置了两个疑问:一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二是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些问题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读懂毛泽东《矛盾论》的关键。

毛泽东矛盾论(品读 | 毛泽东的《矛盾论》)

图:百度图库

  • 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

简单点来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而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

具体点来说,涉及六大问题:一是两种宇宙观;二是矛盾的普遍性;三是矛盾的特殊性;四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六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

在毛泽东看来,人类的认识史中存在两种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另外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

第一种形而上学,在中国亦称为玄学,它在人类史上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甚至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唯心论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也就是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比如在西方的形而上学家看来,他们的社会发展是由于外部气候、地理等外部原因作用的结果,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对形而上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我认为是那样就是那样,可事实不是这样(认识论说法: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

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之相反,这是第二种。这种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就是: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为什么?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温度能使鸡蛋变成鸡,却不能使石头变成鸡,中间的内因就是鸡蛋因温度可以孵化出小鸡仔,但是石头这个内因在施加任何外部条件都无法变成小鸡仔。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知道,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外部的作用结果,即没有温度这个外因,鸡蛋是无法孵化出来的,这点证明了上述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随后的鸡蛋变成了鸡,而石头没有变成鸡,则是在证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毋庸置疑,唯物辩证法这种宇宙观比形而上学这种宇宙观更为科学。故在最后,毛泽东给出方法论:“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也是后面几个问题的来源。


二、矛盾的普遍性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单的例子就是:数学中的正数和复数;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守,以及胜败;太极中的阴阳等等。

以上的种种都在说明着:矛盾是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那“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这是接下来的问题。

毛泽东首先批判了德波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的观点,同时认为他们这种观点与布哈林只看到富农和农民的差异和没有矛盾的认识回到形而上学上面去了。这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见解,进而毛泽东驳斥到:“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是否如此呢?

拿劳资关系来说,很显然,从这两个阶级发生的时候开始,就是矛盾着的,即劳动者是被剥削者,而资本家是剥削者,两者之间没有爆发出严重的矛盾冲突在于矛盾没有激化到一个需要爆发的程度。

再拿一个熟知的例子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怎么产生,是因为资产阶级把社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占有了,没有生产要素的无产者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从资本家那里换取生活物资,最终沦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因此,从无产阶级诞生的那一刻起,两个阶级之间就是矛盾着的,并且是自始至终矛盾着的(当然是否会终就不得而知)。因为现在的资产阶级也看到自身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在尽力制定措施或者出台政策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以至于不发生对抗性的冲突。

至此,结论得出: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三、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在这部分的原话是: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用高中政治术语解释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下面来解释三种形式下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种,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我直接用文章中的例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

第二种,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结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国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点的体现。

第三种,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抗战前夕,我党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和日本军国主义都存有矛盾,但是抗战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正因为有这个矛盾特殊性的存在,国共两党才有了第二次合作。

文章中有不少毛泽东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而罗列出的例子。其中,对矛盾的特殊性解释比较通俗的就是《水浒传》,他在文中讲到:“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在本部分,毛泽东结合矛盾的特殊性狠狠地批判了教条主义,他认为教条主义者:

①“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 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②“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③“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

由此,毛泽东给出方法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本部分的最后,毛泽东探讨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矛盾各特殊性的体现。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并表示,共性与个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共性与个性怎么来?

很简单,我们先来看认识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众所周知,从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先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然后在逐步地扩大到一般的事物。人们通过对个别或者特殊事物的认识,循环反复多次后,就会形成对某些类似事物的东西达成一种普遍共识,即认为这些事物都具有某些相同的东西,属于同一个类别,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你会渐渐发现在具体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个性不一样,也就是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不一样。

共性与个性,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中国体现最多的地方就是试点。国家在要实施某项措施时,经常会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来研讨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试点成功,那么就会将政策推广出去。这属于对其的反向利用。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这是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延续。就该部分,毛泽东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个观点是:“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第三个观点是:“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

以上的内容概括后,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二是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前者的可这样去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存在着多个矛盾,比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等等的矛盾,但是最主要的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后者亦可参照这样的解释,如在抗战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但在这个主要矛盾中,我党在抗战后期的中流砥柱作用承担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

对同一性的理解很简单,直白地说就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相互依存指的是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前提,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鸡蛋能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成鸡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互贯通是指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性可以相互转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共二次合作,当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说的也是这个东西。

斗争性呢?它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与国民党的战争就是对抗性矛盾,而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党与各民族党派的矛盾就是非对抗性矛盾,因为我们国家建立了一种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政党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但是已经转为非对抗性质的。

最后,毛泽东认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并结合之前的观点得出:

“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这个的理解你可以参照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斗争历史)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属于矛盾斗争中的具体问题。毛泽东在本部分第一段讲到:“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这句话的前半句翻译过来就是,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要进行斗争。可是,所有解决矛盾都需要斗争的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后半句给出只是斗争只是一种形式,不是一切形式。

