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是什么意思(琴、瑟古义讲解)

(一)汉字中的「琴」和「瑟」

上篇我们谈到甲骨文「樂」字为「木上附丝,琴瑟之象」也,但是,目前商代并没有出土琴瑟一类的弦乐器。

「琴、瑟」二字始见于周代古文字: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1

「琴、瑟」都是形声字,「今、必」为声符,形部「王王」部分,应该是「琴瑟」的侧视取像:

《说文》: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说文》:瑟,庖犧所作弦樂也。从琴,必聲。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2

琴瑟是周代非常流行的弦乐器,周代的文献中经常提到「琴瑟」,文学作品中经常以「琴瑟」为意象,如:

《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左傳.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

而目前,出土最早的「琴」和「瑟」,都是见于东周时代。


(二)出土文物——琴

目前所见最早的「琴」,出土於东周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有「五弦琴」和「十弦琴」两种: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3

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七弦琴」: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4

其实,古代文献记载「琴」的形制非常多,有「单弦、三弦、五弦、七弦、十弦、十三弦」等等。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5


(三)出土文物——瑟

目前所见最早的两件漆器「瑟」,出土于湖北当阳曹家岗的东周春秋楚墓,断代为公元前510-501年: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6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件瑟,有25弦和23弦两种: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7

东周「瑟」的出土比「琴」多,大部分出现湖南、湖北、河南三地的楚墓中,也即东周的楚文化区,如下表所示: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琴」和「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弦数从19-25不等,目前类型学对先秦「瑟」的分类如下图所示: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8


(四)「琴、瑟」的区别

「琴瑟」是周代唯一的两种弦乐器,文学作品经常「琴瑟」连称,「琴瑟」虽然比较相似,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

外型上最显著的区别有两点,以曾侯乙的「十弦琴」和「二十五弦瑟」为例:

「琴」有细长的长尾,一端叫窄,形似一条鳄鱼: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3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10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9

「瑟」是长方形,四四方方: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4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4

其次,「瑟」有「弦柱」,也叫「弦枘」,而「琴」没有,下图是「瑟」的各部分示意图: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8

「瑟」的「弦枘」: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3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同注4


(五)「琴瑟」是外来乐器?

中国自古古代流传「神农作琴,庖犧作瑟」,单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认为「琴瑟」是外来乐器,理由是:

  • 第一,甲骨文、金文没有「琴瑟」二字。
  • 第二,比较古老的「诗经三颂」:「商颂、周颂、鲁颂」都没有用「琴瑟」之乐来祭祖。

所以,他认为「琴瑟」是西周末期、春秋早期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因为「不古」,所以,在东周只成为男女恋爱的音乐。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注11】

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认为中国的琴一类的弦乐器的母胎来自东南亚的竹子制作的「管状琴」: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图文引自注12

《东亚乐器考》一书的图片很模糊,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管状琴」就是下面这个东西: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但是,中国音乐史的学者李纯一十分反对「琴瑟」是脱胎于「管状琴」这种说法,中国做古老的琴都是「有尾半板箱体」,与「管状琴」截然不同。

同时,李纯一对郭沫若的「外来说」页一一进行驳难:

  • 第一,甲骨文、金文没有「琴瑟」二字,不等于当时没有「琴瑟」,比如:甲、金文中页没有记载「埙」这种乐器。
  • 第二,《诗经》的《小雅》《周南》等频繁提到「琴瑟」,春秋时期广泛流行,对琴瑟的选材、制作理解非常深刻,不可能在西周末期才出现。
  • 第三,先秦祭祀中,「琴瑟」用于堂上「登歌」,所以「三颂」没有提及。【注13】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文化外来说」的「泛巴比伦主义」确实比较流行。

比如:郭沫若页曾认为「十二天干地支」源自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十二生肖」也是源自古巴比伦,是汉武帝时代打通西域传入中国的:汉字中所见的古乐器:「琴」与「瑟」(周代篇)

引自注14,郭沫若《释支干》

这两种说法今天已经基本被否定,比如:早在秦代的《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十二生肖」的雏形

所以,我认同学者李纯一的观点,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证明「琴瑟」是外来乐器。

—————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113
  2. 李乐毅. (2000),《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1989),《曾侯乙墓》,下册,文物出版社,彩版6
  4. 吴钊. (1983). 《中国古代乐器》. 文物出版社.页26
  5. 金家翔(1994),《中国古代乐器百图》,安徽美术出版社,页23-24
  6. 王子初. (2003). 中国音乐考古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页248-249
  7. 同注4
  8. 李纯一. (1996).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 文物出版社.页426-427
  9. 方建军. (1996). 中国古代乐器概论》, (远古-汉代). 陕西人民出版社.页157
  10. 湖北省博物馆. (1980). 随县曾侯乙墓》. 文物出版社.图32
  11. 郭沫若. (1982). 郭沫若全集 卷2》. 科学出版社.页143
  12. 林谦三(1962),《东亚乐器考》,音乐出版社,页131
  13. 同注8,页455
  14.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卷1)》,科学出版社),页245
(0)

相关推荐