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之宗是谁(附十大名医一览)

第一位:脉学之宗——扁鹊

扁鹊,真名秦越人,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扁鹊的由来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所谓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在四疹中,扁鹊最擅长望诊和切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和诊脉的方法判断病情。因此,扁鹊被称为“脉学之宗”。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第二位:外科鼻祖——华佗

字元化,又名敷,约生于公元2世纪初,死于建安十三年(208)以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尤其擅长外科麻醉手术。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晚年华佗被曹操征召到许昌,为其治疗头风病。由于华佗不愿作为曹操的侍医,便托故告假归家,并数次拒绝重返许昌,终为曹操所杀害。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华佗在公元 2世纪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进行开腹手术。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全身麻醉做手术的人,比西方发明麻药早1600多年。

第三位: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国治疗学基础,是我国最早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著作。由于张仲景在医学的成就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被尊为医圣,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第四位: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继承家学,更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

在群众协助下,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和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经二十七年艰苦努力,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第五位: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安定朝,字士安。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他主要著作有《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第六位: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山东郓州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行医,誉满京城,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

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欲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他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第七位: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思邈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后代医家。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第八位: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宋慈一生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四次高级刑法官,可见宋慈一生从事司法刑狱。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

第九位: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人,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第十位:道家医生——葛洪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今江苏省)人。

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听说交趾 (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葛洪着有《金匮药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携带,便摘其要者写成《肘后备急方》4卷。“肘后”是指该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上随身携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袖珍本”。“备急”就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和详细,比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阿拉伯医学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尸注”传染病的记载。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後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华佗只能排第二

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犬(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现在所称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初步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