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陆军学院(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作者:兵哥铁马

1994年,对于我而言,既是军旅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学习提高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我经历了两次大的学习与锻炼:

一个是新闻宣传业务上的学习提高,

另一个是军事技能上的系统培训。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一对好主官\”秦洪国庞允泉,是我们228团四连连长指导员,他们秉持\”没有不好带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干部\”理念,着眼新情况新问题,把连队带成了26集团军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们的事迹,顺应时代潮流,回答了许多带兵人的困惑与不解,得到了时任军委副主席张震的高度评价。由此,被确定为全军重大典型。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为宣传好这\”一对好主官\”,业界大伽纷至沓来,让我这个未曾见过什么世面的基层报道员,有了一个与大伽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讨教的机会。一次认真的聆听、一次当记录员的记录、一次深入采访的陪同,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一次有益的锻炼、一次无形的提高,而且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可以说,那是一段令我茅塞顿开的时光,那是一段令我眼界开阔的时光,这也为我后来在新闻报道之路上稳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1994年3月,为搞好内外的宣传,济南军区和26集团军党委首长、师团领导都高度重视,集合了战区的材料高手和新闻大伽来团总结经验、采访报道。时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袁守芳少将亲自点将,将已到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任副政委的原解放军报济南记者站站长董祥起抽调过来,与新华社军分区社济南军区记者站蒋永武站长、于建华记者,前卫报社张勍主编、张光泉主任记者,26集团军宣传处曹晓明、李居清干事,师宣传科徐强干事,团房德双干事等组成宣传组,撰写新闻稿件;时任26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的赵承凤少将亲自坐镇指挥,协调各方力量,搞好会战;时任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的杨建亭亲自挂帅担任内部材料组组长,副秘书长刘春辉与军区组织部张洪岩副处长、寇虎平干事,26军组织处李庆海处长、韩耀玉干事,我们76师政治部副主任廉书义、宣传科韩亮干事等组成材料组,推写内部材料、研究确定宣传主题。等到军报对外宣传最后定稿时,时任解放军报军事部主任张宗银、编辑苏若舟等亲临团队一线指挥……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这些人大都是当年战区乃至全军个顶个的高手。那时,我刚下见习排长命令,参与其中充其量也就是个打杂跑腿的。每天,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哪里招呼了就往哪里跑,一会当记录员,一会当报道员,一会当通讯员,跑前跑后,不亦乐乎。这期间,我有幸给杨秘书长和廉副主任当了几天的记录员,对二位高手\”出口成章、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文风,记忆犹新……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那段时间,让我难忘的就是这些大伽们的精品意识和前瞻思维。无论内部材料还是外部宣传,他们都追求精品,百改也不厌其烦。当年团司令部打字员郭占杰至今都记得,为改稿子改材料,把团里仅有的一部打字机都改出了故障!

这是何等功力?这要改多少遍啊?!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都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但精品力作绝对除外。在我看来,精品当时受欢迎不用说,精品也必将流传久远。

当年这些高手们撰写的内部材料和新闻报道,不仅在军区总部转发推广,在《前卫报》、《解放军报》刊发头版头条,做系列连续报道,在军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而且那时的许多观点和思想,至今对部队建设仍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此外,前卫报和军报刊登的那些稿件,还被收入当年的《中国新闻年鉴》。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一大波集中宣传之后,1994年8月,连长秦洪国到北京参加了全军爱兵带兵模范事迹报告团;10月,指导员庞允泉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同年11 月,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政委杜铁环签署命令,授予\”一对好主官\”秦洪国庞允泉\”基层带兵模范\”荣誉称号。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可以说,这是一场漂亮的典型宣传战役,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受用终身的实战经验。打那时开始,我知道了抓重大典型的方法路子,知道了怎么去挖掘提炼主题,知道了怎样去协调调动各方力量……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集中采访结束后,因工作需要,我又被抽到了师宣传科帮忙。