随后,他又补充到:“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并举例:党内对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思想矛盾,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表现为对抗形式,不过后来发展成了对抗形式。在后面他同时也强调,对于错误的思想党内一定要进行严肃的斗争,但是对某些后知后觉的同志应该给予觉悟的机会。

后者也就是我在之前所讲的非对抗性矛盾,矛盾斗争性具体形式中的第二种。读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朋友应该知道,对文中所指的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党对其采取的态度是非对抗形式。


综合以上观点,可将《矛盾论》的观点总结如下:

1、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3、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4、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5、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6、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7、当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方法论)

前六条是矛盾论的所有内容,第七条是《矛盾论》给出的方法论,翻译过来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的全部内容就是毛泽东对“需要将哪些问题弄清楚”的解答,也是论证了《矛盾论》开篇提出的第一句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对立统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毛泽东矛盾论(品读 | 毛泽东的《矛盾论》)

图:百度图库

  •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些问题弄清楚?

弄懂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历史中去。这也是我们读懂《矛盾论》和使用《矛盾论》的关键。

《矛盾论》在文末有这样的一个注解:“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并且在文章的第二段,毛泽东也指出:“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

意思很明显,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扫除党内的教条主义,最直接的对象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教条主义。在1931年至1934年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严重背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看不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探索经验,差点葬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前途。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讲到认识论是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依次循环往复,最终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而,教条主义思想分裂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主观不符合客观、理论不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故此,毛泽东指出,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们完全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固执地遵循“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僵化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和理论论断,盲目地将共产国际的指令“圣旨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他们这样的做法不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词句、个人狭隘经验出发,错误地指导中国革命斗争。

由此,党内存在的两种思想路线的斗争就被暴露出来,也就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和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当然还有经验主义

结合当时毛泽东所面对的处境来讲,类似于王明这样的人,还有着一批追随者,他们自认为留过洋,熟透马克思原著、理论,理应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释的权威,而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个从湖南山沟沟里面出来的,又没有留过洋的人来诠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心理上乃至行动上是存有蔑视和不服的。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归来的王明根本不从复杂的中国阶级关系与实际情况出发,从原来的极“左”又倒向极右,在政治上与军事上提出一套右倾论调,并为党内的一些人所接受。故此,解决党内思想路线的斗争迫在眉睫!

读过毛选或者熟知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一直的观点认为: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与思想路线同是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问题,而思想路线更关键,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更正确地处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

思想路线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认识路线问题,亦即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只解决了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问题,但没有来得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

这里补充一个小故事,在抵达延安后,毛泽东曾风趣地讲到:“有一位同志(指王明)给我一顶“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这才逼得我发愤读书。”在学者吴珏的论文《毛泽东发愤之作〈实践论〉〈矛盾论〉诞生始末》也提到:

毛泽东自己认为“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研究为主”。

延安暂时安全稳定的环境,给予了毛泽东大量系统性阅读马列著作和哲学相关著作(如黑格尔等)的时间机会。也正因如此,丰富的知识理论储备和革命实践经验为“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故而毛泽东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有理有据”地批判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两条思想路线斗争问题。思想路线的解决对党的未来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日本学者松村一人在《论毛泽东哲学的意义》一文中说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彻底地打破了对辩证法的教条主义理解”。

总结以上而言,为什么要弄清楚唯物辩证法则,即矛盾法则,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根源上批判教条主义(主要),清算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抗日战争作理论准备,同时在理论上完成列宁提出的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并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和矛盾学说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注: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姊妹篇,所有两篇的意指基本上都相同。)

前苏联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出,“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的确,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及上篇《实践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同时,他运用通俗易通的语言,使哲学原理落地生根,让晦涩难懂的哲学更接地气,改变了人们对哲学抽象性的惯常理解,告诉人们哲学就在身边,就在具体的事物、一个个的问题中间。这无疑是毛泽东在哲学领域的又一大杰出贡献。


写在最后。

在恩格斯的《致韦尔纳·桑巴特》中,他说到: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同样,如今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关键的要点在于学习毛泽东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绝不是模糊似的或者不加思考地直接利用他所讲过的话。后者绝不是他的本意,也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就曾提到: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

而以上所有皆可概括为:实事求是,它所代表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新时代下,毛泽东思想越来越引发人们对其的研究,甚至掀起读毛选热潮。毫无疑问,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但一定要切记,学习这个思想的首要目的是力求改造主观世界,学会对这个世界生存的方式,进而有能力去改造客观世界。

故此,寄希望于所有人不要只会“教条主义”或者说“束之高阁”,而应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而指导自身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以上就是我关于《矛盾论》的所有内容。

欢迎关注九眼北固楼,一个历史、自然、人文社科的自媒体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