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发烧用冰块,甚至会泡在冰水里,为什么中国人却要捂被子?

人体正常体温(腋温)为36-37摄氏度,健康人的机体可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致热源(细菌、病毒等)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为发热,即发烧。

最常见发热的原因是感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后,机体为了保护自己,启动免疫系统来消灭侵略者,因为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帮助人体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加强防御力,所以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些物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让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后维持比较高的体温,从而导致发烧。

当免疫系统获得胜利,驱除入侵者,消耗了太多能量的身体开始迅速降温,这时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机体散热大于产热,在体温下降至正常期间,我们身体会出大量的汗,带走大量热量。

但是有时免疫系统与细菌病毒的战争持续太久,过于持久的发热敌我不分,会伤害我们重要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长期的高温使心跳呼吸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再加上高烧使我们食欲不振,导致人体能量大量消耗而补给不足;6个月-6岁的小孩子还有可能出现高热惊厥。

那发烧时到底应该怎么做?冷敷或捂汗?

对于发烧,这世界上没有最完美无缺的通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来发烧就已经很难受了,用冰块冷敷可能会让我们更难受。冷敷使皮肤血管收缩,反而还不利于散热。

从发热机制来说,冷敷降温是南辕北辙,就算一时强行将体温降低至正常范围,可是体温调定点没有下降,只会会引起机体更严重的产热。

可是对于持久的高温患者,过高的体温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头部冷敷降温有助于保护大脑。

在体温持续高温时,我们会觉得你再盖一层被子不闷不难受吗?

在体温上升至调节点时,机体减少散热,是捂不出汗的。而出汗时,机体散热增加,用被子捂着则不利于散热。特别是对于一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捂久了可能会导致捂热综合征,轻者脱水,重则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当体温未上升至体温调节点时,我们会有手脚冰凉,寒战不止的时候,适当盖被子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体温,缓解不适。但达到体温调定点,持续高温时就不用再捂热了。

而且发烧不用立刻退烧。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指南指出,如果孩子没有明显不适,健康孩子39℃以下不用退烧,超过39℃孩子明显不适才需要退烧。而中国指南认为超过38.5℃才需要退烧。

发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发烧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冷了盖被子,太热了冷敷,出汗了多喝水,还有及时补充营养。大部分发烧可以自愈,不用去医院,如果病情持续加重,身体感到非常不适,则应该去医院听从医生的指导。

热心网友回答

先说一个真实,我同事带小孩去美国,美国的医疗不仅贵,而且很少开抗生素和退烧药。他的孩子发烧了,医生开了点维生素走了,还让吹风扇…..最后吃了点去的时候带的退烧药。

西方人在感冒时使用冰块或泡在冰水里可以帮助降低体温,这种做法是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即降低体温有助于抵抗感冒病毒的感染。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太极端了,在虚弱的时候用这种方式降温,很容易造成身体的应激反应,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然而,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发烧时体温升高是人体自身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所以在发烧时不应该降低体温。相反,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捂被子、盖毛毯、喝热水等方法来保暖,以帮助身体抵抗感冒病毒的感染。

科学的退烧方式应该是采用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并结合喝水进行降温。如果体温过高再使用退烧药。

热心网友回答

这一点就能很清晰的看出西医与中医,在对于疾病的理解上,所存在的巨大不同了!理解不一样、观念自然不一样,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当然就会有极大的差异化。

发烧病人需要降低体温,这一点上大家都是相同的!西医所采取的体表降温方式,恰恰体现了西医根本上的特征,那就是治标、寄以此达到治本的目的,西医的理论中‘本’为次、‘标’为主;中医所采取的则是寄希望于用排汗的方式把人体内部的多余温度散发出来,排汗的同时也是在调整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提高免疫力,这是直接针对病症的根本施治,‘本’为主、‘标’是次。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这医学中包括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系统性理论、单就中医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然而单就文化而言,西医肯定是担当不起的!西医现在盛行于世,看上去好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更类似于是钻了人类文明发展当中的一个空子,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也必须是建立于人类自身文化的发展之上、可根本就不具备文化特质的西医真就能一直四海皆准下去吗?显然,西医必将成为人类医学的一个补充部分、其必将成为文化的一个补充,也只有具备了文化的特质、才能真正的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下去——因为这才是顺应人类的发展而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