这是我第二次到师政治部宣传科。

第一次是1990年8月到年底,参加新闻报道培训那阵子。当时,我们76师政治部主任是范立才。对于抓部机关自身建设,他很有招法、很有思路、很有点子,把整个机关学习成才的氛围搞得十分浓厚,至今让人还记得的就是全部人员大排名这一做法了。每到半年、年终总结时,部全体人员每个人的成绩一一张榜公布,贴在政治部会议室墙上的显著位置上。你见了多少稿、转发了几篇材料、下部队蹲点跑面多少天,一目了然。这几项内容中,蹲点跑面天数好说,但见报和转发材料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不让自己排名靠后,面子上难看,科长干事们都在暗地里较着劲,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想方设法见稿子、转材料,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政治部有两位干事刻苦钻研强素质的故事,让人难忘和景仰。

一位是我们宣传科当时最年轻的排职干事。为完成见稿任务,他真是\”煞费苦心\”。某天读报时,他发现《参考消息》上有一个错字,便如获至宝,连忙给该版值班编辑写信,纠正指出这个错误,报纸上登出了这个更正,也算是在中央媒体见稿了。为实现在《解放军报》见稿 \”零\”的突破,他更是\”苦思冥想\”,最后想了个点子:以自己夫人的名义给军报写读者来信。这封来信角度新颖、问题抓得准,被《解放军报》周末版头版加框采用。这一战果,让他兴奋了好多天。那段时间,见到谁都,他是笑眯眯的满脸堆笑。

还有一位就是在保卫科因痴迷写稿转行到宣传科的王培佐干事。有一次,他下部队到228团,返程途中遭遇车祸,腰部受了重伤。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不忘学习,坚持写稿。即使趴在病床上,也笔耕不辍。这一幕,被前去探望的我,看在眼里永远记在了心上……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王培佐的著述

逼一逼,大有益。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我们76师政治部出了一大批人才,先后有多人调到集团军、军区和总部机关。

当年宣传科那位最年轻的干事,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不仅个人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师到集团军到军区再到总部,一路擢升,现在成了我们师宣传科走出去的最大的官。相信不久的将来,他的肩上也会将星闪烁;

王培佐干事靠着这种钻劲、韧劲和全身心地投入,坚持\”思考是条幸福的小道\”,成了享誉全军的名家,不仅从师到集团军到军区,一路挺进,还著作等身,声华盖代,系列专著在军地很受欢迎。现在已担任副师职领导干部多年的他,不仅太极功夫了得,书法也成了大家……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王培佐的书法

从他们身上,印证了现在那句最时髦的话:\”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当然,与此同时,你必须要遇到个逼你成长成才的好领导、好师长,二者结合就会产生绚丽火花。

这次到科里帮助工作时,范立才已任师副政委,何长春任政治部主任。到科里后,我主要还是帮着完成\”一对好主官\”的后续扫尾工作,时间不是很长。8月中旬,我接到接预提干部到济南陆军学院(信阳陆院那个大院)集训的命令,下旬就离开去报到了。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这段学习旅程的结束,标志着另一段跨越时光的开启。

1994年9月初,我和我们228团一同提干的孙涛、陈永民、范兑现4人,从胶东来到了位于大别山腹地河南信阳的济南陆军学院25队,参加预提军官学习培训。

这也是我28年军旅生涯中唯一一次、时间为一学期的院校培训,尽管仅仅只是一个学期,但也总算是弥补了我没上军校这一遗憾。

\”信阳,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为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 信阳处于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的结合部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中西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2017年末,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人口880.5万,辖8县2区。信阳市城区面积为259.51平方千米,城区人口为85万。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信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信阳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信阳是孙叔敖、息夫人、春申君、司马光、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春秋时孙武在此练兵并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发迹于信阳。

信阳毛尖闻名遐迩,被誉为山水茶都、中国毛尖之都。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头衔。\”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信阳风光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现在的信阳的介绍。1994年的信阳,与现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几条街道脏乱差不说,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没有几个与地级城市相称的建筑,倒是陆军学院的大门和大院,庄严气派,鹤立鸡群。

位于信阳市长安路的信阳陆军学院,当年是全军初级指挥院校中开办大学本科班较早的院校之一。曾和北京大学联合办学,北大学子须在信阳陆军学院训练一年,再进入北大深造;好象有段时间还曾为外军培训过军官,在全军步兵院校中也是久负盛名的。1986年信阳陆军学校升格为信阳陆军学院,同年济南陆军学校并入信阳陆军学院,1992年信阳陆院迁校至济南更名为济南陆军学院,信阳陆军学院原址更名为济南陆军学院信阳留守处。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信阳陆军学院大门

与我们同时入学的有两个预提军官队和一个干部集训队,闻名全军的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就在这个干部集训队,他是直接授衔少尉来培训的。

偌大的陆院大院,仅有这三个队几百号人,显得很是冷清,唯有楼前那些桂花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芳香袭人。走在院子里,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耳际总是不由自主地响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经典红歌。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校徽

我和孙涛被分在二区队9班,我们班共10个人,班长苏桐甲,来自138师414团,也是我的下铺;赵广军是个志愿兵,来自军区后勤,年龄最长,是班里名副其实的老大;还有一个志愿兵叫丁学军,来自海岛部队内长山要塞区。此外,还有孙新军、董红利、吴艳强、隋广孝、罗道辉。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我们9班结业合影,现在仍有联系的有班长、孙涛、董红利,其他的兄弟你们可好啊?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回炉淬火,更是一次重塑再造,让我离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军人更近了。因为自下新兵连后,我就再没参加过什么训练,天天只在方格间纵横驰骋,鲜有时间到沙场上摔打砺练,偶有训练,也是走走形式而已,而且平时住办公室,连个内务都不用整。这次按训练尖子来参加预提军官集训,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次新兵连,一切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切又是从头再来,但各方面要求更高了。

这种集训,对于许多长期在基层作战单位摸爬滚打的同学来说是\”小菜一牒\”,于我而言,无疑是一次\”炼狱\”。好在我们这些预提军官中,有不少和我一样不是训练尖子出身的,那些年龄偏大的志愿兵大都来自后勤系统,他们有的是养猪种菜好手,有的是财会基建能手,都是因为提干指标的限制,所在单位为了保留人才,才变身\”训练尖子\”来到这里的。

其实,革命有分工,大家各自的优长,都是部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完成\”士兵\”到\”军官\”的身份转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因此,集训期间,无论军事理论还是训练课目,大家都尽全力去学、去练、去拼。认真听、加班练、挑灯学,是入校后的常态。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五公里武装越野(网络配图)

那4个月,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围着陆院的外围墙,雷打不动的一个全副武装的五公里越野;正课时间,白天忙训练,晚上背条令和理论,忙碌而充实,紧张而劳累。只是伙食一般,油水严重不足,偶尔吃上一次河南特色蒸面,也常常是一抢而光……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集训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但队领导的要求从来就没放松过,即便这期间24队有个学员在训练中猝死了。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我们25队队长姓何,是一位来自部队军务口的干部,抓管理狠,近乎绝情,特别他别出心裁地搞得那个\”损招\”——每天集合站队抓后三名,弄得大家天天紧张兮兮的。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无论你怎样积极,每次集合都会有后三名。哪天不幸被他逮到了,你就自认倒霉吧。有次,来自77师岱崮连的学员、安徽老乡岳音韶,就因下楼集合成了最后一名被何队长惩罚,让他站到了队值日桌上。这一处罚,让大伙瞠目结舌,都觉得太过了,但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现在想来,何队长这么做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吧,只是方式方法有些欠妥罢了。

25年过去了,不知他是否还记得这一幕?我相信,当年25队的许多同学都不会忘记!这恐怕能算得上我们那批预提军官军旅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幕吧!

何队长检查卫生也很有一套,且不按常规套路来。

队里第一次组织内务卫生评比,我们班高度重视。

班长苏桐甲觉得我的被子叠得不行,就亲自为我重叠,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其他同学纷纷行动,有的忙着拖地,有的忙着擦桌子、板凳和床头柜。只有我觉得这些地方其他各班都能想到做到,一定要把别人想不到的地方给整干净了,这样胜算的机率才大。于是,我另辟蹊径,站到上铺上,把班里两盏日光灯的灯管和灯罩认真仔细地擦拭了个遍。

果不其然。当检查评比的总分数不分伯仲时,何队长就爬到上铺上去,用手摸灯管。这一摸,内务卫生流动红旗自然就非我们班莫属了。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这次集训,理论课,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用担心,尤其是背条令条例,我一个晚上都能轻松拿到高分,这一点令孙涛很是羡慕。

最打怵的就是400米障碍和军体了,跑400障碍时我还摔了一下,好多天都一瘸一拐的,到现在变天换季时,受伤的部位还隐隐作痛。为了应付结业考核,我最后请六安老乡王磊帮我跑了一半才过,只是木马三练习始终也没通过……

所训军事课目中,最满意的要算射击了。但结业考核,也差点出了状况。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那天的射击考核,是以24队和25队比武的形式进行的。

平时训练,冲锋枪一练习我打得一直都不错。因为视力不是太好,为确保打出好成绩,考核那天我专门借了隋广孝同学的眼镜戴上,我们队的射击教员就坐在我身后盯着。

不知是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上去第一枪,我只打了个6环。

教员见状,十分恼火,一怒之下,把我的作训帽抓下来扔了老远。

他之所以这样,是觉得我不可能再打出优秀成绩了。打不出优秀,就要拖累全队的总体成绩。作为教员,学员成绩考差了,他心里比学员还难过。

这一枪也出乎我的意料,自己更觉得窝火。于是,我把眼镜一摘,重新调整射击姿态,然后屏住呼吸,据枪、瞄准、击发……

\”呯!\”一声清脆的枪声之后,报靶那边指示\”9环\”。

\”呯\”\”呯\”\”呯\”,我一鼓作气,把剩下的三发全部打了出去。

这三颗子弹仿佛像长了眼睛一样,全命中了10环!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网络配图

45环!

优秀!

一个漂亮的逆袭!

这时,我身后的教员乐了:\”XX,你行啊,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打出优秀来!不简单!\”

千锤百炼,千击万打,千训百考。我们终于熬到了最后一个课目的考核。

那天,信阳的天寒冷得出奇,冷风凄雨,冻得人连枪都拿不住。本来口令就一般的我,冻得上下牙齿直打架,这样更喊不出来了,期间还出了点小差错。好在,整个程序完整地走了下来,最终成绩也及格了。

考完之后,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几个人,在学院内的小卖部里买了猪头肉、烧鸡等几个解馋的\”硬菜\”,偷偷地小酌了几杯。

这算是庆贺,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我们25队结业大合影

结业仪式前,少有的轻松时间。

合影留念,相互赠照留言,大家开始做分别前的各种准备。

这时,学校附近照相馆的人生意红火起来了。

那个人的照相技术没多高,但很有经济头脑,除了给大伙照分别照之外,还充分利用徐洪刚的名人效应,让参加集训的人和他合影,一时间徐洪刚仿佛成了\”道具\”,一站就是好久,直到现场的所有人合完影为止。

面对大家的热情,徐洪刚也很配合,从不嫌烦。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班长苏桐甲与徐洪刚合影

我们每个人都买了本印有信阳陆军学院标志的毕业纪念册,并找队领导签名赠言。

贵为中国书协会员的何队长用隶书在扉页上给我写下了这样一句留言:

\”有幸遇到了一位才子!\”

\”我是才子?\”扪心自问,我觉得,这,更多的是队长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希望吧!

回望军旅系列之七: 难忘1994,团里出了全军重大典型

网络配图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兵哥铁马,男,安徽省金寨县人,退役陆军上校。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获过“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特约记者”、“中国国防报十佳记者”、“首届国防动员系统十佳记者”等虚名;著有个人新闻作品集《齐鲁兵歌》;现漂于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